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信息 > “十三五”(已归档)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LH331082-042/2021-1172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11-30
发布单位: 市科技局
临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
  • 日期:2021-11-30 15:25
  • 来源:市科技局
  • 浏览次数:

目录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5

(一)现实基础 5

(二)发展形势 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重点任务 11

(一)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引领型经济 11

1.现代医药 11

2.汽车机械 12

3.时尚休闲 12

4.高端装备制造 13

5.清洁能源 14

6.新材料 14

7.现代农业 15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 16

1.着力建设临海科创园区 16

2.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7

3.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 18

4.全面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18

5.统筹推进临海科技城建设 19

(三)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0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0

2.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20

3.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 21

(四)深化军民科技合作,争创军融合创新示范区 21

1.搭建多层次创新信息与服务平台 22

2.健全军民科技合作创新机制 22

3.打造军融合创新示范区 23

(五)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3

1.强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 24

2.深化院企校企合作 24

3.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25

(六)实施科技服务业培育工程,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25

1.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 25

2.大力引进与培育科技服务机构 26

3.推动科技金融深入发展 26

(七)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凝聚科技创新智力资源 27

1.强化人才集聚载体建设 27

2.创新人才外引内培机制 28

3.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28

(八)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29

1.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29

2.促进知识产权全面运用 30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0

(九)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实施科技惠民工程 30

1.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攻关 31

2.加大公共卫生技术创新力度 31

3.积极推动公共安全技术创新 31

四、保障措施 32

(一)健全激励创新法治环境 32

(二)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32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3

(四)优化科技投入机制 33

(五)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33

“十三五”期间,是临海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争创“国际智造名城”排头兵的突破期。为科学确定临海市“十三五”科技创新战略目标,部署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台州市科技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临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委、台州市委和临海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突出“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全市科研经费支出达到13.81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2.98%;专利(发明专利)申请2633件(469件)、授权242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6件),均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主体大幅增加,至2015年, 全市已有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60家,浙江省及台州市级企业科研机构家数大幅增加,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已达5000平方米。在生物医药、汽车机械、新材料、时尚休闲、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批优质科技创新成果,省、台州市科技奖励成果显著增加。科技合作交流机制日益完善,成立了省内首个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设立了临海市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孵化园管理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众创空间建设加速推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二)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国内外科技创新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的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等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成为塑造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关键。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动经济发展迈上中高端。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决胜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旧动力转换,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争创“国际智造名城”排头兵。国内外形势为我市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但是我市科技创新仍存在诸多短板,如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平台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等,科技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补短板,育特色,强优势,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动对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加快形成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互促的新格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台州市委“一都三城”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加速转型为主线,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服务提升工程、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打造千年古城新崛起“升级版”,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把科技支撑引领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跨越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及组织协调,强化政府公共财政职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进科技开放,积极支持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强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交流和合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

到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达到3 %,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省级科技型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达到1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以上。

——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获授权专利数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360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16件以上。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达到90家,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达到12个。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经济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科技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作用显著加强。

1临海“十三五”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目标值

1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

%

3%

2

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

%

4.5%以上

3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20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65

5

获专利授权量/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

2500/360

6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6件以上

7

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

60

8

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

90

9

科技公共创新平台

12

10

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400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引领型经济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我市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引领型经济。

1.现代医药

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为目标,围绕特色原料药和制剂、生物药、创新药等领域,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和运用新药创制技术,积极推广现代制药模式,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延伸发展优势制剂品种,加快推进原创性新药和新型制剂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发挥特色原料药和制剂的先发优势,大力推动现有原料药产品的更新换代,重点发展抗肿瘤抗生素、心血管系统药物、精神神经系统药物、重大传染病药物、罕见疾病药物以及计生药物等特色优势原料药与制剂,大力推进控释、缓释、透皮吸收、靶向定位、纳米、微囊、微丸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批多剂型、高附加值的制剂新产品。积极推进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及药物研发,开发生物多糖、生物多肽、生物蛋白、生物毒素等海洋药物;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加快研究海洋生物资源高附加值产品的核心技术,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开发海洋绿色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引导企业协同创新,重点开展临床疗效确切的创新中药研发和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开展绿色合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的研发。

