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发布内容 > 实录


2025年上半年临海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情况通报

发布日期:2025-08-12 09: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字号:[ ]

实录 通稿 预告

新闻发布会记者问答

问题清单

1. (水)近期,省人大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刚才您也提到临海在加速推进“蓝色循环”治理模式,能介绍一下临海在海洋垃圾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 (固废中心)刚刚您提到临海在开展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环境管理试点建设,请问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环境管理具体是哪“五即”?这种管理模式与以往的管理要求相比,最大的创新点和优势体现在哪里?

3.  (审批科)排污许可证作为国家重大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的进展情况如何?


 

 

问题一:

近期,省人大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请问临海市在海洋垃圾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临海市海域面积1590平方公里,海岛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浅海养殖量大面广,特别是桃渚、上盘等沿海乡镇作为渔业大镇,废旧渔网渔具、养殖毛竹、泡沫浮子等海洋垃圾产生数量多、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蓝色循环”治理模式,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产业协同、多元共治的原则,海洋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助力海清岸净。建立常态化监督监测机制,以台州湾海域为重点,定期开展海洋垃圾无人机航测,重点海湾、堤坝、岛屿等区域实施全覆盖巡查。对发现的垃圾点位第一时间交办属地政府,明确清理处置完成时限,建立“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同时,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海滩海漂垃圾年度调查监测工作,系统掌握海滩海漂垃圾的种类来源、分布特征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为海洋垃圾治理工作提供支撑依据。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做好源头管控。一方面,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垃圾集中投放点的设置、改造及日常运维工作,做好日产日清,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公益宣传,提高居民环卫意识,减少陆源垃圾入海。另一方面,渔业部门加强对养殖主体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技术的培训,提高渔业养殖水域保护意识,倡导并推行浅海养殖使用塑料浮子、浮球、插杆,促进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废弃物入海。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实现社会共治。鼓励我市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蓝色循环”治理,实现海洋废弃物的高效回收和价值转化,废旧渔网的年回收量达到2万多吨。同时,建成白沙湾“小蓝之家”示范收集点,智能化投放回收废塑料、废旧电池等海洋垃圾,构建“线上+线下”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的数智化治理体系,实现大屏展示、分类回收、礼品兑换等功能,自建成后累计回收量约103千克,实现碳减排153千克。


 

问题二:

请问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环境管理具体是哪“五即”?这种管理模式与以往的管理要求相比,最大的创新点和优势体现在哪里?

答: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环境管理是指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五个即时操作步骤,即: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中,我们的管理的侧重点往往放在危废仓库的贮存合规性等方面,对于危险废物从产生点到入库点这段“最初一公里”存在一定的管理盲区和信息记录时间差。而“五即”管理模式要求废物一旦产生,就必须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立即完成规范的包装、准确的称重、唯一的编码标识,并迅速进入安全仓库。一、强化源头管控,降低风险阈值

“五即”管理模式中的“即产生”“即包装”“即入库”能够形成强制闭环,有效规范产生环节点位管理,防止危险废物扬散流失,大幅压缩甚至消除危险废物在产生点暴露和滞留的时间与空间,从物理上切断风险积累的链条,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搭建即时链条,确保信息溯源

以往的管理模式,一旦出现问题,(如非法倾倒、污染事件),难以精准溯源到具体产生环节、责任人和废物属性,给调查和追责带来极大困难。在“五即”管理模式中,“即称重”确保危废重量精确到每个包装,“即打码”赋予唯一、可识别“数字身份证”,如同为每包危险废物安装了“黑匣子”,信息即时录入系统,实现从产生源头开始的精准追溯。

三、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精度效能

“五即”管理模式依托固废信息系统,形成标准化流程,要求在完成每个包装单元操作(包装、称重、打码)的同时,将关键信息实时录入或自动关联到电子台账和监管平台。实现了信息流与物理流的同步生成、同步流转,极大提升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五即”管理模式将管理关口前移,“即产生”即确认责任起点,这使得源头管理责任显性化、具体化到每个操作环节和责任人,极大强化了内部责任落实,也为外部监管提供了清晰抓手。

总而言之,危险废物“五即”规范化环境管理通过即时化、标准化、数字化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危险废物从“出生”到“入仓”的全生命周期精准精细管理。它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系统性重塑,核心目标是牢牢锁死危险废物产生源头的风险闸门,为后续的贮存、转移、处置奠定安全、规范、可信的基础。这不仅是对企业主体责任的深化落实,更是提升环境风险防控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举措。


问题三:

排污许可证作为国家重大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推动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的进展情况如何?

答:自国家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决策部署,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目标,扎实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2020年8月实现排污许可管理全域覆盖,现全市已完成102个行业411家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及5182家企业的排污登记管理。

一是核发质量持续攀升。自排污许可制度落地以来,我市即实现国家排污许可证质量100% 审核、执行报告提交率100% 审核的“双百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对“双百任务实施“回头看与质量抽查,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确保各类质量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二是联审机制不断完善。市于2023年探索构建排污许可证联审核查制度,累计开展排污许可质量管理专项帮扶120 余次,组织专业团队多次赴重点工业园区及企业一线,精准解读政策法规,现场协助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合规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证务改革深度突破。积极探索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与排污许可证“并轨”核发制度,目前已成功办理“并轨”核发业务3件。

四是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严格遵循国家及省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的统一部署,将排污许可执行报告审查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形成“线上审核—线索移交”的一体化监管格局,有力推动排污单位自觉做到持证守法、按证排污。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一体化”改革,积极探索更多事项联办制度,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为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