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新长征
  • 我市“三联三增三借力”全域作战争创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发布日期:2021-07-15 16:22 浏览次数: 字号:[ ]

    朗读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努力打造三大科创高地”的要求,通过“三联”“三增”“三借力”等举措,“全域作战”打造创新强市目前,全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连续十年位于台州首位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连续九年保持在11%以上,稳居全省前5近日,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名单发布,我市第七次获此殊荣。主要做法有:

    一、全方位攻坚,“三联”激活企业研发动力源

    一是政策“联动”,增加研发主体动能。出台《关于强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在台州率先制定企业研发费用实施补助细则,根据企业规模和性质,实施多元化研发投入补助政策,与税务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形成政策联动。对重点企业,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高于2%且研发费环比增长25%以上条件的给予研发费总额5%的引导性补助;对科技型企业,企业研发费超过销售收入3%以上部分的给予10%普惠性补助。目前,已累计兑现研发费补助1.14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42.05亿元,总额居台州首位。

    二是专班“联训”,挖掘研发活动潜能。联合10家审计机构、5家科技咨询公司和复旦临海科创园,组建50人的规上企业“R&D清零”行动专班,对全市规上企业进行“全覆盖”研发优惠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切实解决企业研发意愿弱、统计口径理解难、上报不规范等堵点难点,实现“企业培训率、企业上门率、业务上手率”100%,确保研发活动“能统则统”“应统尽统”。2020年,我市325家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同比增长71.05%;规上工业研发费达27.38亿元,同比增长47.5%,总量居台州第一。

    三是项目“联审”,提升研发服务效能。组建科技、财政、税务三部门联合专班,对全市研发投入前100名的企业实行无资金补助科研项目备案制,提前一年对企业科研项目的名称、进度、预算等内容进行合规性、合理性的联合审查,指导企业找准研发费用归集支点。建立市级企业研发能力档案,实时管理企业研发投入、项目、机构、人员等数据,动态掌握企业研发变化情况,分析研发薄弱环节,及时开展“对症”帮扶工作。目前,档案已收录2970个研发项目,研发费共计35.29亿元;帮助500多家企业完成科研项目立项710个,修改完善项目立项230个,正确归集3.8亿元研发费。

    二、全覆盖培育,“三增”营建创新主体生态林

    一是聚焦“增速”,实施科技企业分级培育。建立市级高企培育库,实行“市级培育库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级阶梯式培育机制,给予入库企业每家3万元奖励,并围绕企业成长性、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等认定核心条件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与辅导,加速企业申报省科小和高企进程。2020年,共筛选入库企业103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同比增长62.5%;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37家,同比增长44.2%,增速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聚焦“增量”,合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联合科技、经信、财政、税务等部门在台州创新出台《临海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对建有市级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每家3万元奖励,并根据企业科研用房面积、科研设备原值、知识产权数量等条件挖掘科创资源潜力,择优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研发中心申报台州市级和省级研发机构,合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2020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研发中心6家,新增数居台州市首位。台州医院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台州市卫生系统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三是聚焦“增质”,牵线促进企业技术发展。推行“政府搭台—企业挂榜—专家揭榜”模式,由政府部门统一收集行业企业共性问题,通过点上对接、面上交流等形式,为企业与专家牵线搭桥,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避免同行业企业重复“碰钉子”。2020年共举办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专场对接会5次,帮助行业企业解决核心技术难题82家企业入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4家企业入围全省创造力百强榜;华海药业“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开发”入选省重点研发计划应急攻关项目,全省仅两项,为台州唯一。

    三、全领域对接“三借力”构筑协同创新大平台

    一是“异地借智”,打通省域联动发展通道。加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2021年,投资5.07亿元在上海设立创新中心,打造集城市展示窗口、招才引智空间、研发孵化基地、产业协作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人才飞地。拟出台《临海·上海科创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着力招引我市企业设立的非独立核算的研发机构、高科技孵化项目和年入库税收达到500万元以上新税源项目,打通项目在大城市孵化与本土产业化联动发展的通道,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二是“高校借脑”,打破校企创新资源壁垒。深化校地合作,与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26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企业赴高校院所考察对接。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为我市企业提供质量管理、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等服务。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以上海为研发基地,以墨尔本为孵化基地,以我市为运营基地,实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2020年共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项目43项,对接海外人才14名,2021成功申报国家“引才计划”3名。临海·墨尔本跨境融合创新中心被列入省级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培育名单。

    三是“数字借势”,打造成果转化枢纽中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大市场体系。线上,加速开发临海市创新创业云平台,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成果集中上云,推动校企一网对接,精准匹配;线下,投资700万元建设实体科技大市场,集中展示数字化科技资源,通过每季度举办科技项目推介活动,加强项目对接和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供需双方交易、交流、合作、共享等环节一“场”通办。2020年,共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47项,新增产值7.7亿元,新增利润1.96亿元。


    打印页面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