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财政信息 > 政府预决算、三公经费
索引号: LH331082-029/2024-1365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4-09-29
发布单位: 市财政局(市国资办)
关于临海市2023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 日期:2024-09-29 15:27
  • 来源:市财政局(市国资办)
  • 浏览次数:

关于临海市2023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临海市财政局局长 徐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财政决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3年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历史名城、制造强市、共富高地”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要素保障、招大引强、项目快进”三大攻坚战,知重负重、奋楫争先,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471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2.8%,比上年同期增长9.6%(以下简称“增长”);加上转移性收入1018135万元,其中:上级税收返还收入19707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7247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01651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260000万元、调入资金162414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6000万元、使用结转资金45893万元,收入总计1698606万元。

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43538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8.4%,比上年同期下降6.7%(以下简称“下降”);

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还本支出240000万元,转移性支出315068万元,其中:体制结算上解上级支出199882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2244万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1235万元、土地指标调剂转移性支出7500万元、结转下年34207万元,支出合计1698606万元。

收支合计数与向市十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相比少2888万元,主要是根据决算整理期结算结果,临海市需多上解省财政2888万元。收支相抵,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重点支出情况。2023年,市财政全面抓好财力保障,坚持“有保、有压、有效”,切实抓好预算管理,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民生事业发展,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中:

教育支出275636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3%,增长4.9%。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全年共安排教育建设项目86个,维修改造项目135个,完成投资7.69亿元。哲商现代实验小学西校区、临海小学协成校区等35个项目建成投用,台州学院附中、临海中学迁建,头门港职业中学、哲商小学佩弦湖校区新建,哲商小学老校区扩建等前期项目顺利推进。狠抓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落实学前教育补助资金1796万元,学前教育公办率提升至54.3%,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落实700万元用于食堂改造与营养餐补助,实现学生午餐全覆盖。拨付购买学位资金536万元,购买义务教育学位4179个,85.02%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科学技术支出46058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0%,增长15.2%。扶持华海制药科技产业园项目1.08亿元,医化行业入选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1.58亿元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16%,位居台州前列;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全年共发放科技补助资金6300万元,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部分资金1580万元,强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科技合作、省级科学技术奖配套奖励)财政专项补助资金475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500万元等。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113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6.3%,增长0.7%。全面谋划实施重点文旅项目,全年安排旅游发展扶持资金1434万元,圆满举办首届朱自清文学奖颁奖典礼、浙江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2023中国‧临海柴古唐斯括苍(山地)越野赛、首届村BA赛事等活动;抢抓机遇,让诗路“珍珠”点亮全域旅游,落实诗路文化带建设资金896万元;加大对文化礼堂建设投入,安排文化礼堂运行以及改造提升经费898万元,临海市上榜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白水洋镇上榜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拨付浙里有戏应用建设资金345万元,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卫生健康支出8533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4.2%,增长5.3%。深化医共体改革,安排基层补偿机制改革经费9730万元和公立医院改革经费3074万元,紧抓专科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城乡居民健康体检资金5523万元,强化社区保健兜底功能,配套建立分类分治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全面保障老年人群体诊后服务供给。拨付疫苗接种、癌症筛查、卫生室建设等民生实事资金1995万元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医院交流合作,落实资金800万元,市一医院与浙大二院结成紧密型合作联盟,全年定期下沉专家864人次。加快卫健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健康大脑+智慧医疗”项目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提高全市医疗服务质量。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32059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8.9%,增长13.7%。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023年共为14784家单位减免失业保险费1亿元,共发放稳岗补贴1030家1861万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审核并认定创保贷123笔4648万元,扶持创业712人。扶持重点群体就业,聚焦就业堵点,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入校、入村、入企,落实高校毕业各类就业补贴2679万元,见习补贴302万元。变“流量”为“留量”,精心留才,累计发放各类人才政策资金近4000万元。拨付最低生活保障金1.04亿元,促进社会救助提标扩面,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补助标准由1041元/人/月提至1110元/人/月。安排优抚对象抚恤优待金700万元,着力在拥军优抚褒扬上先行示范,努力提升驻深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满意率。

