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东部平原排涝规划(修编)
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条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八八战略”为指引,紧紧围绕浙江“两个高水平”发展战略,以保障台州市“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构建全域水上台州的战略发展要求,系统分析区域排涝存在的问题,着力补齐排涝短板,强化区域水利监管能力,完善流域排涝减灾体系,丰富流域排涝调度手段,全面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为临海市东部平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条 规划原则系统治理、重点突出。既要着眼地区整体利益和综合功能效益,又要妥善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城镇和农村等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应尽量与流域规划相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维护有关各方合法利益。统筹安排好各项规划任务,突出治理重点,同时兼顾好经济、社会、生态各方效益。 分级设防、因势利导。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各防护对象的规模和重要性等指标进行分级设防,根据流域地形地貌,在确定排涝格局时,要依托现状骨干河道及水利工程,尊重河道自然形态,进行因势利导的规划整治,既节约工程投资,又实现排涝规划目标。 安全可靠、适度超前。根据平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安全可靠的排涝工程体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建立适度超前的工程保障体系。 综合治理、建管并重。坚持保障平原排涝安全与改善水环境相结合,实施综合治理、科学治理。明确骨干及拓宽河道的“三线”范围,依法严肃管控,保障工程落地实施及安全运行。 第三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年); 8.《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2020年); 9.《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2021年); 10.《浙江省河长制规定》(2017年); 11.《防洪标准》(GB50201-2014); 12.《治涝标准》(SL723-2016); 13.《防洪规划编制规程》(SL669-2014); 1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1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1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17.《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2006); 18.《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2015)。 第四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临海市东部杜桥镇、上盘镇、桃渚镇、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区域,面积约384平方公里,其中椒北平原约228平方公里,桃渚平原156平方公里。研究范围扩展至椒江区椒北部分和三门县泗淋乡,面积共550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远期水平年为2035年。 第二章 面临形势第六条 平原概况临海市东部平原包括椒北平原与桃渚平原,其中杜桥镇、上盘镇属椒北平原,桃渚镇属桃渚平原。椒北平原与桃渚平原以小山分隔,有河道相通,由于桃渚平原高程低于椒北平原0.6米左右,故两平原河网以水闸节制分隔,平时水位差在0.5米左右。 椒北平原位于椒江以北,包括椒江区章安、前所2个街道和临海市杜桥镇、上盘镇。椒北平原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194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8%,山区140平方公里,占42%,平原地面高程2.8~3.2米,较低洼的是沿海围区,地面高程约2.5米。平原河流纵横交叉,大多发源于西北山区,自北向南注入椒江及台州湾,主要水系龙溪,发源于桐峙山新屋村东流龙王堂后南下,经溪口水库调蓄后,流至梓林,由章安建设闸和华景闸排入椒江。其他水流分别从黄礁闸、柏加王闸、涛江闸、松浦闸入椒江,从杜下浦闸及达岛闸出海。 桃渚平原位于临海市东部、椒北平原以北,主要包括临海市桃渚镇,涉及三门县泗淋乡部分区域。桃渚平原流域面积21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107平方公里,占49.5%,山区109平方公里,占50.5%,平原地区高程在2.2~2.4米,最低地区1.8米;平原河流向西向东入海,主要水系有洞港水系,发源于大岭山和长大山,有北涧、山场两小支流在荷花塘会合后称洞港,经下山村洞港闸入东海,主流长20公里,干流长9公里,河宽30~50米;另一条为桃渚港,发源于西北部的白岩山,称雉溪,与来自桃渚镇的支流会合后称桃渚港,上游溪流短急,下游为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纵横交叉,降雨后,一部分洪涝水经天德闸、人民闸及和平闸由洞港出海,另一部分水经蒲兰头闸由红脚岩闸出海。 