2.汽车机械

以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为重点,以新能源汽车研发为突破口,加强关键部件研发与产业化,推动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实现整车产业向高端转型,零部件向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汽车动力电池开发,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和公共平台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积极开发中高端车型,扩大皮卡、SUV、新能源乘用车和特色专用车制造,加快发展发动机、高档变速器、高效散热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积极研发节能环保型汽车零部件;结合整车制造,大力开发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深化“机器换人”,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示范应用,积极推进汽车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3.时尚休闲

以“时尚、绿色、智能”为主题,统筹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开发,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互动,积极构建与提升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化“机器换人”,强化智能智造技术示范应用,提升产品开发和标准建设,积极搭建营销网络,培育家居休闲用品系列,拓展节庆用品系列,创建自主品牌,加快推动行业转型提升。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材料、碳纤维、木塑复合材料、膜结构等新材料,提高太阳能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在产品中的应用,提升木材、藤制品的防腐、防潮物质的处理过滤技术,提高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立足眼镜、服装鞋帽等特色产业基础,加强工艺改造和新材料、新技术使用,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档次,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品牌化方向转型发展。结合临海山海文化资源优势,对接健康、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采用三维CAD、3D打印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意设计、时代元素,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档次提升,丰富产品系列,有效延伸产业链。

4.高端装备制造

深入推进船舶产业技术创新,加强船舶研发、设计与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高技术船舶开发关键技术,突破船舶关键系统的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不断提高特种高端船舶制造技术。加快灵江区域传统船舶企业向临港转移,实现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升级,重造临港船舶发展新格局。开展重点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设计建造技术研究,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发展大型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制造业,重点加强勘探、生产、加工、储运及服务等环节装备技术创新,发展大型的海洋服务和水下系统、作业装备等,建设头门港区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及配套基地。突破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的基本医疗设备与器械,不断增强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打造“国际智造名城”,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培育和自主创新,提升区域智能制造水平。

5.清洁能源

利用括苍山风能资源,努力研发或引进风电机组智能检测诊断和控制、运行维护全过程评估、风场资源评估等技术,通过引进先进关键技术和大中型企业,积极研发生产风电轴承、风电齿轮箱、风电整机控制系统等产品,配套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电力送出通道。加强风电场运行预测预报,采用先进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调度方式,提高风电场运行水平。开展海上风电选址评估、海洋潮流能发电及并网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海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清洁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提升生物质基液体燃料转化过程核心技术,支撑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大力研发余热、余能、余压利用技术,废气、废水、固废的循环利用技术,电力、建材、化工、环保等高能耗产业的节能技术。

6.新材料

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太阳能智材膜、TFT单体液晶材料等环保型功能建筑涂料、工程塑料;支持高性能、复合化和多功能的新材料技术发展,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以海洋资源为原料,发展海洋资源炼化技术,积极发展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推动医疗器械基础材料升级换代。重点突破前沿材料及制品的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建立先进高分子材料产品体系,突破医用新材料技术瓶颈,满足本地汽车机械、医药等领域的配套需求,形成区域内的产业联动,建成省内新材料制造基地。

7.现代农业

以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方向,以深化农业“两区”和“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 力求在柑橘筛选、智能化包装,茶叶机械化采摘、自动化制作,西兰花种子培育,杨梅保鲜技术等方面突破,提升柑桔、茶叶、杨梅和西兰花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运用良种选育、绿色栽培、禽畜和水产品的高效养殖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培育发展葡萄、蓝莓、油茶、对虾等新兴产业。围绕 “三打一整治”渔场修复振兴专项行动,开展渔场海洋环境修复治理,在设施装备、良种良法、岛礁渔业、健康养殖、循环水养殖、生境修复以及绿色加工等方面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相关科技推广应用,培育生态渔业,着力打造临海 “蓝色粮仓”海洋产业。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大力研究运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鲜活农产品储运技术,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含生产、加工、流通等一体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围绕“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开展特色景观花卉植物培育和创意园林技术研发,加强森林涵养、碳汇功能提升和生态修复综合集成新技术研究,提高生态和健康休憩功能;积极推动现代工业领域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转化,加快“互联网+农业农村”技术的融合和示范应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

