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蟠 |
|
杨蟠(约1017—1106),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宋临海章安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初任和州、密州推官,历任光禄丞、太子中允、永兴路转运判官、陕西提举常平、湖广西路提点坑冶事、提点荆广铸钱等职,凡四十余年。 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太守,杨蟠为通判,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公余唱和甚多。当时浙西春潦夏旱,西湖由于长年不治,草兴水涸,葑田已占湖面一半。苏轼、杨蟠用常平米招募饥民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湖泥葑草,筑成一条横贯湖面的长堤,即今著名的苏堤。这年冬末,苏、杨到湖上踏雪赏梅,杨蟠作《梅花诗》多首,苏轼步其韵作《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后又作《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杨蟠晚年重返杭州,还作有《钱塘百咏》,从湖堂至西水亭,各为一绝,共百首。 绍圣二年(1095),杨蟠以承议郎知温州。到任后,于衙署仪门立碑,刻前任太守刘述的《劝农五事》以为施政准则;划分州城街巷,定为三十六坊;常轻装简从,巡视乡里。在任两年,颇得百姓好评。他自己对温州也有深厚感情,著有《后永嘉百咏》,其中一首云:“为官十一政,宦游五十秋。生平忆何处?最忆是温州。” 杨蟠生平诗作甚多,《宋史》本传说他“为诗数千篇”。有《章安集》二十卷。今有后人辑录的《章安集》一卷,及《钱塘百咏》、《西湖百咏》,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一。他的人品和诗作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坛名宿所赏识。王安石曾致书杨蟠说:“足下之文,但知畏之(敬佩),愿造请所闻(愿意登门求教)。”欧阳修读《章安集》后,作诗赞道:“苏(舜钦)梅(尧臣)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把杨蟠与著名诗人苏舜钦、梅尧臣并列。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