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LH331082-004/2023-12974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3-05-23 | |
发布单位: | 市发展和改革局 |
市发改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
|
今年以来,市发改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历史名城、制造强市、共富高地,跻身全省县域综合实力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冲在先、干在前,全力打赢稳进提质攻坚战,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高分报表。 一、今年以来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字为基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贯彻落实省扩投资20条、省稳经济38条、台州市40条等系列政策,因时因势研究谋划制定更符合临海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打造“1+X”政策体系,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1”即出台《临海市推动经济稳进提质44条》,作为纲领性文件,“X”即推进各线专项政策,作为配套文件。强化政策的叠加效应,全年累计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税费40多亿元。扎实推进稳进提质攻坚行动,稳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台州前列,市发改局牵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居台州第3;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台州第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台州第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居台州第2。以上指标,均为近年来最好。 (二)“攻”字为要抓项目,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一是项目谋划成效明显,一是项目谋划成效明显。成功举办第二届项目谋划擂台赛,储备项目投资总额超5000亿元,我们发改局谋划的大唐临海能源基地项目,获大赛第一名。4个项目入选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名单,项目总投资额居全省第一,总投资额和入选数量均居台州第一。二是项目推进蹄疾步稳。以项目攻坚年、“百大项目百日攻坚”等活动为主抓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投资赛马连续三个季度获台州市通报表扬,共获奖励资金700万元。固投增长创五年来最好成绩。同时我们主抓的台州1号海上风电项目创下同类项目审批的“临海速度”。三是要素保障持续强化。过去一年我们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共计59.98亿元,其中专项债额度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争取专项债券项目30个共计52.81亿元,居台州第一、全省前列。17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实施类和预安排类,数量居台州第一,预计能争取土地戴帽指标2000余亩。6月27日,市委书记吴华丁在全省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第一次工作例会作交流发言,我市是全省唯一作交流发言的县(市、区)。 (三)“谋”字为重抓共富,发展指数不断提升。一是牵头统筹共同富裕建设工作,召开共同富裕一周年新闻发布会,迭代更新建设共富高地系统架构图,明确共富高地年度工作任务、十大标志性工程、全域打造共富工坊等重点工作,出台制定“1+5”行动方案。印发《2022年度临海市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建设绩效考评细则》。持续完善市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制,召开市委社建委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14次。二是推动共富项目成果见效,积极探索片区聚富型、特色创富型、联村促富型三大农村共富模式,在全省率先建设“共富工坊”,成立共富工坊企业联盟、组建国资公司、建立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目前已挂牌运营共富工坊182家,相关做法获省委副书记黄建发,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批示肯定。在全国首创残疾人“三零”创业帮扶新模式,获副省长王文序批示肯定且成功入选省共同富裕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三是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结合“嘉陵所需,临海所能”的原则,继续保持干部、医卫、教师、农技、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选派力度,按照“协作是基础、双赢是目标”的原则,全面落实两地协作机制,放大协作效应。临海—嘉陵东西协作相关工作被《朝闻天下》和《省对口办简报》宣传报道,对口工作信息报道255篇,其中省级及以上101篇,均居台州第一。 (四)“优”字为先抓服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营商环境继续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落地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高标准打造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审批不出园”。连续三年营商环境全省排名前5。二是持续深化价格领域改革。贯彻落实上级清费减负政策,调整全市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收费标准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始终把企业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历时两个多月,与企业开展20多轮磋商,圆满解决台州湾经开区企业“用汽价格纠纷”问题。持续做好价格监测、价格成本监审和收费管理工作。三是审批服务不断优化。全面实现项目审批100%网办、掌办,2022年共审批、核准、备案项目800多个,代跑代办事项600多个,所有办件实现“零差评”。与自规、建设等部门联合出台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办法,变各部门“单打独斗”为多部门“ 联合作战”,缩短审批时限近3个月。四是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公布可开展信用承诺的338项行政许可事项,公布2950条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打击180多家失信黑名单主体。“浙里好家政”信用应用成功入选省信用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十大优秀案例。 (五)“实”字为措抓推进,平台搭建不断升级。一是新产业平台提质增效。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个、浙江临海经济开发区、浙江永强集团入选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培育完成2家企业成为全省服务业领跑企业,其中浙江协海集团升级为5A物流企业(台州唯一)。 二是重大能源项目取得关键进展,总投资1600亿元的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奠基开工,总投资350亿元的大唐能源一体化项目临海基地正式签约落地,总投资42亿元的台州1号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台州2号、临海1号、方溪水电站、公共屋顶光伏、综合供能站等清洁能源项目正在进一步加快推进。