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001号提案答复的函 |
|
民革、民建: 你们在政协临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留驻本地优质企业的提案》(第001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工业是支撑临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助推临海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本地企业活,临海经济才活,本地企业衰,临海发展就会后继乏力。优化发展环境,留住本土优质企业,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精神,高度重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留住本地优质企业工作,聚焦政策、工作机制、企业培育、要素保障、服务等五大领域开展系列举措。 一、聚焦企业扶持,优化政策体系。为留住并培育壮大本地优质潜力企业,近年来临海市通过政策不断为这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新生代企业做大做强。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7方面30条扶持细则,近年以来累计兑现省级奖补资金5.29亿元,省级以下奖补资金10.2亿元。同时,聚焦重点企业成长,编制出台“1125”企业梯度培育方案,以“一企一策”等方式助推重点企业发展,打造多项扶持政策共同推进的政策体系。2019年来新增亿元以上企业31家,涌现出了东邦药业、联化科技、正特股份等一批新型本地领军企业。下阶段,将继续完善系统性优质企业培育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针对雄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等企业出台完善相应的政策,在培育上给予更全面的政策支持。 二、聚焦企业留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建立留驻办,树牢“留住本地优质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理念,成立临海市留驻本地优质企业专班实体化运作,制定《关于留驻本地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留驻本地优质企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全面落实我市留驻本地优质企业发展工作。二是定期开展工作例会,听取各成员单位服务破难工作落实情况,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对企业反映的和留驻办提报的重大急难问题,随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确保好企业、好项目不外流。三是建库立档,通过深度排摸,从“1125”企业、专精特新、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亩均评价A类规上、省级隐形冠军这5个维度,遴选出的临海首批100多家本地优质企业“潜力股”,建立了“一企一档”目标企业数据库,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优劣势及竞争力分析、未来发展目标、拟扩产及新建项目等信息,以便持续跟踪服务和精准对接。同时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投资动向,有无“离开”可能行,纳入预警范围,第一时间跟进协调。 三、聚焦企业培育,优化企业梯队。一是加大企业梯队培育力度,开展“小升规”专项行动,制定专项政策,支持潜力企业应升尽升,近五年新增上规企业342家。针对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较少的短板,开展“育新 育强 育成”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项行动,系统化排摸、滴灌式培育、专业化指导,2023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数量居台州第1,打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翻身仗,截至现在我市共培育省隐形冠军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5家,台州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台州市排名从中下水平跃居前列。二是强化本地企业家素质提升,系统化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整合优化“希望之光”、“新生代”等企业家培训,着眼于提升新生代企业家战略思维和组织能力,推动企业家“薪火传承”。上半年市经信局组织汽摩配行业企业家沙龙、临海医药产业发展等4场线下主题培训,进行深入的行业趋势、政策解读、市场分析,使行业企业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累计培训394家企业;线上举办数字化领导力与数字化体系建设、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热点解读讲座等10期培训讲座,参加人数1976人次,帮助企业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聚焦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出台《临海市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实施意见(试行)》,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加强空间保障,目前贺家工业园、大田刘村等区域启动改造,推动111家企业涉及用地1130亩零地技改,完成投资总额15.2亿元,共为企业解决发展空间用地共计4755.4亩。对本地优质企业灵活确定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实行差别化供地,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工业项目,可适当从低确定土地出让底价,目前首批10家本地优质企业项目用地空间红线已明确,其中力高泵业、天工医化、永恒汽配、大唐通讯等四家企业土地成功摘牌,共计80多亩。6月底,时光电缆、科锦轴承、唯德包装将先后完成土地摘牌,共约160亩,忠信新材意向地块即将公告;成功筛选储备第二批12家本地优质企业新项目用地需求。支持工业用地“上楼下地”。进一步提高新增工业用地指标要求,鼓励新供应的工业项目建设多层厂房,支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对企业利用原有工业用地改建、扩建厂房提高容积率的,不增收土地价款。二是强化金融要素保障,推动政银企合作,鼓励银行机构开发“专精特新贷”、“小巨人贷”等专项金融产品,面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一对一定向服务,采取优先提供授信额度等方式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灵活信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续贷周转压力。鼓励银行机构单列信贷计划、配置专项额度,加大对高质量科创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基金赋能,促进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金融“活水”滋润科创“沃土”。三是增强人才要素保障,积极打造技能人才培育“蓄水池”,壮大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引企入校”模式,整合学校、企业和行业的教育资源,实现各方资源、技术、管理、文化的互动渗透。如市中等职技校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环境,引入伟星股份拉链等产品生产线;实施“产教研一体化”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技术中心研制基地,如市中等职技校与海宏集团合作成立技术中心研制基地,成为全省首家为企业服务的中等职业学校技术研制基地;实施“订单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实现技能紧缺人才“订单式”培养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师资交流方案等,培养覆盖了数控加工技术、汽车应用与修理等10多个专业。目前,我市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办班(订单班)有20多班,7所中职学校向企业累计输送装备制造类专业职业技能人才1502人。 五、聚焦企业诉求,优化服务体系。一是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着力优化服务,建立常态化的服务企业机制。聚焦企业用地、行政项目审批、产业链断供等难题,实行专班化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五年来,解决企业困难问题1300余项。如为永太新能源15万吨电解液项目成立项目服务工作组和市领导观摩群,全面指导项目报批前置工作,解决项目阻点难点,争取加快审批进度,将竣工验收流程缩短到3分之1,为企业抢占市场争取时间,被省、市媒体称为“永太速度”。二是推进增值化改革工程,临海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抓手,系统推进“企服”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深度进军,建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最大程度激发我市民营经济活力。针对营业执照、许可证设立、变更、注销不同步问题,通过全量梳理事项、集成办事专窗、拓宽服务网络,在省率先创新营业执照、许可证服务“一类事一次办”模式,将37个行业的证照申领、变更、注销同步办理,实现证照服务“一设即设、一变即变、一销即销”,目前已归纳梳理76类、170项证照服务办理事项,首批37类75项事项已实现“一类事一次办”,改革后整体流程压减50%以上、耗时缩减50%以上。接下来还将把改革逐步深化拓展至全许可事项与社会侧覆盖,推动政务服务由单一提速增效向全方位增值化质变。 新时代下,我们更需快马加鞭,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消除发展瓶颈,促进本地优质企业留驻临海高质量发展,唯有此,才能筑巢引凤,指向新愿景,实现新跨越,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感谢你们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与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系。 联系单位:临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联系人:杨欢欢 联系电话:13958556695 邮 编:317000 2024年6月18日 |
打印 关闭 |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