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沿海开放开发的需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主体,聚合创新人才,聚焦创新服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1.着力建设临海科创园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科创园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着力推进临海科创园区建设,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孵化、研发设计、配套服务等功能区的建设。出台土地、财政和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镇和龙头企业创建特色科创园区,力争至2020年在中心镇实现主导产业科创园区全覆盖。

专栏1:临海科创园区主要建设任务

孵化功能区:加快完善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入园的初选条件与评估遴选机制,健全科技成果孵化和创业企业的服务体系及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成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创业者需求、服务功能健全、管理高效规范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研发设计功能区:加快完善研发机构入驻的条件、评估遴选机制及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搭建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平台,重点引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机构、工业设计机构、软件信息推广服务机构等,建设成为我市集聚科技创新机构和人才的高地。

配套服务功能区:加快发展人才培训、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专营支行和创业投资等科技金融业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撑。

2.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完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汽车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建设高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至2020年,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专栏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

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现代医药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与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制药机械等产业,鼓励发展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产业。

汽车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浙江豪情汽车为龙头,培育引进整车和高端零配件企业,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和特种汽车等整车及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配件产业。

高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特种船舶、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及智能成套装备等产业。

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和引进新材料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汽车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产业。

3.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

依托临海科创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大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孵化理念、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孵化器管理服务团队。完善创业导师辅导机制,拓展创业导师、专业孵化、种子资金和天使投资等增值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产业链,构筑孵化载体、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一体化的孵化服务体系。运用优先安排用地和财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镇(街道)、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鼓励申报台州市级、浙江省级乃至国家级孵化器,对获得相应评级认定的孵化器给予资金奖励,不断提高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4.全面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依托临海科创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创新平台,发挥医化、汽车制造和休闲用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建设一批便利化、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大力推进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建设,打造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创客空间体系。推动创客文化进企业、校园、社区,支持“草根”创业,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小发明。加快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创业师资“三库”建设,形成创客、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的互动机制,推动形成“人才+资本”“科技+金融”等创新创业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

5.统筹推进临海科技城建设

以台州科技城的建设为契机,依托临海科创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协同建设临海科技城,将其建设成为我市聚集创业创新人才、研发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平台。实施更为积极的人才政策,对入驻科技城的创新创业人才,在科技项目申报、资金、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更为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重点引进现代医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装备、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专营支行、风险投资和股权众筹等科技金融业态,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强化与台州科技城的交流合作,逐步形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与杭州、宁波等地科技城交流合作渠道,博采众长,推动临海科技城快速发展。

(三)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落实自主创新政策,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计划,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医化园区、头门港新区要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联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优势互补与创新能力共进,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数量达到30家以上;经认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

2.重点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深入实施雏鹰计划,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具有一定技术创新性的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不断革新生产工艺、装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项目咨询、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品牌、人才培训等服务,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直接融资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经认定的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示范和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生力军。

3.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

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汽摩配、时尚等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引导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立足实际建设研发机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推动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走出去”,采取并购、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全球研发体系,吸引境外优秀科技人才,就地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深化军民科技合作,争创融合创新示范区

围绕融合发展这一重要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军工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通过政策创新和平台创新积极承接军工技术的溢出成果,鼓励优秀企业积极参与国防技术装备研制与生产,争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融合创新示范区。

1.搭建多层次创新信息与服务平台

依托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坚持“联合共建、双赢双惠”的原则,整合政策咨询、信息数据发布、成果推进服务等综合功能,打造军民科技合作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军民技术合作的企业数据库、技术需求库、军企数据库,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产业为主线,在北京、哈尔滨、四川、南京、西安等军工强省(市)进行布局,以重点军工院校为立足点,逐步向军工企业进行辐射对接,建立一个实时有效且响应及时的军工项目资源信息网络。做好项目推介、资源对接、政策咨询、运营指导、技术交易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工作,努力提高项目孵化的成功率。完善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

