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成果展示 > 村(居)务公开
小芝镇各村简介
  • 日期: 2022- 11- 10 10: 28
  • 来源: 小芝镇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大来岙村村情概况

大来岙,位于小芝镇镇区四个自然村,有党员36名,党组织建制为支部,村民小组12个,村民395户,1269人,是小芝镇私营个体企业最多的行政村。村边有个叫磁窑坑的小山,山上有宋代古磁窑被柴草泥土覆盖着。村民们在建新房挖地基时,不时掘出许多宋瓷小酒刁。据老人相传,宋代时这里小山头是个船码头,出窑的瓷器就在此地下船运销海内外。现在许多村民家里都藏有小酒刁。

近年来,大来岙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围绕“重要窗口”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与培养,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理想信念奉献意识,激励党员自觉参与到村内矛盾调解、村庄发展、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村级治理中,筑牢战斗堡垒。同时村两委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推进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新建了村办公楼、综合大楼,完成了镇西路、环村路等重点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等民生工程建设,全镇首个居民小区已开工建设,新村规划稳步推进,人居环境逐步提升

二、三保村村情概况

三保村位于小芝镇镇区东面,由白岩、破溪、大汾里和井头四个自然村组成,民国时期行政实行保甲制,三保村属于小芝乡第三保,所以叫三保村。公社化时期曾一度改名为勤俭大队,后又恢复原名至今。现有党员36党组织建制为支部,村民小组12个,村民329户,1057人,姓氏以何姓居多,另有陈、柯、张、金、叶、郭、李等姓近年来有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女子婚嫁至此。

村内有社庙——三保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庙内有只明代石雕香炉和雕刻石磉础。另有距今500多年历史的洪佑宫,又名东岳庙,2004年经临海市宗教局批准为本地道教活动场所。

1985年实行新村规划,新建房屋100多间;1999年打造康居工程,又有250多户村民新建房屋;1994年实行土地调整,引进多家企业。

近年来,三保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线,以服务民生为己任,发展村庄经济,先后完成新村规划、康居工程,修建了村办公楼、文化礼堂。同时,优化村庄产业结构,促进了村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勤劳智慧的三保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一定会牢记使命,奋勇争先,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伴山村村情概况

伴山村又称半山,因地势之高占半山之麓而得名,因“半”、“伴”音近,现改为伴山伴山、象亭、坦头(原为张山)、西山、岙里5个自然村,现有党员46人,党组织建制为支部,村民小组21个,村民661户,2158人,有何、杨、陈、黄、王诸姓,近年有白族、布依族、藏族等10名女子婚嫁至此。

后门山风岙口地形有一奇,叫做“一水分东西”。从大罗山流下来的泉水,到此分为东、西两流,一流向东,流向三门塔坑;一流向西,汇入“百廿里倒流水“的芝溪。

清代属龙岙庄二十三都王图,民国时推行同邻制,属二南乡四保,1949年废保甲制,建立区分村。1950年8月,桐峙区成立,属小芝乡。1961年成立小芝公社,称伴山大队。1986年8月,因建造牛头山水库,桐峙区委驻地迁徙小芝。1987年小芝镇成立,1992年撤区并乡,行政归属小芝镇。1960年开始建造十八田水库和西坑水库,1984年实施新村规划,建房400多户,2010年建设康居工程260户,1985年张山居民全部迁移到坦头。

近年来,伴山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村庄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庄环境均有较大改善。先后建设了村办公楼、文化礼堂、健身广场、廉政广场等,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亩耕地垦造等。茶叶和柑桔是本村的特产,自1977年开始进行茶叶采摘、烘制机械化生产加工,成为小芝镇及周边村茶叶机械化加工集散中心。

四、罗上宅村村情概况

罗上宅村,地处小芝镇南面,坐落于大罗山脚,“百廿里倒流水”的逆溪——小芝溪就是发源于此,是牛头山水库源头水的第一村。村庄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与桃渚镇和三门县小雄镇相邻。现有耕地面积800亩,林地4364亩,人口488户,1726人,党员58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

近年来,罗上宅村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打造“七彩罗上宅”,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广场、文化礼堂、生态洗衣房等,首创出纳轮流制,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党员群众提供暖心贴心服务。先后获得临海市先进党支部、临海市“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五、横峙村村情概况