农林水支出129959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6.6%,增长1.6%。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487万元,中央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65万元,补贴农户18.46万户,补贴面积26.92万亩,有力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投入财政资金5698万元用于维护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支持水毁修复工程等预防和善后工作。优化出台粮油生产扶持政策,推广高产种植模式,鼓励规模种粮,安排粮油生产补贴5459万元,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9294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拨付农村清洁家园项目5560万元,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落实美丽乡村、未来乡村资金1849万元,开启美丽乡村新篇章。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放农机购置补贴2482万元,建成省级农机服务中心3个、省级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4个。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66159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6.9%,增长3.9%;加上转移性收入605990万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5606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716万元,调入资金34545万元,使用上年结转2129万元,收入合计1372149万元。

202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7516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7.7%,下降2.4%;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133000万元,转移性支出163985万元,其中:调出资金16000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97万元,结转下年使用3288万元,支出合计1372149万元。

收支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30862万元,为调整后预算的100.3%,比上年增长10.2%。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26012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1.5%,比上年增长13.4%。当年基金收支结余4850万元。

与向市十七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相比,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加1091万元,主要是调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收益1091万元。收支相抵后,当年基金收支结余增加1091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679万元,加上转移性收入1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万元,收入合计2696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81万元,按照国发﹝2015﹞35号等文件规定,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414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万元,支出合计2696万元。收支相抵,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3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均依法用于公益性项目资本性支出;偿债资金来源落实,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没有出现偿付风险。按财政部口径计算,2023年底我市法定债务的债务率为142%。根据财政部《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办法》,我市法定债务的债务率属于红、橙、黄、绿四个风险等级档次的黄档。

1.举债规模

2023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67.27亿元(2022年债务限额222.51亿元,加上2023年新增债务限额44.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95.94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71.33亿元。在批准的限额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2.06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76亿元,再融资债券37.3亿元。再融资债券均用于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务本金。

2.结构

截止2023年末,我市政府债务规模为267.2627亿元,较上年增加44.76亿元,其中:一般债务95.9347亿元,占35.9%,较上年增加2亿元;专项债务171.328亿元,占64.1%,较上年增加42.76亿元。

3.期限、利率

2023年我市共发行两个批次新增一般债券,期限、利率分别为10年(2.7%)、10年(2.96%);发行六个批次新增专项债券,期限、利率分别为7年(2.68%)、7年(2.71%)、7年(2.95%)、7年(2.96%)、7年(3%)、10年(2.65%)、15年(2.8%)、15年(2.84%)、15年(2.88%)、15年(3.06%)、15年(3.1%)、15年(3.14%)、20年(2.85%)、20年(2.9%)、20年(2.97%)、20年(3.12%)、20年(3.17%)、20年(3.22%)。

我市还发行三个批次的再融资一般债券,期限、利率分别为10年(2.7%)、10年(2.71%)、10年(2.91%),发行二个批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期限、利率分别为3年(2.42%)、10年(2.72%)。

4.使用

2023年临海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4.76亿元,其中:用于交通运输16.7亿元,占37.3%;市政建设0.7亿元,占1.6%;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1亿元,占2.2%;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9.76亿元,占21.8%;农林水利建设0.3亿元,占0.7%;其他16.3亿元,占36.4%。

5.还本付息

2023年共安排到期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37.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本金24亿元,专项债券本金13.3亿元。

2023年共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付息支出7.5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付息3.21亿元,专项债券付息4.34亿元。

(六)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使用情况

预算法规定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不足。2023年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年初余额为56688万元,新增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2244万元,其中:预备费补充1100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及结余补充61244万元。当年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6000万元,年末累计余额72932万元。经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批准,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0000万元,编入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弥补收支缺口。目前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实际可用规模为12932万元,占2024年度支出预算的1.1%,符合国务院规定的5%以内保有比例。

