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临海要闻
浙江临海:“心灵守护” 撑起心的晴天
  • 日期: 2021- 06- 09 00: 00
  • 来源: 临海新闻网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事实上,近些年,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却屡屡刺痛人们的心。

  浙江省临海市积极探索建立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护体系,启动了青少年儿童“心灵守护”行动,打造出一张关心关爱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网。

  “心魔”来袭

  顶层设计让“阳光普照”

  “心理健康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未来。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临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蔡建军表示,临海市把如何关注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当作一项“课题”来做,以此来帮助孩子们摆正心态,解开心结。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对此,临海市于去年10月份启动了青少年儿童“心灵守护”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的临海市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临海市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守护中心”,并抽调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成立专班组,共同做好守护工作。

  在实体化运行中,临海市有关部门意识到,不是所有“不开心”的孩子都能在课堂内、校园咨询室里“被治愈”。典型的临床心理疾病患者,必须要有专业的医疗机构介入。于是,临海市除了在两家大医院设立心理专科、招聘培养专业的心理医生外,还专门引进温州康宁医院集团临海康宁医院,作为专业的心理精神科医院,真正解决了青少年乃至广大群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医治难题。

  另类“心药”

  满足心理健康“刚需”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孩子医治“心病”,必须要用“心药”。今年1月底,临海市12355青少年儿童心理热线、“心灵驿站”公益平台和“心晴驿站”电话亭同时开通。作为临海市青少年“心灵守护”专项行动的一部分,“三大平台”为临海20多万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这个电话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平时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疑惑,或者有些不好的情绪都可以找视频对面的哥哥姐姐倾诉。”在临海市某校园里,张同学通过“心晴驿站”电话亭与心理医生进行语音交流沟通后表示,该平台有效地缓解了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忧虑。

  据了解,“心晴驿站”电话亭是三甲精神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助力临海市委市政府定向投放校园的心理健康疏导平台,旨在为中学生量身定制可视化的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在临海一所高中和两所初中校园内设置了“心晴驿站”电话亭,受到了社会各界、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通过后台数据显示,目前每天约有三四名学生通过该平台开展咨询服务,其中学习问题、情绪困扰、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较为集中。

  走进电话亭,其简约封闭的格局,暖色调的空间设计,带给来访者亲切而放松的感觉。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根据各自需求,菜单式选择合适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获得全天候、专业、私密、可视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的使用体验普遍较好。”回浦中学专职心理辅导老师陈老师介绍,平时该校会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评估。老师们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提供帮助,但有些学生不好意思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心晴驿站”就成为了学生们舒缓心理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也是对学校心理咨询教育一个很有效的补充。

  “三位一体”

  让青少年“轻装上阵”

  “我们将做深做实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健康工程、幸福工程,努力将其塑造成一个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品牌,努力把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打造为‘重要窗口’的暖色风景。”蔡建军表示,临海市除了充分利用“三大平台”外,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目前,临海市已在学生人数1000人以上的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同时,还要求所有中小学班主任都要取得国家认证的C级心理辅导师资格证,所有学生每学期至少要上八堂心理健康课程。

  为了让“守护”成为一项规范,临海市还围绕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相关主体,建立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1+1+X”责任体系,统筹推进保护工作,有效解决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心理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

  “我们将继续在台州地区捐建‘心晴驿站’电话亭。”温州康宁医院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集团体系医院分布的各个地区,还将陆续协助当地政府,全力以赴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为广大民众撑起“幸福心灵”的保护伞。

  有业内专家表示,儿童、青少年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让青少年能够“轻装上阵”。

  (原载5月26日新华网,作者:朱建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