横峙村,地处小芝镇东南面,东接桃渚镇,南接南胡村,西临包山村,北至罗上宅村,是牛头山水库的第一源头,青山绿水、交通便利,小杜公路穿越村内。有小芝岭脚水库一座,占股份49%。全村现有耕地700余亩,山林地4300余亩,村民530余户,1723人,党员37名,党组织建制为支部。

近年来,横峙村致力于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健身公园等并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六、南胡村村情概况

南胡村,位于小芝镇东南1.5公里,村域面积3.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3户,1170人,党员62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四南、岙胡2个行政村合并成立,村民委员会驻地四南自然村,村庄交通便利,环境宜人,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兼营林业,水果以柑桔、火龙果为主。

四南自然村曾先后获得临海市园林绿化示范村、台州市生态示范村、临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岙胡自然村曾先后获得台州市文明村、临海市土地开发先进村、临海市计划生育先进村、临海市抗台抢险救灾先进村、实干论英雄先进集体、重点项目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南胡村坚持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美丽经济、美丽庭院、美丽乡风的“三美”行动,先后开展3期美丽乡村项目,完成美丽庭院改造,建成竹径小园、耕读小院等15个公共空间,完成黄岙线2公里“最美乡村道路”打造,种植10余亩樱花园,创成台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同时引进火龙果、猕猴桃、苗木等高质量农业企业,引导村民办民宿,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将昔日穷山坳变身为生态游“香饽饽”,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

七、包山村村情概况

包山位于小芝镇西侧,村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现有村民875户,2838人,党员93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3个

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包山、利岙、荷塘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包山自然村。村庄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水果以柑桔为主,副业以米面加工为主,是“小芝细米面”的主要生产地,至明末清初就开始手工生产,是临海农业生产加工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包山村持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服务包山为己任,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村庄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带领全村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同时秉承“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目标,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扩大“小芝米面”产业规模,提升品牌效益,实现共同富裕

八、栖凤村村情概况

栖凤村,位于小芝镇西南,村域面积余8.2平方公里,现有村民708户,2419人,党员100名,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3个。

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由栖凤、度园、下村桥、虎柜头等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栖凤自然村。栖凤村4自然村为同族,祖先余氏自比凤凰,源于河南洛阳,辗转至路桥螺洋在至小芝栖凤,后族分四房,统称栖凤。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近年转为种植花木,水果以柑桔为主。

近年来,栖凤村围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持续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将党建与村庄建设、民主民生建设相结合,发挥全体党员和村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奋力打造“平安栖凤、和谐栖凤、团结栖凤”。

九、岙坑村村情概况

岙坑村位于小芝镇西北方向约两公里处,东近大路线,西靠西线公路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本村祖先自南宋包山祖发祥启,至利岙祖发至岙坑至今有420多年的历史。全村现有土地面积860亩,山林面积1270亩村民296户,944人,村民小组17个党员46名,党组织建制为支部

近年来,村民一改过去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手工劳作模式,逐步向现代农业靠近建立经济发展长效模式:一、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建立种植基地,其培育品种售往全国各地,名贵品种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二、改变落后的种植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土地集中承包,使用现代化机械进行大规模种植,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三、推进农产品精加工。本村生产的米面远近文明,销往全国各地,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十、南洋村村情概况

南洋村位于小芝镇西面,村域面积约1.2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2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560 余人,全村现有耕地870亩,山林3000亩,村民1659人,党员54名,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近年来,南洋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体现出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景观。

十一、和合村村情概况

和合村,位于小芝镇西面,全村现有村民339户,1139人,党员51名,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张岙、中岙2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办公场所设在中岙自然村。其中,张岙自然村是缸窑古村,历史悠久;中岙自然村是小芝镇历届桂花节主场地,村内有棵千年历史的“中国第一罗汉松”。

近年来,和合村秉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强有力的态势推进生态立村的绿色发展道路。通过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风文化提升及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发展花卉苗木基地100多亩,开发低山缓坡500余亩,并以花为媒,打造中岙民宿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茶叶、柑橘、山鸡等种养殖业,挖掘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沿山景观带,逐步形成一个以“千年罗汉松,风情桂花园”为主题,以一中心、二步道、三片区为核心的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的休闲度假型美丽乡村。

十二、杏中村村情概况

杏中村位于小芝镇西面约8公里,是牛头山水库上游,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辖杏树下和中溪两个自然村,又因村内有一银杏树,已有300多年历史,故名杏中村。全村现有山林面积2600亩、水田460亩,村民329户,1034人,党员33名,党组织建制为支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近年来,杏中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服务民生为本,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村庄建设之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飘起来、让党员徽章戴起来、让党员干起来,使党员成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致力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立了村党群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健身公园、乡村美丽节点等,努力打造美丽和谐杏中。

