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LH331082-043/2024-13754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4-12-18 | |
发布单位: | 市人力社保局 |
临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
|
临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市人力社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的职责定位,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聚焦就业重点群体、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多措并举抢开局、稳就业、保用工,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保体系逐步健全,人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自身建设持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现将我局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度各项重点工作情况 (一)坚持重点帮扶,就业局势稳中向好。坚持“稳就业惠民生”工作部署,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至10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143人。一是政策扶持助力稳岗惠企。持续深化政策落实,全面兑现助企惠企政策,截至10月底共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99人次188.64万元,扩岗补助47家92.1万元,技能提升补贴1379人次206万元,女职工产假社保补贴200家次120.2万元。二是分层分类做实援助帮扶。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堵点,提供多形式就业帮扶活动。55家见习基地发布3426个见习岗位,登记人员680人;发放见习补贴17家单位268.88万元;累计发放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656.49万元,一次性求职补贴100人30万元;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292.87万元。三是服务引领做优创业生态。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共发放各类创业补贴61.61万元 ,创业担保贷款1790万元,个人贴息120.41万元;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共吸引359名重点产业创业者参加;13个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村吸引308名青年回乡创业,带动就业1034人,村集体经济增收788万元。四是深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以打造全链条精准化的“家门口”基层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目标,全力推进“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目前杜桥、江南、东塍等3个站点及下设17个服务点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共计排摸劳动年龄段内常住人口就业需求1.3万条,走访企业200多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00多人次。五是多方共促岗位精准匹配。加强与发改、经信、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岗位开发、对接等就业服务,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积极组建专班开展跨省驻点招工,成功招引省外员工3000多人,为300多家企业解决了用工需求。截至10月底共举办51场线下招聘会,赴省内外参加高校毕业生招聘会35场次,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县域眼镜行业人才专项互聘会,吸引30余家企业提供近200个工作岗位。 (二)坚持高端引领,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强化人才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构建“引才促发展,发展壮产业,产业聚人才”的良性闭环体系,打造人才“蓄水池”。共招引大学生17808人,其中青年大学生4960人。一是拓展人才招引渠道。积极拓宽政校企合作路径,先后邀请15所高校来临访企拓岗。小批量、短周期、常态化组织企业硕博人才对接会,举办“梦享古城 智创未来”第六届国际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大赛,共申报台州市“500精英”创业创新人才60人,落地创业创新项目13个,累计招引博士79人,完成任务数(35人)的225.7%,其中青年博士16人。江南街道“人力资源服务集成平台建设”项目列入省人社领域“创改开”试点清单,共举办劳动关系讲座、学生暑期实践等10余场,5场集中招聘会接纳企业150家,提供岗位295个。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多层次、高规格深化人才服务领域增值化改革成效,常态化开展高层次人才新春座谈会、中秋联谊会等,并以“专窗+小站”模式推动45个人才服务事项进乡镇、入企业,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1-10月审核发放大学生安家补贴3260人次1743万元; 审核发放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生活补贴27人次共计190万元;受理人才房票补贴48人次1248.5万元;发放人才绿卡74张。三是强化技能人才培育。紧扣本地产业优势,以汽车制造、现代医药为重点,点对点推进技能人才培养,1-10月累计开展职业培训2.09万人,新增技能人才9207人、高技能人才2968人,其中数字高技能人才954人,整体完成情况居台州市前列。大力宣传工匠精神,累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10余场次,新增王光挣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吕义聪技能大师工作室等2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认定工作,全市各机构及企业共开展汽车维修工、保育师等25个工种185个认定场次,参与认定人数9000余人。 (三)坚持全民参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抓手,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升全民社会保障水平,累计支付各险种待遇57.7亿元。一是巩固提升参保质效。