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 |
| |
一、全市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国有资产包括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2023年,全市企业国有资产总额1291.15亿元,负债总额651.39亿元,净资产总额639.76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460.46亿元,负债总额27.02亿元,净资产总额433.44亿元;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中国有土地60.19万亩,国有林地18.88万亩,国有湿地9.60万亩,管辖海域面积240.99万亩。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 1.全面推进第二轮国资国企改革。2023年3月出台《临海市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三增一控”总体经营目标,着力破解制约国资国企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全面部署和抓好第二轮改革各项任务推进和落实。 2.着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召开机构投资者联合调研临海市属国有企业对接会,搭建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交流对接平台,为降低债券发行成本夯实基础。2023年各市属企业直融产品成功发行21亿元。全年新增1家“AA+”国有企业。 3.加强国企内部管控和合规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资产和费用支出等管理的通知》《临海市市属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等文件,定期开展国企资产及费用支出管理、内部控制管理、车辆管理、资金竞争性存放等一系列专项检查。组织召开“市属国有企业合规及内控管理培训班”,对100余名国企干部职工开展培训。 4.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组织公开招聘市属国有企业员工91人、经营管理层人员2名,引进职业经理人3名,后续计划针对不同领域,面向社会引进特殊岗位人才。全面推行市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已陆续开展内部竞聘4轮,共推出67个岗位,146人次参加内部竞聘。 5.加强清廉国企建设。紧紧围绕党建引廉、监督护廉、人才促廉、数字赋廉、文化涵廉打造“五廉体系”,成功培育1个台州“清廉国企”示范点,2个清廉微地标;社发、城发两家企业“清廉国企”做法入选首届浙江省清廉国企案例;国企出品的多部清廉微视频获省、市荣誉;“数字赋廉”等内容被《浙江日报》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推广。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完善管理制度,维护国有资产权益 修订出台《临海市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管理办法》,对行事单位房产出租管理和审批程序、合同履行和备案管理、出租收入和缴库管理、职责分工和监督问责等方面作出规定,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管理。 2.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数据录入,夯实数据基础 着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移交工作,2023年市财政局、市水利局联合开展水利资产移交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相关资产移交至各镇街,督促各镇街及时将移交资产登记入账,并承担后续管理维护职责。截至2023年底共计录入水利基础设施170项,资产原值约27.4亿元,有效夯实资产管理数据基础。 3.加快推进公物仓建设,推进资产共享共用 2023年完成实体公物仓建设,配套出台《临海市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公物仓的顺利运行,推动跨部门、跨级次资产共享共用。线下公物仓共接收资产328件,价值509511元,已调配资产218件,价值295999元。 4.有效盘活闲置资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继续深度排摸存量经营性资产,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类、现代服务业、自然资源类等各类存量国有资产排摸工作;成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唤醒”工作专班,组织相关部门多轮对接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唤醒和整合注入工作。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 高位引领,持续优化自然资源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推进空间布局再优化、重点板块再强化、城市功能再提升、乡村振兴再加码,为县级专项规划、镇级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以“二次城市化”为契机,重点推进两水区块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规划及城市设计,深化以灵湖、佩弦湖等为重要组成单元的城市发展黄金轴项目,推动中心城区全面更新、城市品质提质。统筹谋划市域特色村庄发展规划,做足“后5A”台州府城旅游文章。完成台州综合保税区、南洋涂化工园区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方案,重点保障重点项目、平台规划空间。 2.摸清家底,推进自然资源调查和统一确权登记。在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国有自然资源清查年度更新,实时掌握国有自然资源本底情况;开展年度国土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加紧变更工作与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各条线工作的联系,构建统一的、协调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开展的各类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为探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政策制度、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3.持续保障要素供给,不断提高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深入开展 “百日破百难”攻坚行动、“项目攻坚年”活动,多措并举保障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全省最大单体圈外产业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新建铁路头门港支线等重点项目用地精准落地;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成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2129亩。聚焦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积极谋划实施古城两水、江南贺家等8个2224亩老旧工业点改造。2023年我市供地总量、工业用地供应量等指标台州第一,其中工业用地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 4.加强源头保护,促进自然资源生态修复持续迭代。