(七)预备费使用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并经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通过,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设置预算预备费11000万元,当年度未动用,按规定年末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八)“三公”经费决算情况

2023年全市“三公”经费执行数为2844.1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7%,同比增加87.63万元,增长3.2%,主要是对外交往、公务活动逐步恢复。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执行数为30.4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22.5%,主要是疫情转段对外交流恢复,支持保障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和交流活动等;公务接待费执行数为551.3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41.9%,同比增加97.55万元,增长21.5%,主要是疫情转段上级调研活动及部门跨地区交流恢复正常;公务用车购置费执行数为705.9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4.2%,同比下降179.28万元,下降20.3%,主要是落实过紧日子,严控车辆报废更新;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执行数为1556.4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1.2%,同比增加138.92万元,增长30.44%,主要是因亚运会期间维稳需要,执法车辆运行支出增加。2023年临海市“三公”经费整体上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比2019年决算数少873.23万元。

(九)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情况

2023年,在全市财政支出实现项目绩效自评全覆盖的基础上,选取了临海市公共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等10个社会关注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11.72亿元,其中:开展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3个,涉及财政资金2.83亿元;选取1个乡镇开展一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评价,涉及财政资金0.77亿元;开展财政政策预算绩效评价4个,涉及财政资金4.49亿元;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2个,涉及财政资金3.63亿元。上述10个重点评价项目结果为“优”的2个,“良”的5个,“中”的3个。市财政局将上述评价结果在部门间进行了通报,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落实,同时将评价结果与被评价单位2024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相挂钩。

(十)上级转移支付收入执行情况

2023年,上级共下达转移支付收入合计482852万元,当年支出合计445294万元,执行率为92.2%,按规定结转2024年继续使用资金36970万元,收回市财政统筹588万元。

(十一)预算重点部门收支决算

根据《2023年度市级部门预算重点审查监督计划》文件精神,市级预算重点审查部门为市民政局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执行情况详见附表。

二、2023年预算执行效果

一年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践行“科学生财、创新聚财、精明理财、高效用财、勤廉管财”要求,以助力落实三个“一号工程”为突破带动,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打好财政助力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全市预算执行效果总体较好。

一是着眼聚财力强保障,助力经济平稳回升。积极出台支持三个“一号工程”、“8+4”财政政策措施,推动全市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深入谋划头门港产业园区、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资金保障方案,抢抓专项债券政策机遇,全年共争取到专项债券资金42.76亿元,获批额度台州第一。坚决执行“8+4”政策,落实各级保障资金57.97亿元,并按“能快则快”原则加快拨付,全年地方财力安排资金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拨付进度分别达到100%、90%。迭代出台“1125”企业梯度培育实施方案,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企业雁阵梯队。制定集装箱运输发展奖补政策,安排专项资金1800万元,打通头门港产业集聚地的远洋通道,推动海洋运输业发展。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全年共授予合同金额14.39亿元,成交项目金额占比92.2%。指导国有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市属企业全年直融产品成功发行21亿元。

二是紧扣补短板促共富,提升全民幸福感。积极构建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探索增收、共享、减负、补偿四条路径。联合十六部门印发《临海市百万家庭奔富行动实施方案》,牵头打造财技共富学院,建立“财技融合”双引擎扩中机制,以技术教育带动家庭增收。临海成功入选省财政厅2023年第一批百万家庭奔富行动示范县创建名单。规划“破风见山溪野括苍”共富项目,成功入选省财政厅2024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试点名单,争取到专项资金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普惠托育服务机构给予财政扶持,有效增加普惠托育供给量,全市每千人托位数达4.27个。降低家庭养育负担,在台州率先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普惠价格标准,惠及托位848个,每年可节约家庭托育成本近500万元。密切关注上级激励支持政策,结对衢江区合力探索以产业链山海协作促进产业共富的新模式,争取到三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专项激励共2.7亿元。