持续深入开展“社保走基层 政策零距离”宣传服务活动,并以全域业务员培训提升业务经办服务效能,打造点面结合、辐射全市的社保业务经办网。共开展送政策进村、入企宣讲60余场,摆摊设点集中宣传32场,宣传人数达5500余人次,大型企业集中培训6场,培训企业人力资源或财务负责人、社银联通工作人员等900余人次。二是严把待遇支付流程。严格遵照各类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全力推动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按时、足额、精准、高效发放到位,1-10月共开展到龄人员缴费记录预审工作共计1953人,待遇资格确认5468人,全市职工养老人均增资87.88元,机关养老人均增资181.64元,城乡养老人均增资20元。三是基金安全防控并举。常态化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采用数据比对、抽查检查、复核疑点数据等方法,查处各类违规违法问题,防范化解社保风险隐患。共排查比对养老数据6851条,均未发现问题;检查、抽查工伤认定卷宗500份,核对劳动能力鉴定数据6740条,比对参保数据13955条,处理疑点数据772条。四是推进企业年金改革。探索建立园区企业集合年金制度,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园区集合年金计划的指导意见》和《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集合年金方案(试行)》,由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统一的实施主体为企业提供集合年金日常经办管理服务,切实提升园区企业职工退休待遇水平。共有22家园区企业参加了首批集中签约,其中本地5家上市企业全部参加,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五是扩大社保应用范围。汇集各类居民服务事项,拓展社会保障卡应用领域、范围,实现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11项重点场景应用服务集成融合。1-10月共发放实体社保卡15.9万张,激活电子社保卡8.52万张。社会保障卡应用场景深化项目“府城·老邻舍”入围2024年浙江省“一卡通”应用场景星级评定工作,累计刷卡交易笔数33.8万单,消费金额449万元,补贴联合发放数额达77万元。 (四)坚持防治结合,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坚定不移把工程建设领域安薪行动、政府国企项目欠薪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欠薪治理冬季行动作为重点,深入推进“根治欠薪治源”“风险隐患清零”“送维权助安薪”系列专项行动,共受理欠薪投诉4689件,为8991名职工追回工资12391.68万元。一是全力治欠保薪。印发《临海市欠薪治理冬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双随机”“无死角”展开基层网格全面排查、跨部门联合抽查、重点领域核查行动,妥善处置“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件1182件,涉及人数3501人、金额4541.46万元,欠薪线索办结率100%。二是深化违法打击。聚焦欠薪领域工作重点、难点、痛点,做到有欠必清、违法必究,下达行政处罚10件、行政处理13件、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管理名单13起,有效处置涉欠薪网络舆情共30件。三是加强调解仲裁。重点聚焦劳动争议预防和化解,一站式提供调解指导、诉讼服务、司法协作、法治培训等服务,全力提高仲裁服务效能。1-10月共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738件,结案率95.4%,调解成功率81.7%,办理信访件2600件。四是做好工伤认定。聚焦政策、经办、信息、监督等环节领域,全面开展工伤保险清风行动和推进工伤领域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提升工伤保险领域技防智防水平。截至10月底共完成工伤认定2152起,开展劳动能力鉴定专家面鉴11期,完成2125人次鉴定结论。 (五)坚持高效管务,统筹人事行政管理。一是做实人事管理工作。强化责任落实,聚焦全市事业单位工作质效提升,及时改进工作流程,持续优化我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水平,配合壮大教育、卫健人才队伍。1-10月共指导招录教职工154名、卫健172名,完成全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337人次。二是做优行政服务工作。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台州湾经开区“企业办事不出园”工作,人才、就业、社保等涉企服务事项增至64项。1-10月共办理行政许可事项129件,未出现超期受理或办件情况,办件对象满意度测评差评数为0,其中一例劳务派遣经营许可案例入选台州市人社系统行政执法优秀案卷。三是做强人事考试工作。全面启用智慧面试系统,为全市招聘面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大数据分析。截至10月底,共组织各类笔试和面试共计31场,参考29689人次,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约招聘正式和编外人员639人,其中公务员104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4名,编外聘用人员128名,市属国有企业86名,专职社区工作者23名,其他各类招聘164名。 二、2025年度工作计划和思路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坚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构建“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制度,以“大数据+铁脚板”推动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万名大学生台州就业见习计划”,提升青年就业服务效能。深入推进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挖掘培育劳务品牌,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因地制宜优化提升“一镇一品”特色劳务品牌,促进东西部劳务协作,推动产业振兴、就业致富。二是产业用工保障提能升级。聚焦全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建强用工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优先协调联动机制,大力推进稳企拓岗、驻点招工。以“技能就业”为重要抓手,推动“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试点与台州技能型社会建设相结合,全力破解因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的“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全力为我市六大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质增效。