全力以赴抓耕地“占补平衡”,完美完成首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首次“国考”。通过“整改恢复、优化调整、拓展来源”的组合拳实施,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完成桃渚城里等3个“百亩方”项目完工验收,上盘万亩方等3个 “百千万亩方”立项拟开工;实施省级土地综合整治3个,新谋划3个项目获省级批准;成功入选全省“林耕置换”工作试点;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5万亩;创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个、推进村23个,完成山体彩化650亩,林业碳汇减排4871吨,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白沙湾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九大典型案例;率先实行“零新增日报告”制度,完成涉永农违法用地拆除复耕5.31亩、完成率100%,违法占用耕地和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动态清零”。 三、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和举措 (一)改革引领,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1. 深入开展第二轮国资国企改革行动。一是合理制定2024年市属国企考核指标,督促和协调各单位抓好改革方案既定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二是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做强做专,促进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业务板块,提升经营绩效;积极探索竞争性子公司薪酬考核与激励机制,释放运营活力。三是加快组建产业类子公司并开展评级,力争新增2家“AA”信用等级国企。 2.开展市属国企"三支队伍"建设。指导企业完善已招录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考核,探索引进适合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集中招聘一次特殊岗位人才,使用“人才画像”及专业测试储备一批成长型人才,同时形成临海市市属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分析报告,以人才工作为“支点”撬动国资国企改革攻坚和创新提升。 3.加强国企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统筹和成本管控,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工作要求,从严把控项目是否存在过度设计、预算编制过松等现象,在合理需求基础上尽力压缩项目投资额;对部分收入不能覆盖财务费用、运营成本的项目实行压减。严格落实年度投资计划和全年投资情况报告制度,健全国企投资项目、代建项目备案机制。 4.开展加强国资国企监管调研工作。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现场访问等方式,针对性深挖国资国企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围绕“人、财、事、权”逐一对照逐一检查,并形成调研报告。 5.推进清廉建设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按照“示范党支部优化提升,强基党支部越位升级,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提升”的思路,以“清廉支部”活动为锚点,深挖细找解决“重点攻坚项目”“重点难点问题”及“清廉国企”建设存在的热点堵点,实现清廉建设路径有创新、有亮点。 (二)机制引领,推动行政事业资产提质增效。 1.进一步完善公物仓管理。按照“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相关要求,下放国有资产处置权限,落实单位资产管理主体责任,调动单位资产管理积极性,并与公物仓系统全面对接;扩大实体公物仓规模,增加公物仓功能模块,并适时建立维修仓和处置仓;加强公物仓使用宣传和培训,把“过紧日子”精神和勤俭作风融入到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 2.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逐步壮大有效资产规模,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于闲置校舍资产,计划采用划转至镇街(开展试点)和划转至市属企业等方式进行处置,并根据全市校网布局规划确保教育优先使用。 3.进一步推动在建工程转固。规范竣工项目转固手续,推动具备转固条件的竣工项目加速转固进程;开展长期已使用在建工程转固工作,鼓励和指导各单位全面清理基建会计账务。 (三)规划引领,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并重。 1.继续加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切实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继续推进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在重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基础上,适时开展全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实现形式,建立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价格体系,完善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在上级统一要求和部署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级规划成果,积极推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好规划统筹管理,从全域、全要素、跨部门、小切口等四个方面分别推动一批创新性规划研究。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划定的三区三线,完成控规编制情况复盘。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改革,出台新机制,进一步探索村庄规划编制审批流程优化方案。 3.强化自然资源保护,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全方位、全领域、全空间、全维度实施系统整治。在开展现有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再提升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省级绿色矿山建设。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国土绿化工程建设。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扎实开展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努力实现重心前移、精细执法和长效管理。 4.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资源保障作用。根据“指标跟着项目走”,建立项目储备库。贯彻全新做地思路,围绕补短板、保安置、重点片区及配套功能性嵌入需求,全面谋划收储、做地和供地。优化供应机制,加大优质小地块供应,满足市场多元差异化需求。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向“存量”要“增量”,按照“提升发展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政府收储一批、关闭淘汰一批、强化二次利用”的原则,形成亩均综合评价和整治提升“两张图”,精准匹配招商项目,实现“以项目促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