第七条 存在问题河网淤积萎缩降低河道排水能力。临海东部平原现状河道岸坡以自然土坡居多,岸坡缺少有效保护,岸坡崩塌严重;诸多河道水葫芦密布、杂草丛生,河床萎缩严重。平原河网存在普遍淤积的现象,平均淤积约1米,严重影响河网输水能力和蓄水能力。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如水域侵占、造桥阻水等,平原河道存在多卡口或断头河,影响河网涝水输送能力。 排涝出口少且受潮位影响排涝时间有限。南洋涂围垦封堵了椒北平原三石浦河、推船沟港、上盘港等骨干排涝河道的出海口,使得涝水只能通过南洋坝脚河,辗转至达岛闸出海,排涝流径大幅增加,降低了平原河网的排涝能力。桃渚平原目前仅有洞港闸和红脚岩闸两个出海口,其中洞港闸同时承担三门片区的排涝任务。且排涝出口均为外海,高潮位时需关闸挡潮,排涝时间受限进一步降低了平原的排涝能力。东部平原一直以来缺少强排工程,导致排涝时间受限,需候潮排涝,进一步加剧涝灾损失。 排涝设施老化影响排涝能力发挥。临海东部平原骨干排涝河道的排涝闸大都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设备陈旧,年久失修,如和平闸、反修闸等设备陈旧,已不能满足行洪排涝的要求。 第八条 面临形势1.新时代治水思路对水安全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临海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流径长,坡小流缓;出口受潮汐顶托影响,排水时间受限。由于此特殊的自然条件,东部平原易受台风、暴雨、大潮三重影响,极易引发内涝灾害。迫切需要在新时代治水思路指引下,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抓紧谋划规划工程,系统性提高东部平原排涝能力,更加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2.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排涝格局提出新需求。 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位于临海东部区块红脚岩片区,规划范围北至蒲兰山山脚及红脚岩渔港,南至短朱山山脚,东至海堤,西至四上线,产业园重点发展以工程塑料、特种纤维材料、可降解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高端材料集群,打造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产业园目前处于规划阶段,是台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是台州全面建成“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的重要举措,是再创台州民营经济新辉煌的主战场,是台州最具爆发力的新增长极,是临海市经济发展和打造“工业临海”的重要平台。为推进台州湾新材料项目落地建设,台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指挥长,集聚台州、临海两级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抓落实,全力打造国际一流、“万亩千亿”的绿色低碳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 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落户红脚岩片区,提出对南大河穿园区段进行改道满足其对园区场地完整性的要求,对现有的排涝格局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通过重构桃渚平原格局,新开通道等工程措施,为产业园的整体规划和开发提供条件,提高该区域的排涝能力,为产业园相关的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奠定基础。 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水利提出新期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长期以来,临海市东部平原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东部平原广泛种植西兰花等蔬菜和经济作物,是当地人民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频繁的洪涝灾害已成为影响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持久水安全、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方面实现升级,完善普惠共享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响应人民群众期盼,持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给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章 规划目标第九条 规划目标对规划范围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选定排涝总体方案及主要工程布局,通过规划工程实施使临海东部平原排涝能力达到规划标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临海市东部平原现状排涝能力,合理安排规划工程实施,逐步提升平原排涝能力。