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建议提案
临海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关于市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 第108号建议意见答复的函
  • 日期: 2021- 12- 09 16: 21
  • 来源: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宋佳、金立志、叶凤君、黄志华、陈允炜、邱永洁、朱赛华、林芳、侯海敏、李健南、许顺兴等11位委员:

你们在临海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建议》(第108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临海市博物馆自2017年底搬迁新馆以来,在中共临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广旅体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围绕文物保护修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重点模块,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切切实实为群众服务,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观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栖息地。

一、服务提质,以人为本。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临海市博物馆搬迁新馆以来,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馆建筑面积21212㎡,其中对外可使用的公共空间超13000㎡,功能区块设置合理,包含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区、母婴室、学雷锋服务站、宣教活动室、阅览室等。提供扫码预约进馆、讲解预约、志愿服务咨询、免费寄存、失物招领、广播服务、残疾人士无障碍绿色通道等多项便民服务,能基本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二是扩充业务范围,创设更多样的服务。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一直以来,临博把拓展学生课外活动、充实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博物馆主导的宣教活动,主要分为八大模块: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民俗文化、亲子活动、临展系列、馆藏文物、活动入校园和志愿讲解员培训。通过“迎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观众参与互动。新馆运营三年来,已累计组织各类宣教活动200余场,吸引4万人次参与互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周末课堂、节俗体验、临博八雅、翼龙探秘等特色品牌活动逐步被公众所熟知。注重馆校结合,激发更大能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层开展馆校合作。幼小阶段,以科普探秘、亲子互动为切入点,以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学阶段,开设历史文化专题宣讲课堂、编印乡土教材、开展社会服务实训等,丰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大学阶段,与台州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开设就业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合,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培养专业人才。

二、打响口碑,真抓实绩。

一是线上线下“双线抓”。陈列与展示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临海市博物馆作为公立博物馆,实行免费对外开放政策,每周二至周日开馆,节假日期间均开馆,年开放超300天。馆内设有历史厅、翼龙厅、民俗厅、卢乐群艺术馆四个常设陈列和两个临时展厅,另有东湖石刻碑林陈列。常设陈列,定期更换纸质文物,让更多的馆藏品走进大众视野;临时展厅,每年推出原创展览、引进展览约15个,涵盖书画展、陶瓷展、礼乐器展、民间工艺展等多种类别的展览,能满足不同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开馆以来,接待观众140万人次。为填补非开放期的空白,临博官方公众号还设有“数字互动——虚拟漫游”板块,进入虚拟漫游,可以自由参观历史厅、民俗厅和翼龙厅,打破了线下观展时间、空间的局限。二是大众小众“双受众”。当前,正处于文化快消费的时代,碎片化阅读、网络短视频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临博官方公众号,自2017年底迈入正式运行轨道,展览信息、宣教活动、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工作动态、文博行业资讯等都能通过官方微信向观众展示,并展开观众互动,目前,临海市博物馆官方公众号关注量已突破万人,共推送微信文章174期601篇,阅读量近20万。定位成人群体,官微设置临博史话、探秘馆藏等模块,紧密结合历史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展开系列宣传与展示;定位学生群体,设置宣教活动、有奖问答等模块,将晦涩的文字转化为实践活动和趣味阅读。除此之外,临博依托临海政府门户网站,向公众发布临博动态、展览资讯等信息。

