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 |||
| |||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王海波
“驾东风而至,则见山上多有烽燧台列峙,喜复到中国地界。……有大屋舍缭以城郭,如关防然。问之则乃杜渎场,见桃渚所,或云批验所也。” 这是明代朝鲜人崔溥从“海上丝绸之路”漂流到台州所见“浙东唐诗之路”场景。 自“建炎南渡”以来,人地关系的“聚变”,对江南的深度开发,使得比较完备的海陆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据《嘉定赤城志》之《地里门》载: “自城郭至坊市,居者之适也。自馆驿至津渡,行者之便也。郡自天台径越,自黄岩径温,自宁海径明,自仙居径括,车联毂击,经行者无艺,昼涉夜憩,讵容顷刻失其节哉。” 曹家齐在《宋代的交通与政治》一书中提到:由于交通便利,南来北往的旅人往往不计远近而绕道经过扬州。如宪宗元和年间,李翱前往岭南,不取道蓝田关,过襄州、江陵,溯湘水而上,而由汴河东南行,经扬州再南行,过衢州、洪州前往。由长安前往四川者,也有的不直接过秦岭和巴山,历栈道之险,而经汴河过扬州,再沿江西上而至。如唐末韦庄入蜀就是如此走法。 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保存情况来看,保存至今的台州古道及驿站,基本上可以勾勒出自然山水条件下的古代交通的基本脉络: 一、临海—天台(绍兴)。 南黄古道(骡子驿、国清寺、天台山)。 二、临海—黄岩(温州)。 临黄古道(茶辽古道): 1.官山段(马料坑、缸窑村)。 2.云峰段(证道寺、法云寺) 3.拗岭段(驿铺、宋摩崖)。 三、临海—仙居(金华)。 永安溪—“盐埠”—仙居(转陆路)“苍岭古道”(缙云)。 四、郡城。 1.章安:马岙岭驿道(溪口铁场至杜渎盐场)。 2.中津古渡、牛头山漂流(“五渡”:小芝至邵家渡)(《嘉定赤城志》地图)。 五、杜桥至小芝烽火台(观测站)。 代表性文物遗存例举: 1.临—黄古驿道。 “临-黄”古驿道为唐宋以来台州府城至黄岩县的官道,始发于临海城南的中津古渡,中经拗岭至黄土岭到黄岩县,《嘉定赤城志》卷首《州境图》中已依稀成型。现保存较好的部分为明清遗存,主要位于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蒋家山至沿江镇拗岭的山腰处。 保存较为完好的“拗岭山段”驿道总长约10公里,均宽约0.6米,乱石铺成。以沿江镇拗岭段保存较好,由东至西沿线有清潭头石窟造像、石锅岩摩崖,陈公辅墓、下洋堂及拗岭路廊等文化设施。西段与汛桥镇之分水岭处有路廊,屋宽8米、深11米,廊设四柱八檩,北侧为廊屋、三开间,南侧铺长凳,中为驿道。 驿道处丛山峻岭间,沿线保存了较多的附属文化景观,对了解台州近古交通史有一定价值。 2.路廊。 沿海驿铺现存多为路廊加门房,又多名茶亭、邮廊等,旧制为三里一亭,一般为三间。大多处港汊、道口,为脚力行止之中转站,多属官道,军民两用。《民国临海县志》有载的如:(江南)海门卫铺,栅浦铺,拗岭铺,水家洋铺;(江北)涂下铺,竿山铺,连盘铺,芙蓉铺。 ①江南街道: 垟路村朝东岭路廊,东西走向,五开间,长16米、宽5.1米。四架梁带后双步,东三间每列三石柱、刻捐助人情况,为光绪辛巳(1881)年所建;西二间木柱,为民国所加。廊之东北有民国十八年《重修朝东岭路亭碑记》。 紫沙岙特产场狮子山东岸,尚有小岭头路廊。 ②沿江镇: 外王村路廊,东南向,廊屋七开间、四柱七檩,过廊一柱四檩,宽22.4米、深10米。过廊长石板凳北侧有民国廿九年“廪生陈泽成”墓表,南侧为“修职郎王莲舟”墓表。西南长条石凳与东北石桥墩为花窗文饰,又有戏文人物纹样墓前石雕。 此外尚有:下洋水村豆腐岩路廊、下岙路廊、石牛村路廊。 ③邵家渡街道: 石仓路廊,位于庄头山岩仓北面,南向,五开间,两层,硬山顶。东三间辟为“石仓堂”,前为通廊,西二间为“造餐处”。通廊外柱为中西结合的砖柱,中方侧圆,塑圆鼓及橄榄形饰。中柱有联,廊顶书“独峰奇秀”,二楼为木栏杆。内室西有民国六年《重建石仓路廊碑记》,碑高236厘米、宽78厘米,室中石案雕松鹤。 此外尚有:东坎村修证院路廊,大路章新路廊,柏树下村岭头路廊,山下坦村岭脚堂路廊。 ④杜桥镇: 大汾街双路廊,梁间纪年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此处跨于港汊、街道,为杜桥至前所中转站,有东西相对各一,共六间。东西路廊间距11.2米,廊为三架梁、各宽8.16米、深4.73米。东西路廊四周各有方石柱12、中为四圆柱。方石柱各镌捐资人姓名及各式方格巾幡莲纹图案。 溪头村下甲路廊,东南向,硬山顶,五开间,七檩,廊门卷洞。通长16.2米、宽8米,梁题“大清同治陆年岁次丁卯孟冬”,董事李起修等造。内立“募建万年铭”碑,为国学生林润芳于道光“丁亥中秋”撰,高2.15米、宽60厘米、厚6.5厘米。 此外尚有:斜岙村万福桥路廊,后地村镇龙堂路廊,上墩头路廊,西岸村横坎路廊。 ⑤桃渚镇: 岭前路廊,位于桃渚镇岭前村后盘岭上,梁间纪年为“大清道光念三年己卯葭月”,1969年有重修。东西走向,三开间,为廊庙结合结构。硬山,宽10.5米、深8.2米。 此外尚有:英雄村路廊,南港路廊。 此外,还有大洋街道绿化村莲塘路廊及戏台;汛桥镇蒋家山路廊,白路头村望洋坪路廊,光明村路廊;尤溪镇山舟村后岭路廊,大左路廊;涌泉镇兰田村万金坵路廊;汇溪镇瓦窑山路廊;河头镇下湾村香叶廊。 3.城山巡检司城遗址。 城山巡检司城遗址位于临海市上盘镇冬瓜山,此地旧称“长沙”,当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连盘巡检司治所。所存为巡检司城一段东西走向的城墙,残长约60米,墙脚宽4.5米,高5米。 城山巡检司城为明代海上往内陆的交通关卡,对研究临海市的沿海社会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4.上盘旧城遗址。 旧城又称“下旧城”,位于临海市上盘镇,据《明史地理志》记载,建于洪武二十年九月(1387),系初建之桃渚所城,由采自附近岩石垒结而成,后为戚继光抗倭之前哨所,后多被拆毁。 古城修建在城里头山,三面环山、东滨东海,有居高临下之势。原有东南西北四门,每门设瓮城,周长1730米,占地面积约187056平方米。西北段于初被拆迁建房,南门及瓮城于1953年毁废。据保存稍好的北门看,瓮城呈半圆形,长22米、宽10米。城墙残高约5米、宽8至14米不等。 城址虽经数百年风雨而城墙规模仍依稀可辨,有军事史及抵御外侮之研究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