十三、柳溪村村情概况

柳溪村,位于小芝镇西北,村域面积余10平方公里,现有村民498户,1476人,党员61名,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村庄历史悠久,风光优美,水利资源和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是牛头山水库源头,著名的小芝红树林所在地。

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由溪下、胜坑2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溪下自然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番薯为主,兼营林业,水果以柑桔、杨梅为主,副业有草编、花边、编备箕等。其中,溪下自然村村内有保存完好的郭氏祠堂、庙前桥等古迹,另有望海尖、云溪环绕、湿地公园等景点;胜坑自然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为南宋名相杜范后裔聚居地,村内有台州最大的宗祠——杜氏宗祠。

近年来,柳溪村先后完成了新村规划、康居工程建设、村庄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村庄绿化、河道整治、绿道建设等惠民工程,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礼堂等。村党组织将进一步发挥村庄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生态旅游、乡愁文化建设等进一步提升村庄建设,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十四、车口村村情概况

车口村,位于小芝镇西北部,处于牛头山水库上游,225省道贯穿全村,东接下里村、南临杏中村、西至柳溪村,北临东塍镇。全村现有村民700多户,2117人,党员72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

近年来,在村两委带头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本着科学规划的原则,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先后完成了新村规划、康居工程建设、村庄道路硬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河道整治、绿道建设等民生工程,新建了村幼儿园、文化礼堂、停车场等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实现较大提升。

十五、下里村村情概况

下里村,位于小芝镇西北,辖区含乌岩岙、下里两个自然村,以林姓为主。全村现有耕地700亩,山林3000亩,村民405户,1469人,村民小组10个,党员41人,党组织建制为支部。

因明代时,临海三辅基人林应雷在乌岩教书时看到下里这块地非常好,于是在一年夏天,与他的第三个儿子在此地定居,取名“夏里”,“下”与“夏”音同,为书写方便,改为“下里”,村的地势是只船地,船头在西,般尾在东,船腹在北。古代民居有三条南北走向弄堂,是为三根船桅杆。别的地方宗祠的大门都是朝南的,唯有下里祠堂大门是朝北的,因为祠堂建在腹处。古人称下里村的风水特征是:“东有双凤啄嘴,南有盘溪阻挡,西有石梁挂钟虎背山下水,北有狮子麒麟入穴王峰朝垟”的秀丽宝地。村内有明代古墓“十八坑”,明代戚继光抗倭时,下里青年林祥泽为戚继光手下一员参将,勇猛异常,杀敌不计其数,日寇恨之入骨。在一次战役中不幸牺牲,头颅被日军割去向上司赏功。明朝皇帝得知后,下旨特用银子铸了一颗与本人相似的头像,令其家人与他的躯体一起殡葬。族人为了不使盗墓者偷盗,其坟墓特地挖了十八个墓穴,这就是有名的“十八坑”,直至当代,每年清明节都有人慕名去拜祭。

近年来,下里村按照“强组织力量、树党员威信、赢群众信任、引群众参与”的党建思路,通过支部链接产业、党员引领先锋,充分发挥电商支撑,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先后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村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电商服务站等,形成柑橘、猕猴桃、药材、草莓等村域特色产业。

十六、乌岩村村情概况

乌岩村,地处小芝镇中北部,225省道穿村而过,目前全村现有耕地1170亩,山林7150亩,村民816户,2658人,村民小组20个,党员66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乌岩村从中心村的格局创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通过“抓党建,促发展”,以党建+干部建设、党建+经济提升、党建+群团联动、党建+乡村善治、党建+文化共建、党建+道德培育等六方面为统领,积极打造“活力乌岩、和美家园”。先后完成了乌岩小学教学大楼、虞氏宗祠、文化礼堂、村综合大楼、沿河绿道等建设,打造廉政、党建、道德三个文化园,完成自来水工程、污水管网铺设、村庄道路硬化等惠民工程,不断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同时积极为群众搭建体现乡风文明的文化平台,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落,组建了莲花落艺术表演队,通过文艺汇演、政策宣讲等形式,寓教于乐,促进和美家园建设,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荣获临海市实绩论英雄先进集体、临海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十七、石桥村村情概况

石桥村,位于小芝镇北部,坐落在牛头山水库上游,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68户,1486人,党员52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村庄环境优美,重峦叠翠,碧水环绕,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兼营林业,副业有花边、草编等。

