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名城(已归档) > 城市概况
城市概况

发布日期:2017-10-12  14:0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建设局字号:[ ]


【地理状况】

    临海是浙江省省辖市,台州市代管。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西北距省会杭州市245公里。介于北纬28°40′~29°04′,东经120°49′~121°41′之间。东靠大海,南接台州市椒江区和黄岩区,西连仙居县,北与天台县、三门县接壤。东西最大横距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4公里,陆地总面积220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7公里。现辖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杜桥镇、白水洋镇、东塍镇、汛桥镇、小芝镇、桃渚镇、上盘镇、涌泉镇、邵家渡镇、汇溪镇、河头镇、括苍镇、永丰镇、尤溪镇、沿江镇等十九个街道乡镇。总人口107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44万。居民除畲、回等少数民族外,均系汉族。境内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括苍山脉由西南向东伸展,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米,为浙东第一高峰。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诸山环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中部是断陷盆地,东部为滨海平原,地势平坦,河浦纵横。其外缘为浅海滩涂,海域有大小岛屿86个。主要河流灵江是浙江第三大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7%,平原面积占228%,水域面积占65%。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月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频繁。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临海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西汉始元二年(前85)置回浦县,设县治于章安,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元年(25)改称章安县。三国吴大帝时建临海县(以临海山得名)、临海郡(治章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郡,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并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一年(591)移县治于大固山。唐武德四年(621)置台州。自唐至清,临海历来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民国初,废府存县,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废道制,先后属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署管辖。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临海,建立县人民政府。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海县建制,设立临海市,是台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城市特点】

    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自唐广文博士郑虔来台州开办学馆、启蒙教化之后,民重耕读,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在历代科举中,出过3位状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进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达217人。清光绪年间,建有中学堂2所,高等学堂6所,初等小学堂30所。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临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迹、名特"四名"之城。古城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谭纶画像、戚继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涌泉、溪口古窑址群、郑虔墓、翼龙化石产地保护区等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峰、珊瑚岩群分别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功能国家级地质公园。临海资源丰富,有铅、锌、铜、氟石、蜡石、珍珠岩、萤石、陶土、白土、墨汁土、花岗岩、玄武岩等矿藏,盛产木材、柑橘、茶叶、蚕茧、中药等经济作物,还有黄鱼、大黄鱼、墨鱼、鲳鱼、鳓鱼、石斑鱼、鳗鱼、棱子蟹等海鲜产品,向称"鱼米之乡,柑橘之县",列为全国林业基地县和茶叶基地县。工业生产逐步形成以摩托车、纽扣、化工、彩灯、眼镜、汽车配件等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和骨干产业链。风景名胜繁多,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优越,旅游业发展迅速。

【城市现状】

    临海是浙江中部沿海的一座古城新市,属沿海经济开放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5724亿元,全市工业企业有6200多家,服装、机电、化工、建材、轻纺、食品饮料成为主要产业,并逐步走上集约化经营轨道,规模效益开始显现。杜桥眼镜市场成为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建立了38个总面积达668公顷的农业示范园区和高产示范园区,形成了以水果、蔬菜、水产、畜牧、兔业、茶叶、笋竹等七大系列为主的农业经济产业链。名、优、特产项目数以百计,"临海蟠毫"、"羊岩勾青"分别成为全国、全省名茶,有柑橘、葡萄、杨梅、枇杷、栗子等五大名果。全市1994年实现荒山绿化。总库容2025亿立方米的牛头山水库通过省级验收,正式交付使用。全市农村经济纯收入3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内外交通方便,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临甬(临海至宁波)、临金(临海至金华)两条省道纵横交错,全市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公路网,直达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水路运输有红光深水码头和对外开放的液化气专用码头,内外轮可通过海门港连接上海、大连、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路桥机场距临海市区50余公里,可谓水、陆、空交通俱备。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已达10万余门,电话普及率达到1062%。顺利通过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县)市和省第一批自力更生治水(县)市建设项目验收。全市超亿元市场4个,超5000万元市场18个,市场商品成交额达271亿元。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5元,跨入了小康县市行列。引人注目的古城墙修复工程、涌泉寺、三峰寺等旅游景点建设基本完工,形成了临海观光旅游热线。现有大专院校1所,中小学616所,教育工作高标准地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市政公用事业目标管理上了新台阶,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市"。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由临海市建设局、文化局编制的《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于1997年6月通过了省级会审、鉴定。《规划》以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为原则。名城保护工作以旧城区为面,以古城墙为线,以巾山、东湖为依托,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有效地保护古城风貌。历史上临海城的发展局限于灵江、大固山、东湖所围成的一块大致四方的范围,集中分布了市区内的大部分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按规划将大量建设项目布局在旧城以外及周边地区,城市建设有意识地向城外东移;老城区要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用地,要保护文物古迹与传统民居街坊。通过改造和搬迁部分工厂、仓库,降低建筑密度,完善重点街巷的改造,保留古城原有东西向和南北向街巷格局,保护好古城墙、城门、古塔、古建筑和古树名木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古城格局和风貌。临海市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并完成工业化任务,实现市域高水平城市化,使临海成为一座具有现代气息和历史文化风貌的中等城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