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信息 > “十三五”(已归档)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LH331082-044/2021-11708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11-29
发布单位: 市农业农村局
临海市“十三五”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 日期:2021-11-29 10:21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浏览次数:

根据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需要,结合我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正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我们紧扣发展实情,深度把握发展趋势,对“十三五”临海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前期研究和初步探索。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46.10亿元上升为2014年的63.06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0851元上升为2014年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0元。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年粮食播种面积在40万亩左右,“早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进一步推广。

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9个区块共8.1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5个共12.35万亩。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临海的柑橘、杨梅、茶叶、西兰花四大主导产业地位不断巩固提升,已成为临海农业“四张金名片”,现有柑橘20万亩,茶叶5万亩,杨梅13万亩,西兰花10万亩,正在扶持培育的草莓、葡萄、蓝莓、油茶、对虾五大新兴产业,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品牌意识也不断增强。渔业设施化养殖比重增加,成为渔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南美白对虾分级多茬养殖、淡水三文鱼工厂化养殖以及虾蟹贝立体生态养殖等新技术发展明显加快。

农田水利建设快速推进。不断加快堤塘加固、河道疏浚整治、重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库山塘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一高四小”水利工程建设,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积 4.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06万亩,整治山塘112座,堰坝41座,渠道158.36KM,完成牛头山水库灌区2010、2011、2014共三期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完成童燎水库除险加固。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工程、大田港闸除险加固工程、方溪水库工程、白沙湾标准海塘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全市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7家(其中省级2家,台州市级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2450家(其中部级示范社13家、省级22家、台州市级167家),家庭农场78家。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稳健。以“一镇一品,一月一节”和乡村旅游大联盟为抓手,发展了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游,累计培育农家乐特色村(点)60个(其中省级特色村(点)7个、台州市级特色村(点)21个),星级经营户(点)154家。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被列入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农村确权赋权改革有序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镇街道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建设全面完成,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全面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基本建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积极推进,组织开展农民转移培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探索“农民大学生培养”、“送教进村”、“送教进企”等培养模式。

(二)存在问题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农产品生产受气候影响大,抗自然风险能力弱,园区现代化建设还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业态粗放经营,农产品结构层次低,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难,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高。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和农产品产量的不稳定性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市场风险大。农业产业组织规范性较弱,辐射能力不强,农村旅游业发展有趋同现象,差异化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沿海滩涂水产发展空间被挤占,养殖环境不容乐观。防洪排涝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与产业布局不匹配的问题、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利管理能力仍将存在。

二、发展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认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十三五”期间临海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三大示范区建设战略部署,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产能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巩固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在3%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250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在11.7%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两型农业”为引领。以建设“两型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农业生产系统与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融洽与平衡,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理念。抢抓农业发展机遇,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发展,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项目建设。

——坚持以多元投入为支撑。突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创新农业投入方式,使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四、工作重点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产能。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抓好坡耕地雨水集蓄旱粮喷灌、水稻区管道灌溉、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林园地经济型喷灌项目建设。扎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全力推进大田平原排涝、大田港闸除险加固、东部平原排涝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溪口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着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和“最后一公里”工程,全面提升水利防灾抗灾能力和基础保障水平。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坚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真正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二是抓好农机装备建设。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栽培管理和产后加工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种养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大、中、小”循环利用新格局,实施“肥药双控”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设施,积极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控制农药残留和化肥流失,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治理田间白色污染。强化畜禽污染物治理,推进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完善农牧结合的田间沼液储存和输送工程,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并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加强水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保水渔业。加强森林临海建设,加快中幼林抚育和沿海基干林带及农田林网建设,建设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一是优化农业结构。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按照“稳粮增产、确保供给、高效生态、转型提质”的要求,开展粮食生产高产示范,推广高产品种,加快机械化耕作,实行全程统防统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柑桔、杨梅、茶叶、西兰花四大主导产业,走“特色、优质、精品、生态、高效”之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草莓、葡萄、蓝莓、油茶、对虾五大新兴产业,以扩大规模、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优质种苗本地化,实现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畜禽生态养殖布局,加快畜牧业产业集聚和提升,着力挖掘畜禽生产新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分工协作,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控制协调发展。三是提升农业品牌。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着力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并拓展农业的丰富生活、涵养生态、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民宿经济,重点打造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和民俗文化型三大主题农家乐。

——强化社会化服务,全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农业科研攻关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加快农业科研及其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步伐。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镇(街道)农技队伍建设,提升“三农”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做大做强农民培训基地,着重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三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竞相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是进一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被保险品种从目前的水稻逐步向生猪、西兰花、水产养殖等产业扩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三农”稳定投入。一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民良好的信用文化,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健全完善小额信用贷款、抵押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保证贷款“三位一体”的农村信贷产品体系,开发灵活多样的新产品,进一步保障农村金融供给。继续做好丰收小额贷款卡、丰收小额创业卡扩面增量工作,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探索推进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开发支持农地集约化经营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健全和完善财政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推进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项目兴农意识,以项目增投入、促开发、强后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