2018年8月因行政村规模调整,由石溪、桥头2个行政村合并而立,村民委员会驻地在桥头自然村。石溪自然村建有碧水湾农家乐园,桥头自然村内的石牛坑列入古村落文化保护。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立足生态旅游和乡愁文化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共富、人文、乐活、善治”的美丽石桥,先后建成了文化礼堂和村办公楼,完成了排污管网工程、道路硬化、河道整治等民生工程,不断推进以“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建设。

十八、南丰村村情概况

南丰村位于小芝镇中部,225省道贯穿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87亩,山林面积4000余亩村民498户,1621人,党员59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村内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花卉苗木。   

南丰村历史悠久,村内有着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8500年历史文明的峙山头遗址,比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还要早了1500年。村内有古洞松声、芳溪柳色、犀牛望月、丹凤朝阳等“南丰八景”。据南丰村的毛氏宗谱记载,约唐代武则天年间,有毛姓三兄弟到临海一带定居,迁居南狮峰山下以南,沃土肥丰,遂取名南丰,最大的兄长就安身在小芝南丰村,另外两兄弟分别在附近的龙岙和温岭泽国,繁衍至今。

近年来,南丰村积极打造基层党建示范村,坚持以党建引领村级综合治理,将党建创新和民生服务相结合,通过“党建+”系列活动,促进党员“双带”作用充分发挥,建成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广场、文化礼堂等。先后荣获浙江省充分就业村、台州市卫生村、台州市绿化示范村、台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临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临海市文明村、临海市平安村。

十九、乌石头村村情概况

乌石头村,位于小芝镇区西北约1公里,辖乌石头村、前王村、南丰坑村、田上村和昌山头村等五个自然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00亩,山林面积2800村民459户,1645人,党员60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

乌石头村拥有东承台州市区,西接临海市区,北临三门县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村两委秉持“绿色发展,科学跨越”发展理念拉高标杆、争先进位,逐步形成了以杨梅产销为主要特色的村域经济模式,成为小芝镇杨梅批发集散地并在此基础上,带动黄桃、葡萄、草莓和火龙果种植等多项种植产业各成特色,成功发展出了自有品牌,带动了村民年均收入的大幅增长。

二十、龙岙村村情概况

龙岙村,位于小芝镇中部,9个自然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900亩,山林面积5100多亩,村民613户,1892人,村民小组 20个,党员75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村中以毛姓为主,占全村总人口95%,有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家班花轿。

近年来,龙岙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村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亮化;完善村垃圾收集系统,新建生态型垃圾房3个;建设了村办公楼、文化礼堂等,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垦荒山、荒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蜜桔、杨梅为主的水果种植业,以木桶生产加工为主的工艺品加工业,以传统婚俗文化传承为主的文旅产业等协同发展格局,以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年青人的回归,如今的龙岙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二十一、小芝村村情概况

小芝村是小芝镇政府所在地,辖小芝、溪头、百亩头三个自然村,因境内大罗山(俗称度乌山)坐镇东首,从前因盛产灵芝,又是个四面环山的小丘陵,宛若灵芝草,故名小芝,全村现有耕地870亩(其中旱地170亩),山林总面积1558.1亩,村民726户,总人口2306人,9个村民小组;党员78人,党组织建制为总支,设支部2个,党小组9个,党建网格9个。

芝溪从东向西流,《台州府志》称“百廿里倒流水”。芝溪上有三座宋代石拱桥沟通南北两岸,蔚为壮观。前清时属承恩乡,民国时属二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小芝乡政府驻地。1958年为小芝人民公社驻地,称为小芝大队,辖19个生产队。1985年桐峙区委移到小芝,1992撤区扩镇并乡后至今,是小芝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小芝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每逢农历三、八为集市日,因东南杜桥、桃渚,北临三门县,西与桐峙山、呈岐、康岭连接,因此自古以来成为农产品、货物交易的繁华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集市规模在椒北首屈一指,目前比较出名的是茶叶贸易市场工艺品集散地。

近年来,该村致力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以排头兵的担当提升民生福祉以主力军的姿态服务镇区发展设立无休日值班制度,制定“联六包六”党员联系户机制,打造高效便民服务圈;开展“红色赶市日”、模范评选表彰,提升乡风文明;开展污水零直排、小城镇环境整治,建设文化广场、多个停车场,修理农田灌溉水路供水管网,打通民生堵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