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卫生健康 > 医疗卫生信息
临海疾控发布紧急健康提醒!
  • 发布日期:2023-03-23 11 : 03
  • 来源:市卫生健康局
  • 浏览次数:
  • 分享到:
  •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我市跨境出行人员数量攀升,东南亚地区更是热门的境外旅行目的地。但近期东南亚等地登革热病例数明显增加,国内已有多地报告境外输入登革热病例。其中绍兴市疾控中心于2月10日报告1例登革热输入病例,系春节期间到泰国旅行人员感染,这也是从去年10月以来我省发现的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

          当前我市存在较大登革热输入风险,为有效预防输入性登革热疫情,临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紧急健康提醒:境外出行期间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如出现发热、皮疹、全身疼痛等症状,请及时就诊。


    基本概况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夏秋季节高发。主要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传播方式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是伊蚊媒介传染病,登革热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但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传播。伊蚊叮咬传染源后,登革病毒便进入伊蚊体内大量繁殖,随后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健康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人体。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5-8天。


    流行季节

    由于登革热由伊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易感人群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临床表现

    多数人感染登革病毒后,并无明显症状。发病的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仅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登革热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也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如何预防登革热

    控制或预防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媒。

    灭蚊的关键是控制孳生地,室外应及时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室内尽量避免水培植物,如有水培植物应每周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要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清除白纹伊蚊孳生地。

    个人防护上,可选择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物理方式防蚊;日常尽量减少皮肤暴露,或在皮肤暴露处涂抹驱蚊液;少穿深色衣服,避免在树荫下、草丛等蚊虫栖息场所活动,减少被叮咬概率。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登革热流行状况及疫情风险,出境后主动做好防护与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骨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