2.健全军民科技合作创新机制

在用足用好扶持一般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军工院所与企业之间科技合作制定定向优惠政策,争取实现对不同形态、不同阶段的军民创新资源整合项目提供扶持。对军工院所在临海建立中心实验室、检测中心及其派驻临海人员提供有竞争力的奖励和经费补贴,对其研究成果在临海实现产业化给予配套资金及其它奖励,重点鼓励军工院所与临海企业共建各类创新载体。通过持续创新市本级项目管理机制,优先扶持军工技术在临海完全或部分落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采取适度倾斜等方式予以保障。加强对“民参军”企业的统筹组织和规范管理,根据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职责权限,在企业的军工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工作给予大力配合和支持。培育面向军民科技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其发挥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军民科技企业提供全面性增值服务。

3.打造融合创新示范区

以现有的军民合作标杆企业为主体,打造融合创新的示范基地,加快本地军民创新资源的集聚与融合,并且争取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创园区等地方平台的协调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和推动。以建设国防知识产权和国防专利转化应用中心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核心,加快汽车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动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融合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军事采购、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建全方位的融合创新服务体系,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实现新增3-5家军民合作的标杆企业,同时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创新发展前景的军民合作种子企业,打造成为省内知名的融合创新示范区。

(五)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持续完善政产学研的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的协同机制,实行市场选择技术方向、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扶持的推拉结合方式,重点选择与省内外优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进行本地化培育,持续深化与本土高校合作研究,积极探索与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之间适宜的合作发展方式,争取实现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有效突破。

1.强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

采取由政府搭台、骨干企业牵头、知名院校助力的共建模式,探索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实现相关产业重大技术开发能力的有效聚合与技术成果效用的扩大化,重点解决支柱产业共性的、关键性技术难点。以现代医药、汽车机械、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为主要突破口,以龙头企业为重要依托,建立并完善由企业、院校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平台治理结构和创新机制,促进优秀企业、潜力企业持续参与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平台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深化院企校企合作

鼓励企业与知名院校合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共建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引导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在人才培养、设施共享、前沿探讨、项目开发等不同层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台州学院等合作关系,提升院企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构建台州学院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平台,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全职或兼职挂职锻炼,引导双方建立长期的、柔性的合作关系。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与杭州、北京、上海、西安等科技资源集聚地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对接,拓展产业科技合作领域。

3.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扩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并组织优秀企业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探索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加快临海科技大市场建设,建成一个基本设施完善,拥有独立固定的交易大厅、大型电子显示屏以及技术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进行实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市级重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打造线上线下整合、功能互补,各类市场主体集聚、技术交易活跃、交易机制完善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台。以台州市加入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为契机,争取扩大我市在国外的技术信息平台或联络站点,推动与国际企业、院校合作创新进程,提高吸收国际创新资源和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的综合能力。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独立运行或合作性研究机构,对于其在临海实现产业孵化的技术项目进行重点补助与扶持。

(六)实施科技服务业培育工程,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服务机构的引进与培育,推动科技金融深入发展,逐步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1.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

出台支持政策,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临海科创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创新平台对科技服务业的集聚能力,逐步将其建设成我市集聚科技服务业核心基地。依托我市产业优势,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重点建设研发设计服务、科技咨询与信息服务、软件信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和创业孵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加大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的支持力度,对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成效显著的集聚基地给予特别政策支持。

2.大力引进与培育科技服务机构

利用新一轮产业国际转移和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与信息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创业孵化等领域的龙头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积极培育本地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企业内部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独立经营;推动事业编制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革,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本土科技服务机构。

3.推动科技金融深入发展

加强组织和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产业,引进境内外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公司来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或参股风险投资公司,不断增强聚集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利用国家发展股权众筹的契机,支持发展本地股权众筹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众筹平台的合作,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众筹平台筹集股权资金。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保险产品,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支行,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与股权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探索适合临海的“投联贷”模式,增加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七)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凝聚科技创新智力资源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好态势,引领我市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1.强化人才集聚载体建设

提升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平台功能,争创融合创新示范区,集聚军工高层次创新团队;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吸引更多优秀博士到我市设站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增强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强化“孵化器”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对接台州市科技城建设,搞好科创园建设,孵化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开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体作用;深化与本地院校合作,引导和支持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学科链和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积极发挥当地高校的人才“驿站”和“加油站”功能;坚持传统渠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积极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发展高层次人才专业市场,逐步提高企事业高层次人才市场化配置的效率,发挥人才市场“蓄水池”作用。