三、保护文物,立馆之本

一是提升文物保存条件。临海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逾5万件,涵盖青铜、书画、陶瓷、金银玉器、古籍等。历史厅内,展出文物600余件,未展出文物分类存放于库房。新馆落成,博物馆的运行逐渐规范,文物保存条件逐渐完善。2020年11月,博物馆启动库房改造,历时5个月,现有陶瓷器库、青铜器库、书画库、古籍库等文物专用库房,配备恒温恒湿设备、安全监测设备等,储存条件良好。2021年1月,对2楼历史厅部分展柜进行改造,优化文物陈列条件。二是开展文物抢救性修复。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文物修复,达到保护文物、延长寿命的目的,截至目前,陆续修复馆藏书画、青铜器、陶瓷器、古籍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同时,策划专题馆藏文物展,让文物“走出”库房,推出“丹翰留馨”“邹鲁遗风之锦绣堆”“邹鲁遗风系列之进士及第”“光阴的故事”等馆藏精品展10余个。三是打造学术研究高地。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传播历史、弘扬优秀文化的重任。“打铁还需自身硬”,一直以来,我馆把学术研究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在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上下功夫。三年多来,先后出版《钱王铁券摹册》《冰清玉润》《清戚学标台州史事杂著三种》等书籍10余种,馆内职工发表学术文章、新闻报道百余篇,在新浪网、网易新闻、中国新闻网、今日临海等多个平台发布。2019年,博物馆陆续开展《项士元日记》等地方文献点校工作,营造馆长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百万字的点校工作。

四、内部优化,稳固提升。

一是讲解队伍强建设。讲解是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重要一环,对于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临海市博物馆讲解队伍有专职讲解员5名,社会各界志愿讲解员200余名,包含党员讲解员、学生讲解员等。在专业讲解队伍建设上,不定期开展职场礼仪培训、讲解员上岗培训等,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群众。近年来,馆内专业讲解员在各级讲解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荣获台州市级专业讲解大赛一、二等奖等各项荣誉称号。同时,馆内制定全员讲解计划,努力营造馆内人人会讲解,人人能讲解的良好氛围。馆外志愿讲解员方面,不定期开展志愿讲解员培训并实地为观众讲解。二是馆际合作促提升。新馆开馆以来,临博不断摸索、学习,借鉴其他博物馆优秀的文物保护、展陈设计、文创开发等工作经验。三年来,推出临展50余个,包括牵头办展、原创展及引进展等。馆际合作,分别与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博物院、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扬州朱自清纪念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等省内外数十家文博单位合作办展,如2020年10月与扬州朱自清纪念馆、德清县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春风化雨润三台——走进台州的文化大家”活动,社会反响良好,线上线下观展人数超7万人次。打造馆内精品展览的同时,开展对外巡展,让文化精品“走出去”,今年3月,临博原创展览“湖山寻梦——蒲华和他的台州师友们”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出,展览期间,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极大地促进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此外,临博把密切馆际联系、互相学习交流作为进步的必修课,今年5月,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举办“华光重现”——馆藏文物修复成果展暨全国文物修复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十余家文博单位的顶尖修复专家参会研讨,台州各县市区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参会观摩学习。

五、创意引领,盘活资源。

一是持续推进文创开发。文化创意衍生品具有传播文化、旅游纪念等意义,2021年,临博对文创商店完成改造升级,现设立于博物馆1楼南门入口处。在文创产品开发上,先后共推出原创产品20余种,覆盖了生活用品、文房用品、饰品、图录等各种门类,基本形成了能够面向全社会所有年龄段所有消费群体的文创产品体系。现有文创产品10余种在售,如文物书签、胸针、翼龙玩具、戚继光钥匙扣、蒲华笔记本、帆布袋等产品。2020年6月,筹备开展“唐诗之路 追梦临海”文创产品设计征集活动,经过初选、大众评审和终评,最终确定30件(套)获奖作品,以获奖作品为依托,将深入推进产品开发,推出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

二是加快智慧场馆建设。在做好馆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参观体验。临海市博物馆建成开放仅三年多时间,展厅内各项设施在国内同级博物馆中尚处于先进水平,展厅内设有多媒体展示、小剧场、VR影像等观众互动区,为观众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的参观体验,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完善语音导览系统、博物馆数据库等平台,给观众带来更全面的参观体验。

感谢你们对临海市博物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文广旅体局         联系人:方莹莹

联系电话:15968179906        邮  编:317000

2021年6月21日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