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部门)
索引号: LH331082-021/2024-13769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 成文日期: 2024-08-14
发布单位: 市供销社
临海市农合联执委会印发《关于推进临海市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 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 日期:2024-12-27 09:22
  • 来源:市供销社
  • 浏览次数:

各镇(街道)农合联、产业农合联:

现将《关于推进临海市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 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临农合执1号,关于推进临海市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 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doc

临海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

2024年8月14日

关于推进临海市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镇(街道)农合联、产业农合联:

为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提升政府涉农领域服务力,切实贯彻落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中共临海市委办公室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全力推动临海市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三位一体”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决策部署,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首要目标,全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运转流畅的“三位一体”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旨在把临海建设成“为农服务先进发达、涉农产业繁荣兴旺、农民群众共同富裕、乡村治理更加有序”的农业大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结合《临海市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市实施方案》,构建统一领导机构。推广以“标准引领、经纬结合、资源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兴农十法”党建做法,提升区域农合联党组织、产业农合联党建联建工作,扩大党建联建模式的覆盖面,鼓励党员在生产经营、技术革新、项目攻坚等方面发挥先锋作用。

——坚持系统集成。建成“全科式”临海市“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全科”接单,“分科”服务,涵盖综合农事、直播电商、技能培训等场景。将全市30家区域、产业农合联和25家农事中心等农事资源导入中心数据库,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探索创建省级农机服务中心、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一个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立足于产业视角,以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升产业农合联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供销、信用等方面的全产业链服务。

——坚持多元协作。探索“公益性+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集政府部门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确保中心实体化运作。并发挥镇街农合联和产业农合联的引领作用,牵头带动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全程化、规模化、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形成可推广的实体化模式。

——坚持数字赋能。推进“全链式”数字农合联建设。通过打造集农业产、供、销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将找农资、找保险、找农机、找农技、找贷款、申请补贴等涉农场景纳入其中,实现临海涉农事项一站式服务。

(三)主要目标

以线下临海市“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和线上“浙农服”应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实现高频涉农服务事项协同办理,“一类事”服务场景落地见效,涉农经营主体诉求综合受理率达100%。

到2027年,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覆盖规模经营主体,带动服务小农户9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线下服务中心阵地功能

一是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健全“一线调研+专家指导+座谈交流”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各类会议、调研等活动加强与产业农合联、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沟通联系,拓宽政企交流渠道,听取涉农企业的真实声音,切实了解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引入社会化市场主体。将社会化市场主体经营管理优势与服务中心资源整合优势紧密结合,助力服务中心这个服务载体走深走实。三是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和展销活动。充分利用服务中心培训厅、直播室等资源,邀请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和电商团队,根据各个产业的实际情况,按时按需开展培训与直播活动。通过实现产业农合联培训、直播专场,有效拓宽产业农合联会员的产业技术能力和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同时通过组织农合联会员参与农博会、农交会等各类展销交易活动,开展直播带货节、年货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切实拓展我市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渠道,形成产业链集群共富效应。

(二)深化线上数字化平台建设

一是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线上应用功能,加强平台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浙农服APP注册使用率,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作用。加强数据集成,积极建立数字化体系,打破供需壁垒,归集打通粮补系统、智慧农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接口,实现服务数据归类集成。二是推广“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推进农产品一码溯源,完善农产品相关追溯信息,增加浙农优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的辐射面积,充分发挥“浙农码”码上标识、码上溯源等功能,积极推动与“好食来临”公用品牌深度融合,数智赋能品牌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鼓励探索创新,鼓励运用新型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实现农事服务的迭代更新。通过“临海农事”农事服务数字化平台开发、“农民信箱”功能优化升级等提升服务供应能力和合理调度农事服务需求。探索使用新型数字设备引进、官方平台视频号运营等新兴手段,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应用,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能级

一是拓展服务领域,整合农业、农机、供销等部门资源,拓展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全面推进农资网点、庄稼医院、农机农技、服务类合作社等进入服务中心,形成集“耕、种、管、收、干、储、售”一条龙的农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农产品储运销售及金融、电商、废弃包装物回收等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聚焦政策、项目、金融、人才培育、农旅结合等多个农事服务领域,进一步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二是扩宽服务渠道。加强政企协同,在统筹15个涉农部门及各类组织、18类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扩宽服务渠道和创新服务方式,并逐项配套管理办法、工作流程,推动服务闭环管理。在支持为农服务中心承接统防统治、农资应急储备等政府采购项目、推进产业共富工坊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网点入驻等多个方面发力和探索,满足多样化生产的服务需求。三是提升服务质量。以农合联为平台,以服务实体为载体,在农业产业迫切需要提供的重点服务环节上发力,让专业化服务得以顺利落地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比如生产环节涉及的育苗育秧、稻米烘干加工、水果分等分级分拣包装、产品深加工等。产销对接服务可以深化的销售渠道拓展、农产品直供直销、农产品冷链运输、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等。信用服务里通用性的农业贷款和保险,通过产业农合联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种金融产品。

(四)优化涉农领域服务事项清单

在全省涉企服务事项指导目录基础上,按照“统一服务事项、统一服务机构、统一服务范围、统一办理方式”的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形成本地涉农领域服务事项清单,并根据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实施动态管理。通过“政府政策引领、产业农合联组织协调、企业合作共享”的共建模式,形成“交办、督办、反馈、评价”的高效闭环管理机制,达到政策精准推送、涉农企业问题充分解决的效果。

(五)打造特色产业一类事服务场景

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在涵盖农资供应、生产托管、加工销售、技术指导等全产业链服务的基础上,打造特色产业“一类事”服务场景。建设“柑桔产业产后服务一类事”、“粮食产业无人机服务一类事”、“西兰花产业机械化种植一类事”服务场景,根据不同产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定制化服务模块,让数字化赋能落在实处。联合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建立柑橘田间学院,制定人才评价体系标准,通过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基地。

三、工作保障

(一)强化联动协作。构建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协调机制,由市委改革办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市供销社、市金融工作中心、市社发集团、市税务局、市气象局为主体,优化整合产业农合联、金融机构等市场侧、社会侧力量,统筹制定实施涉农服务重要制度机制,依法规范开展工作。

(二)强化推进落实。建立形成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任务、改革推进、督导落实、监测评价、改革激励等工作推进机制,压实各部门责任,不断增强增值化改革执行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队伍建设,广泛凝聚改革正能量,形成推进改革强大合力。

(三)构建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涉农服务质量评价反馈流程和农事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督促各涉农服务部门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责。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无感监测、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反馈评估问题,完善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工作闭环。

(四)营造浓厚氛围。加大改革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组织开展对涉农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宣传报道,引导农业主体经营者参与体验增值服务,提高群众改革知晓度和满意率,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鼓励大胆创新,加强典型选树和褒扬激励,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临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