近期重点为提高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的排涝能力,为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水利基础设施保障。 第十条 规划标准城镇(含南洋涂、北洋涂及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一日排出基本不受淹;农田排涝标准定为:20年一遇最大3日暴雨3日排出至地面高程以下。 第四章 规划治理体系第十一条 椒北平原排涝体系椒北平原河网纵横交错,现状排涝工程主要由13条骨干排涝河道、15条重要排涝河道以及松浦闸、南洋塘排涝闸(通航孔)、新杜下浦闸、穿礁排涝闸、麂晴闸、短株闸等排涝闸构成。排涝格局为南排台州湾,东排东海,以南排为主。 杜桥镇区、上盘镇区、北洋涂、南洋涂现状排涝能力均达到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杜桥、上盘片大部分农田排涝能力为10年一遇最大3日暴雨3日排出。椒北平原排涝薄弱点为农田排涝能力较低。排涝思路为在一期工程基础上,通过新增排水出口、整治河道等工程,提高平原排涝能力。规划新建扩建水闸3座,拓宽河道23.36公里,疏浚河道50.15公里。规划工程实施后,农田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最大3日暴雨3日排出标准。 第十二条 桃渚平原排涝体系桃渚片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现状排涝工程主要由南大河、洞港、和平港、北大河、东港、老厂基村西港等7条排涝骨干河道,方山北大河、四湾塘等7条排涝重要河道,洞港闸、红脚岩闸2个出海闸以及童燎水库构成。排涝格局为通过和平港—洞港经洞港闸北排入海;通过南大河经红脚岩闸东排入海。 现状工况下,桃渚镇区排涝能力不足5年一遇;桃渚片农田排涝能力远低于5年一遇。因此桃渚平原排涝能力整体均较低,主要是由于桃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距离远,洪涝期间河道水力坡降缓,桃渚平原排涝思路为新建强排泵站增加外排能力,新开隧洞替代南大河下段,整治河道畅通输水通道。规划通过新建泵站1座,增加强排能力180立方米每秒,新建隧洞5.4公里,新开河道10.9公里,拓宽河道8.52公里,疏浚河道28.2公里,新(改)建水闸7座。规划工程实施后,桃渚平原排涝能力达到规划标准。 第十三条 规划工程措施(一)椒北平原排涝工程 1.河道整治工程。 (1)北大河拓宽工程。由24~32米拓宽到30米,整治长度8.2公里。 (2)南洋河拓宽工程。由10~30米拓宽到25~30米,整治长度4.0公里。 (3)上盘横河拓宽工程。由15~20米拓宽到30米,整治长度1.5公里。 (4)新开王峙河工程。新开河道0.80公里,河宽30米。 (5)新建河拓宽工程。由18~28米拓宽到30米,整治长度0.66公里。 (6)推船沟港拓宽工程。由10~15米拓宽到30米,整治长度5.6公里。 (7)川南横河拓宽工程。工程位于杜桥镇,河道由13~28米拓宽到30米,整治长度1.4公里。 (8)岩下坝港整治工程。对岩下坝港(南大河前段岩下村以南部分,2.9公里)实施清淤、护砌等工程。 (9)北洋坝脚河新城河梳理工程。新开河道1.2公里。 (10)西洋横河等疏浚工程。对西洋横河、山项横河、松浦河、杜下浦河、上盘港、市场横河等河道实施疏浚并局部护砌。 2.水闸工程。 (1)新建南洋排涝闸工程。新建南洋排涝闸,净宽20米,闸底高程为-1.0米。 (2)扩建松浦闸工程。扩建松浦闸为3孔4米,闸底高程为-0.5米。 (3)扩建山洞闸工程。扩建山洞闸为2孔3米,闸底高程为-0.5米 (二)桃渚平原排涝工程 1.岙增岩隧洞工程。红脚岩南侧山体新开排涝隧洞,全长5.4公里,洞径8米。 2.河道整治工程。 (1)和平港整治工程。对和平港上游(新山村~八份村河段)由20~40米拓宽到40米,整治长度1.5公里,河底高程-1.5米。 (2)中城南大河整治工程。对中城南大河(中城小学~新山村段)由10~15米拓宽到20米,整治长度3.0公里,河底高程-1.0米。 (3)西港河整治工程。对西港河上游龙翔路交叉处拓宽到30米,整治长度0.2公里,河底高程-1.5米。 (4)南大河整治工程。南大河(新山村~四湾塘交汇处)河宽由现状的20~40米拓宽到40米,整治长度1.47公里,河底高程-1.5米;南大河(四湾塘交汇处~岙增岩)河宽由现状的20~40米拓宽到80米,泵前局部河道拓宽到200米,整治长度2.4公里,河底高程-1.5米。 (5)四湾塘整治工程。由现状26米拓宽到40米,整治长度0.95公里,河底高程-1.5米。 (6)过路坑河等河道疏浚工程。对过路坑河、北大河、方山北大河、和平港、知溪港、老厂基村西港和东港等河道实施疏浚并局部护砌。 3.闸站工程。 岙增岩闸站。在岙增岩新建泵站,规模为180立方米每秒,水闸净宽14米。 4.水闸工程。 (1)出口排涝挡潮闸。在岙增岩隧洞出口新建排涝挡潮闸,净宽16米,闸底高程为-1.5米。 (2)和平闸。新建和平闸,净宽12米,闸底高程为-1.5米。 (3)反修闸。新建反修闸,净宽12米,闸底高程为-1.5米。 (4)蒲兰头河出口闸。在蒲兰头河出口新建水闸,净宽18米,闸底高程为-1.0米。 (5)进港河出口闸。在进港河出口新建水闸,净宽18米,闸底高程为0.0米。 (6)蒲兰头河节制闸。在蒲兰头河与南大河交汇处新建节制闸,净宽18米,闸底高程为-1.0米。 (7)进港河节制闸。在进港河与南大河交汇处新建节制闸,净宽16米,闸底高程为0.5米。 5.新开河道工程。 (1)蒲兰头河。