三是围绕强统筹防风险,提高财政可持续性。统筹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类财政风险。坚持绩效导向,加强资金资源统筹,谋深谋实2023—2027年新一轮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规范全市编外人员经费开支标准,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重新分类分档,提倡购买新能源汽车,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全力做好库款保障,做到无预算不支出,无库款不支出,守好“三保”底线。依托“政采云+互联网”,实施竞争性资金存放电子化管理,全年组织40期竞争性招投标,竞争性存放资金404.74亿元,实现资金增值5.58亿元。全市19个镇(街道)全面上线“浙里基财智控应用”系统,并深化与预算一体化系统融合,5.66亿元资金纳入“双系统”监管,预算资金占比达82.4%,镇(街道)财政资金数字化监管迈上新台阶。完善预算执行监管链条,依托收支运行智管平台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资金监管,及时处理预警信息339条,有效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四是聚焦抓改革重监督,发挥财政治理效能。积极推动财政治理现代化,着力实现财政工作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助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建立省以下财政收支均衡度评估机制”和“提升县级财政综合管理绩效”两个课题项目入围全省预算重点任务“揭榜挂帅”名单。加快财政数字化改革,推动中小企业实现电子凭证标准化、规范化处理,临海2家公司入选全省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独立接收端单位。印发“财会监督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预决算公开检查、“三公”经费专项督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监督检查工作。强化财会监管合力,联合市纪委监委出台《临海市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实施办法(试行)》,开展资金安全“回头看”检查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做好6大方面、19条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实施第二轮国资国企改革行动,锚定核心功能和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市新增1家“AA+”国有企业,“AA+”城投类企业达6家,居台州第一。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预算决议和审计报告的要求,我市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如财政资源统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进度需进一步加快,资金绩效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升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更好落实“科学生财、创新聚财、精明理财、高效用财、勤廉管财”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预算执行和监督,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为临海市推进共同富裕,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者,谱写历史名城、制造强市、共富高地的新篇章贡献财政力量。

一是开源节流并举,切实统筹财政收支平衡。面对财政收支紧平衡矛盾,双管齐下抓好开源节流工作,确保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科学有力抓收入,完善收入协调机制,协同税务、自规、公安等执收部门共同做好收入组织工作,着重关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等反映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指标,努力提高收入质量。有保有压抓平衡,坚持党政机关真正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进一步强化“零基预算”的理念和方法,严控一般性支出,分清轻重缓急,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多元集成保投入,协同运用转移支付、专项债券、产业基金、特别国债等资金工具,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加强民生政策管理,确保政策稳定可持续。

二是聚焦改革赋能,提升财政治理水平。系统推动财政管理方式方法变革,实现财政服务增值。严格财会监督,开展财会监督加强年活动,找准财会监督重点,创新财会监督手段,通过系统联动、专项整治,方式创新、手段集成,提升财会监督的震慑力。提升用财绩效,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促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的深度衔接。建立财政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财政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确保财政政策精准有效。强化整体智治,坚持将整体智治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逻辑底座,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流程再造一体化、多跨协同智能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严守财经纪律,守牢财政安全底线。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建立健全精准高效、闭环管理的财政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三保”安全,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研究建立镇街财政运行监测机制,提高“三保”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严防债务风险,按要求将政府债券还本付息资金足额列入政府预算,确保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实施存量资金盘活和矿产资源挖潜等工作,多管齐下做大可用财力,同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守社保防线。积极防范社保基金风险,加强社保基金征缴管理,精准稳步提高参保率和缴费基数夯实率,健全多渠道保障机制,持续做大社保储备资金“蓄水池”。

1.一般公共预算说明.doc

2.政府性基金说明.doc

3.社会保险基金说明.doc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说明.doc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