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LH331082-019/2021-11866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1-12-28 | |
发布单位: | 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 |
2021年临海市上半年市场主体分析报告 |
|
今年以来,临海坚持高效便民的服务原则,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证照并销、企业开办一窗通、证照分离等多项改革便民举措。 一、市场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一)市场主体总体情况。截至6月30日,我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06849户,同比增长9.35%。其中,企业30965户,同比增长3.57%;个体工商户73258户,同比增长8.03%;农民专业合作社2626户,同比增长-0.64%。从市场主体类型来看,个体工商户仍是该市主要经济主体类型,占比高达68.56%,但其占比正在逐年下降,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在主体存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二)新增市场主体情况。2021年上半年我市市场主体新增10877户,从增长时间来看,1-2月份正值春节返乡高潮,新冠疫情防控力度全面升级,市场主体增量不显著,2月市场主体增量较1月略有减少。但随着疫苗接种全面铺开,市场反馈活跃,主体增量迅速上涨,3月市场主体新增2372户,环比上升138.39%,此后主体增速趋于稳定。从增长行业来看,住宿和餐饮业逐渐摆脱疫情的阴霾,开始回暖增长,截至2021年6月30日,新增1146户,同比增长21.4%。此外,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开始蓄势发力,新增1134户,同比增长3.66%。 (三)注销市场主体情况。2021年上半年我市市场主体注销4567户,同比增长12.77%,其中,企业注销1262户,同比增长47.78%;合作社注销29户,同比增长45.00%;个体户注销3276户,同比增长3.21%。从注销行业来看,由于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盈利情况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幅度大,市场主体生命周期通常较短,更新换代频率快。截至6月30日,我市批发和零售业注销2272户,住宿和餐饮业注销半年度861户,两者占比高达68.56%。从注销业务类型来看,我市坚持提升企业注销“一件事”全流程便利化水平为抓手,探索创新企业“证照并销”工作机制,上半年共办理“证照并销”745件。 二、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改革衍生数字鸿沟问题。近年来,临海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优化市场主体准入、变更和退出机制。例如在企业开办上,对新设立企业同步免费发放电子印章、电子营业执照,共为3169家新办企业节约开办成本158万元;在企业注销上,探索出台企业“证照并销”等机制,共办理简易注销752家。尽管数字化改革红利实打实方便了办事群众,但它也为办事群众设置了一道数字鸿沟,要求办事群众具备一定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市新增10877户市场主体中,30岁以下经营户仅2114户,占比仅19.44%。临海市河头所办事大厅工作人员反映,在农村中老年人在家经营小食杂店的比率较高,尽管目前可以通过网上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由于部分中老年人没有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还是会选择来现场进行办理。此外,随着食品经营许可证纸质证件的全面取消,近期也经常能接到群众已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在浙里办平台找不到电子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咨询电话。 (二)金融骗贷激增亟待关注解决。尽管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 尤其是自主申报制、浙江政务服务网全流程办理的推广,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但部分经营者所办理的营业执照并非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向银行借取低利率的贷款。以建设银行为例,小微信用快贷年化利率仅为4.0525%,利率远低于一般商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临海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反映,经常能碰到一些前来办理营业执照的人不能准确回答经营范围、经常地址等信息,通过进一步了解,该类人群办理营业执照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贷款买房。此外,由于银行存在业务需求,为了增加贷款金额往往也会主动推荐贷款者办理营业执照。贷款者仅需提供营业执照就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免抵押、免担保,综合个人信用及资产等,贷款额度最高可达上百万,并且几乎所有的银行均有类似小微贷产品。 (三)区域差异发展加重监管负担。随着特色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化发展,监管主体、监管人员的数量矛盾进一步凸显,对基层所的特种设备、知识产权、消费投诉等方面的监管力量提出了新考验。例如临海市市场监管局头门港分局辖区内共有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51家,在册特种设备9293台,持有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员的监管人员仅3人;市场监管局杜桥分局辖区内共有眼镜生产销售经营单位1716家,执法办案人员18人,2021年上半年共查处眼镜类案件54起;临海江南街道作为全市汽车维修销售的集聚区,市场监管局江南所辖区内共有汽车及零配件销售经营单位437家,专门处理消费投诉的执法人员2人,2021年上半年共处理汽车相关消费投诉62起;市场监管局古城所辖区内共有餐饮经营单位3240家,执法办案人员23人,2021年上半年共处理餐饮相关案件65起。 (四)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有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11条规定,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可以由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公司是否存在上述法条规定情况较为困难。市场监管部通常只能通过实地检查、发住所核查函或者电话联系记录等方式取证,但大部分直接证据只能证明该企业不在注册地经营、无法找到该企业,而通过协商取得的税务、人民银行、人社等部门数据作为间接证据只能证明该企业连续六个月欠税欠费或银行基本账户没有运行,与证明企业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有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规定,将未按时进行年报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对连续两年未进行年报的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启动注销程序。但长达两年的注销启动周期,不仅增加了监管人员在年报、日常监管的工作压力,也是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截至2021年6月30日,该市新增列入经营异常企业995家,合作社51家,个体户1058家。 三、推进市场主体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营商政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证照并销”政策、“证照分离”改革等便民服务政策,加速推进各部门资源整合,提升系统智能程度,简化外网操作步骤,充分利用联网提取技术,减少经营者需要填写的步骤,增加配套的提示信息,提升群众网办便捷度,实现准入及退出机制进一步简化,有效提升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深化服务帮扶意识,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优化市场监管数据平台功能,从行业、市场主体数量、地理空间分布、市场主体活跃度、产值、税收贡献等方面,为市场主体投资决策提供个性化信息查询服务。支持猎头公司、人才招聘平台、人才供应平台等人才市场主体发展,鼓励高新技术孵化园(器)、科技展会公司、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等发展。 三是营造公正法治环境,保护市场主体权益。依托浙江省企业信用综合监管警示系统等市场监管部门大数据系统,打造市场主体行为预警系统,根据监测预警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及时对市场主体进行教育、引导、规劝,改正违法违规行为。深化法律保护意识,加强与司法局、公安局的协同机制,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人身财产保护服务,打造事前有预警、事中有介入、事后有救济的完整保护链条。 四是创新市场监管模式,规范市场主体秩序。健全信用监管体系,增加与税务、银行等金融不部门的信息畅通,实现失信企业监管信息的初步共享,对于失信名单内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并加强社会信用互认互证工作,确保信用体系在各监管场景得到有效推广与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强化部门协同配合,逐步扩容智慧监管网路,探索完善各监管场景应用,创新协同高效的综合执法模式,以智慧化手段精准高效推动整治、防控风险。 五是完善市场监管链条,全面提升监管效能。本着审慎审查的原则,窗口工作人员要仔细核对市场主体提供的各项材料,对于通过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设立的市场主体,要从严把关经营范围,一旦发现无法确切说明经营范围、经营地址等情况,要及时告知监管人员。监管人员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日常巡查中需了解和掌握每一家市场主体的位置和生产经营情况,一旦发现异样及时标记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外公示,涉及相关部门的通过“双告知”平台推送至有权部门。 六是加强市场执法力度,从严打击违法行为。通过大数据手段核查代办人、中介机构,加大对提供住所等虚假材料骗取注册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联合公安、税务、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一旦发现营业执照办理仅作为银行借贷使用,立即开展资金流向核查。积极与各大金融机构对接,要求其严格审核“小微贷”资金用途,不得以业务需求为由主动诱导群众通过办理营业执照方式进行接待,从而确保将资金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企业发展上,保障市场秩序平稳有序发展。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