高质量实施人社部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探索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推动实现“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重点乡镇全覆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再提升。深化就业服务增值化改革,探索“就业+”全链条全周期服务模式,形成以“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为载体,技能就业为主线,就业服务增值化为内核的台州特色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共同富裕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服务市域经济发展,高效推进“双招双引”。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持续推进“引才来临”产业人才引育行动,积极拓展高校人才输送渠道,加密组织线上线下硕士、博士专场招聘会,围绕用人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专业相符的高校院所,提高引才实效。推进经开区、江南、沿江、杜桥等镇街创业创新园区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江南街道人力资源服务集成平台建设,力争落地更多“500精英”创业企业,吸引更多人才来临就业。二是提速高技能人才培育。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更多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育,培养选拔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认定工作,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开展自主评价,并在伟星新材探索实施产业链技能人才评价,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培育支持。三是拓展大学生招引渠道。以黑龙江为重点发展片区,甘肃为拓展片区,辐射江西、陕西、四川等地,寻求专业匹配度高的院校,打通片区阻隔、拓宽合作院校,全年举办“智汇台州 百校引才”系列活动20场次以上。优化智慧招聘平台,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全年人才市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不少于35场次。四是提升人事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工资、退休审批和人事调动等工作,持续做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实施,激发事业单位人员干事热情,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服务水平。五是迭代人才服务质效。围绕人才事业和生活提供全方位集成式的政策支持。主动对接企业,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政策审批效率,加快涉企资金拨付速度。进一步拓展“台爱人才服务小站”和“人才码”应用使用场景,高质量举办高层次人才活动,丰富人才在临生活品质,站稳人才招引、服务第一方阵。 (三)提升社保工作质量,让参保群众有得有感。一是推进扩面征缴应保尽保。深入实施“数据找人计划”,重点关注农民工、新业态人员等重点群体社保政策落实情况,进一步走深走实社保宣传服务活动,推动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二是健全完善社保运行机制。把准政策方向,加大业务经办人员业务培训力度,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以全省统一工伤保险政策为核心,加强与税务、市监部门衔接,通过“数据找企”的方法,引导用人单位招用不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深化工伤预防工作,从源头上降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三是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及时做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待工作,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提升。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持续完善园区企业集合年金制度。与民政、残联部门保持对接,多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低收入群体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政策应享尽享。四是加大社保基金监管力度。持续深化社保基金管理专项整治,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和监管信息系统,加强与公安、民政、司法、卫健等部门数据共享,提升基金管理水平,确保社保基金保持平稳、安全运行。深入贯彻开展工伤保险风险隐患排查“清风行动”,确保工伤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四)积极防范化解风险,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强化农民工工资专户、实名制、劳资专管员、工资总包代发等制度落实,推动标准化管理。巩固完善人社牵头、行业主抓、部门联动的欠薪治理工作格局。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困难行业企业,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执法。二是提高调解仲裁工作质效。完善各镇(街道)由劳动保障督导员、劳动保障专管员、劳动保障协调员组成的基层人社治理共同体队伍,努力实现劳动纠纷“投诉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镇街一线调解成功率达到80%以上。三是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持续开展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相关平台企业用工管理,数字赋能“安薪工程”,切实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聚焦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落实主管部门和镇街属地领办,做到快立快处快结。进一步加大对严重欠薪问题的处理处罚力度,定期曝光重大欠薪案件,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 |
打印 关闭 |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