三是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落实临港产业带“五大产业城”发展任务,持续推动新能源城、新材料城、新医药健康城、未来汽车城建设,完成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南洋片区(医化园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速推进西部“四大平台”建设。 (六)“干”字为魂抓管理,队伍效能不断提升。锚定争创“临海第一局”的奋斗目标,聚力建设“学习型、专业型、服务型、协作型、活力型”五型机关。尤其注重班子“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中层“中坚力量”的发挥,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干部、交流干部,注重凭实绩提拔使用干部,有8名干部内部交流提拔,2名干部被市委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为历年之最。 二、2023年重点工作计划 2023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锚定新的历史方位,踏上新的赶考之路,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新标杆,为我市建设历史名城、制造强市、共富高地,跻身全省县域综合实力第一方阵当好排头兵。 (一)聚焦奋斗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围绕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及时研究分析经济运行态势,逐月逐季抓落实抓推进。谋划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做好《纲要》及其他“十四五”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完成专项规划的管理工作。二是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争创物流示范县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构建完善营利性服务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三是全面落实降本减负惠企政策,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加大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力度。 (二)聚焦发展后劲,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坚持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理念,牢固树立“以投资实物量论英雄”导向,整合一切力量,调动一切资源,以超常规力度抓项目、促投资。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加快推进351国道、海上风电、华海科技产业园等83个重大项目进度,严格执行三色码晾晒机制,深化“项目攻坚年”活动,全面推进200多个“七大战略”项目建设。二是继续开展项目谋划擂台赛,加强项目储备,做实做深前期,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继续开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强化重大项目一线攻坚,深化市领导联系项目、领导分线破难、市联席办和投资专班日常破难等制度。三是组织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省市县长工程、“152”工程项目,积极争取规划、指标等要素,全力服务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全力向上申报地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类要素。四是推动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对接推动临海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入省级规划并获得国家批准,明确项目开发业主。全力推进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大唐临海能源基地(燃煤电厂)等项目建设,加快台州1号海上风电场建成并网,谋划台州2号、临海1号海上风电项目落地。继续做好能耗要素保障工作。 (三)聚焦硬核举措,打造共富示范标杆。一是完善试点争创、成果打造工作机制。发挥共同富裕“指挥手”的作用,紧跟省、台州市的工作步调,为全市共同富裕工作找准跑道,有效传达上级工作要求,高效指导和协助相关单位在试点争创、成果打造、改革推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效。强化省级部门共同富裕相关试点“必报必争”机制,建立共同富裕试点储备库,定期跟踪推进情况,做到打有准备的仗。 二是聚焦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增强社会“共富味”。推动 “一老一小”优质服务供给,创新打造“府城·老邻舍”系列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餐食、生活、学习、医养一体化养老空间。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以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做经验交流为牵引,进一步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力度,争取连续5年评价优秀,打造成为医改县域标杆。三是聚焦三大差距,激活共富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建设“三新”农村共富临海样板,开展“多镇联动、一镇统筹、多村组团”的农村共富模式,形成城乡协作发展机制。加快“江南·溪望谷”精品带建设。继续推进沿江镇、永丰镇共富飞地项目建设。缩小区域差距,争取今年内建成全省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持续推进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镇创建。缩小收入差距,落实好《台州市重点群体“扩中”“提低”行动实施方案》,迭代更新我市“扩中”“提低”专项行动任务清单,着力在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农民(渔民)、困难人群等群体改革突破。深入推进临海模式的“共富工坊”取得突破性成效,有效发挥镇级经联社、国有运营公司、共富企业联盟等特色机制作用。 (四)聚焦最优环境,强化发展服务保障。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聚焦整体智治,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深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迭代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进一步办好“围墙外的事”,确保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面优化办事流程,重点抓好“一件事”集成改革,让企业办事投资像网购一样便捷。二是打造阳光安全的信用环境。以“信用临海”建设为主线,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质量月”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市场主体信用承诺、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等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持续深化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加快项目前期报批速度,推进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源精准对接、高效配置,压减审批事项、环节、材料、时间、费用、填报内容,进一步增强企业满意度、获得感。完善价格管理制度,实现价费管理公开透明,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价格管理数字化改革工作。 |
打印 关闭 |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