在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北侧山脚新开蒲兰头河,面宽18~26米,长约6.1公里,河底高程为-1.0米。 (2)进港河。在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南侧山脚新开进港河,面宽16~26米,长约4.8公里,河底高程为0.5~0.0米。 第十四条 非工程措施(一)防洪指挥系统建设。防洪指挥系统主要包括防洪组织机构系统,预警预报系统,通信网络系统、防洪决策系统等。 (二)水文测站建设。规划在东部平原新增水文水位站3个,分别位于岙增岩闸站前、蒲兰头河出口闸前、进港河出口闸前。 (三)临海东部平原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及智慧化模拟。对东部平原物理流域进行全要素数字化映射,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之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以重要防洪保护对象为目标,以工程自身安全、工程保护对象河道行洪安全、水利工程安全等为约束,构建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平台和智慧调度系统,支撑水安全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 (四)洪水风险图系统建设及应用。洪水风险图是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的演进路线、到达时间、淹没水深、淹没范围及流速大小等过程特征进行预测,以标示洪泛区内各处受洪水灾害的危险程度的一种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其基于信息化手段,能将地理信息和各类防汛信息有效集成,在“一张图”上显示,形成清晰直观的“作战图”。因此,洪水风险图对于防汛应急决策,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第五章 环境评价第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本次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尚未发现有制约规划工程建设的环境问题,制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且规划工程实施后,可提高东部平原的防洪排涝能力,减轻水旱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东部平原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施工期间,征地、拆迁的损失,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施工噪声将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土(石)方开挖将损坏局部植被,可能产生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使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且规划工程实施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之,规划工程的建设,其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是次要的、局部的、暂时的,且不利影响可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减免或改善,从环境角度考虑,本规划工程的兴建是可行的。 第六章 实施安排第十六条 规划实施规划工程总投资约38.47亿元,其中椒北平原排涝工程15.00亿元:包括河道整治工程13.98亿元,水闸工程1.02亿元;桃渚平原排涝工程23.47亿元:包括岙增岩隧洞工程6.00亿元,河道整治工程8.25亿元,岙增岩闸站4.2亿元,水闸工程2.4亿元,新开河道工程2.62亿元。 根据排涝工程体系,综合各工程实施效果、工程投资、政策处理难度等因素以及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对水利工程需求,东部平原规划工程实施安排如下: 近期:尽快实施推船沟港、上盘横河、上盘港、南大河、四湾塘的河道整治工程,蒲兰头河和进港河的河道开挖工程,新建岙增岩闸站、岙增岩排涝隧洞、岙增岩挡潮闸、蒲兰头河排涝闸、进港河排涝闸、蒲兰头河节制闻、进港河节制闸,原址新建和平闸和反修闸。近期工程投资约23亿元。 远期:实施平原内其他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新建南洋排涝闸,扩建松浦闸、山洞闸工程。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规划的组成规划成果包括《临海市东部平原排涝规划(修编)文本》和《临海市东部平原排涝规划(修编)报告》。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报告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说明。若相关内容表述不一致,以规划文本为准。 第十八条 规划的效力规划文本经临海市人民政府同意批准后,作为进行区域内排涝工程建设与防汛管理的基本依据。 任何地区、部门、单位或个人,确需对本规划的规划方案或规划工程措施作出重大变更时,须按原程序报批。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