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临海市博物馆!临海政府门户网站


徐三见:钱氏铁券话沧桑

发布日期:2020-05-26 13: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号:[ ]

钱氏铁券话沧桑

徐三见

乾隆皇帝《观钱镠铁券歌》云:

表忠观永记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

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

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

皇帝若曰咨尔镠,董昌僭伪为昏狂。

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

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富贵荣宠长。

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

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

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

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

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羶芗。

作歌装匣付珍弆,所嘉谢表撝谦光。

这是清乾隆皇帝在亲眼见到钱氏铁券后写下的,歌中的铁券现在已不在台州,而是藏在国家博物馆。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铁券,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千载以来,她时而荣耀其身,时而伶仃其迹,“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二沉深水”,几失几得。在这漫长的千年旅途中,它在台州就度过了将近八百年时光。

明太祖朱元璋打垮了蒙古族统治的元王朝,建立了大明帝国,“天下归于一统”。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为了仿效古代帝皇表彰开国功臣的殊勋,对他们“赐以铁券,以申河山带砺之誓”,命礼部官员拟订铁券的形制规模。可是,礼部官员们谁也没有见过铁券的样子,束手无策。幸好在元朝做过礼部尚书的翰林学士危素见多识广,便向朱元璋奏道:“唐昭宗曾经给钱镠赐过铁券,钱的子孙现多住在台州,其第十五世孙钱尚德,元朝的时候做过青田教谕,听说这件宝物现在还藏在他的家里。”朱元璋听后大喜,立即下了道圣旨,叫钱尚德将铁券送至京师。钱尚德接到圣旨后,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把钱氏铁券和钱氏五王画像一起送赴京城。朱元璋得悉铁券已到,马上会同几位主要大臣——丞相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礼部主事王肃等一道观赏。观赏后命礼部用木照样雕一模子,留作格式,以备制作。而后命有司设宴招待钱尚德一行,仍将铁券并五王像交钱氏带回临海以世代宝藏。铁券的进京,使朝臣们大开眼界,他们争相吟咏,唱和不迭,临归时,文坛领袖宋濂特地为之撰写了一篇诗序来纪念这件盛事。

我国历朝历代受赐过“丹书铁券”的人多不胜数,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铁券都化为乌有,只有这“钱氏铁券”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钱镠,唐末临安人,刚出生时,因为相貌异常丑陋,父母就想把他丢到井里淹死。婆婆心中不忍,把他救了下来。因此,人们平日都叫他“婆留”。直至发迹后才改名与“留”同音的“镠”,叫作钱镠。钱镠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吃粮当兵,由于打仗十分勇敢,逐渐做了将领,并且越做越大,先后败王郢,破黄巢,平刘汉宏,擒董昌,战功赫赫。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封他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铁券。铁券的形状有如筒瓦,中穹旁垂,券上刻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全文共三百三十三字,全部用黄金镶嵌。诏文主要褒奖钱镠削平那个自称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称赞他“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志奖王室,绩冠侯藩”。钱镠本来是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董昌僭称尊号,封他为两浙都将,而钱镠并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却反戈一击,擒董以献朝廷。唐祚到了昭宗的手里,基本上已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地方藩镇的势力远远大于朝廷的势力,真正听朝廷指挥的藩镇实在少得可怜,昭宗已成了一个挂牌子的皇帝。因此,钱镠的这一举措使他高兴得不得了。他要把钱镠当作一个榜样树立起来,诏书中称许钱氏的话真有些“热情洋溢”。他称钱镠的功劳“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今天,他要“锡其金板,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意思是说,我赐给你这枚刻着金字的铁券,向你宣誓保证:哪怕长江、大河有干涸得像带子那么宽的时候,泰山、华山有变得只有拳头一样大的日子,我却永记你的功绩,使你们钱氏一家世袭荣宠,永葆富贵。今后如果你自身犯了大罪,可以免除九死;子孙犯罪,可以免除三死。若是犯了一般的罪行,有关部门不得追究。

没有多久,李唐王朝就灭亡了,钱镠自己经营了吴越国,铁券即被供于祖庙。以后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了北宋,钱镠之孙钱俶向宋纳土称臣,诏于开封居住。但铁券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990),宋太宗命杭州守臣将铁券送到汴京,太宗观赏后仍将其赐还给钱俶之子钱惟濬,惟濬死后交钱惟演,铁券遂收藏于京师昭化坊赐第。钱惟演死后,铁券交由其仲子钱晦保管,继而又转给惟演之孙钱景臻保管。其间宋仁宗、宋神宗都曾专门观赏过铁券。

北宋末金兵入寇,钱氏举家携券南逃。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钱景臻的儿子荣国公钱忱侍奉他的母亲秦鲁国大长公主(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宋英宗的妹妹)避地临海。宋高宗赵构即命于台州赐第,第在临海城内美德坊。钱氏铁券从此“落籍”台州。

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钱氏有个家人带上铁券南逃,从此铁券不知去向。时隔五十五年之后,亦即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有个渔人在黄岩泽库(今温岭泽国)撒网打鱼,随网捞得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渔人也不知是什么宝贝,就用斧子斫了一斧,从斫开的斧痕中看来看去,既不是金,又不是银,只是一块黑铁,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便将其丢在屋子的角落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渔夫的邻居——一个老学究看到了,他见铁块上有字,虽然并不知道钱氏铁券的价值,还是按铁的价钱买了下来。当然,渔夫和学究都不知道这三百三十三字是用黄金镶嵌的。

后来,有人将这一消息报告给钱氏十四世孙钱世珪。世珪花了十斛谷子换回了这块铁券,这一宝物总算重又回到了钱氏手中。可惜的是,只因浸水太久,嵌在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

明清易代的时候,台州兵燹不断,为了确保铁券的安全,钱氏第二十五世孙钱珍负椟避之深山。康熙间又转藏于第二十七世孙钱日耀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也想一睹这稀世古物,于是当时已经致仕在家的原刑部侍郎嘉兴钱陈群率台州钱氏裔孙武进士钱选等一道把铁券送到常州,呈乾隆观赏。乾隆观后当即作了本文开头那首七古《观钱镠铁券歌》,一时随驾大臣、封疆大吏、在籍缙绅庄有恭、范清供、齐召南、沈德潜、蒋士铨、沈初等都作诗“恭和”。

事后乾隆命人将自己的“御制歌诗”刻在安置铁券的椟面上,复还与钱氏子孙保管。这当然使钱氏铁券和钱氏子孙都多了一份光彩。大概从这时候起,铁券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的白石山下一个叫里外钱(现在叫岭外村)的小村子里,由钱文川家保管。以后里外钱的钱氏子孙又专门造了三间小楼,藏铁券于楼内,由族人轮流看守。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台,钱氏子孙怕铁券丢失,便将其沉放在水井中,待捞出来后,金字剥落愈甚。再加上后来村中一些无知的妇人以为铁券上的黄金可以治疗小孩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将这祖上“神物”当作了灵验的“药物”,你挖一点,我挖一点,金字益少,只剩下一百八十余个。

光绪三十年(1904),钱氏铁券被人窃走。不久,出现在嵊县长乐镇的钱氏手中。这对于台州钱氏来说,实在是不幸。不过,这块铁券若继续在里外钱传下去,恐怕铁券上的金字会被当“药”吃光。故而,若就保护铁券本身而言,这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钱氏铁券不但幸存下来,而且现已收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可以世世代代保留下去,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一份重要财富。钱镠有知,亦应瞑目九泉了吧。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