2.创新人才外引内培机制

积极拓展区域产业和科技合作,以“借地创业”、“异地共建”的人才使用新思路,异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共享机制;以“500精英计划”为载体,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优化“人才+项目”、“创新+孵化”等模式,全面推进人才引进、项目落地、企业服务等工作,推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人才“柔性流动”和“柔性使用”机制,鼓励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个人技术入股、联建重点实验室、创建“虚拟研究所”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制度,着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紧缺人才倍增计划”,“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3.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精神,积极营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加大政府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和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创业创新型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制定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激励分配等政策,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干创造条件;加强人才公寓建设,推行“绿卡制度”,帮助高层次科技人才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参政议政,落实他们的政治待遇。健全人才创业投融资、科技成果奖励、知识产权资助等激励措施,重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股权激励制度,将科研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激发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八)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保障。

1.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工程,全面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科技的紧密融合,建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社会治理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到2020年,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3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0件以上,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万人以上,知识产权拥有量平稳增长,结构明显优化,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2.促进知识产权全面运用

积极开展专利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我市支柱产业的专利数据库建设。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交易、咨询、评估、转化和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提升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技术和产业标准的研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转移情况纳入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建设,构建规范高效的知识产权推进机制。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鼓励主导产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数据中心,构建维权快速通道,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知识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维权社会舆论环境。

(九)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实施科技惠民工程

加强社会民生科技的集成应用与创新,以服务民生、资源共享为宗旨,重点在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公共卫生技术、公共消防安全等领域实施各项惠民工程,争取形成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促进社会民生福利的快速提升。

1.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攻关

组织开发和升级主要食品质量安全的快速检测、检验技术,对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装备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并建立大宗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源头追溯等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体系,并进一步规范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体系。争取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中型以上餐馆、学校食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等重要单位实现信用档案电子化和安全质量记录互联化。

2.加大公共卫生技术创新力度

积极开发和推广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的技术平台,推动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着力提高基层诊断与医疗水平,努力实现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系统、医院挂号与检验化验信息查询等综合业务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等的集成化、智能化和移动互联化。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的应用性研究,重点研究并推广本地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慢性病、传染病的防治与控制技术,以及基层早期诊治和系统康复等综合技术,争取在相关的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保健技术中取得显著发展。

3.积极推动公共安全技术创新

优化和完善天网监控系统、公安指挥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数字城管等业务系统,实现系统之间集成化、智能化和移动互联化,逐步打造公共安全与秩序的早期监测、及时预警、快速救援、应急指挥、动态跟踪及事后追溯等一体化信息技术平台。大力推进周界报警、电子门禁、电视监控、入侵报警、电子巡更等城镇小区治安技术的集成示范,开展居民区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灭火抢险救援特别是高层住宅的应急处置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加强防震减灾建设,完善GNSS基准站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临海站建设;加强突发性气象、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全市应对暴雨、台风等异常气象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抗灾救灾技术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激励创新法治环境

修订不符合创新导向的法规文件,构建综合配套精细化的法治保障体系。强化需求侧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制度,利用首台套订购、用户补贴、普惠性财税和保险等政策手段,扩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推进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强化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提高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产品价格中的权重,让善于创新者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二)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建立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科技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镇、街道及职能部门的指导与协调,统筹全市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创新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强化督促检查,把重视R&D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等关键性的指标,作为衡量评价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抓转型升级的主要标杆。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大幅精简政府科技微观管理职能,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着力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专业化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创新科技经费配置机制,财政科技经费转变为以事中事后考评奖励为主;完善科技经费的全程监督机制和项目绩效动态考评。

(四)优化科技投入机制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投入激励企业以自有资金投入研发,激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科技事业的积极性。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对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的机构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评价机制,提高专项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改进科研资金管理,规范项目预算编制、预算评审和决算审计工作。落实法人责任制,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行为,完善科研信用管理。

(五)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企业整体创新动力和能力。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教育,创新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塑造科学理性精神。

临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