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公共突发事件 > 应急管理动态
临海三大举措全面提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成效
  • 日期: 2023-12-15 09:34
  • 来源: 市应急管理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临海地处浙东沿海,陆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其中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112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面积50%,是浙江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县之一。近年来,该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深刻复盘总结,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迭代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全力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一、全面评估、数字赋能,在系统治理上多措并举

坚持以“查、防、治、管”并重,全力筑牢安全防线,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一是坚持精细普查,实现网格化防控。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1:2000高精度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全市域易发性评价、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将全市划分为451个防范区,其中极高风险区3个、高风险区81个、中风险区367个,形成全市地质灾害“一张图”。二是坚持即查即消,实现高效化治理。制定2023至2025年三年行动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分解目标任务。2019年至今累计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投入资金逾4000万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逾2500名群众生命安全。三是坚持以民为本,实现人性化搬迁。持续完善系列移民搬迁优惠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避让搬迁用地,实行多样化、个性化安置。将移民建房补助资金提高至3.5万元/人,其中特困户、孤儿、残疾人员再提高1万元/人,补助标准为台州市最高。2022年完成17户52人搬迁安置,拨付补助资金184万元。四是坚持治用结合,实现效益化治理。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用”新模式,在尤溪镇清潭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域打造集“搬迁、治理、景观设计”为一体的隐患治理示范点,投资1587万元建设2万方的园林景观,将地灾点变身景观区。五是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数字化支撑。开展地灾智治、数字孪生应用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本地数字孪生、预测预警等特色子场景,以我市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括苍、白水洋等镇为研究区域,开展浅层滑坡预警模型探索研究,提高预测预警研判能力。

二、机制重塑、指挥升级,在预警转移上全面提级

加强统筹调度,突出闭环落实,构建“高效、联动、统一、顺畅”的工作体系。一是预案为基,健全“市+镇+村+一点一案”。制定《临海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临海市地质灾害人员转移应急预案》。全市19个镇街全部完成镇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镇级预案修订率100%。全市662个村社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纳入村级“多案合一”应急预案,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清单条目式详实编制完成“一点一案”应急救援手册。二是体系为纲,优化统筹协调机制。精准对接省、市1833联合指挥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等8个风险研判小组,实现风险隐患分类研判,“三张清单”分级闭环。市级层面,建立“1+5+11”指挥体系。镇街层面,建立“1+5+X+N”指挥体系。三是监测为先,提升精准预报能力。构建具有临海特色的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网络,全市共建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38个、山体滑坡视频监控点31个、降雨报警器200个。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监测评估项目列入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计划建设238个气象雨量站,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能力。四是预警为要,确保到户到人提醒。制定《临海市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高等级预警叫应工作指引》,在红、橙高等级预警发布后,每日至少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风险研判,及时开展地质灾害趋势分析和会商,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预警信息。汛前做到了监测预警到户到人,今年汛期共发送预警短信8次,5820条。五是巡查为本,夯实基层防灾能力。加强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力量,落实地质灾害各级责任人257名。建立群测群防员“十二分”制考核办法,健全村级巡查员补贴激励机制,按每村每年最高2000元标准发放补助,累计发放补助资金75万元。常态开展隐患排查,先后开展3轮隐患排查,组织地质灾害检查 83次、186人次,排查695处,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10处。

三、刚性保障、闭环管控,在联合保障上强化备战

着力聚焦“抢险救援、物资保障、避灾管理、巨灾保障”四大关键,全面提升应急保障和救援抢险水平。一是立足于“专”,建强应急队伍。建立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组建临海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生命探测仪、液压破拆工具等专业地质灾害救援装备,全面整合各方救援力量,共16支应急救援分队738人。培育支持社会救援队伍4支,均落实工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定应急响应期间“四准备、三点验、二集结(预置)、一行动”应急救援快速应对机制。积极组织常态化、实战化应急演练30余次,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二是立足于“全”,备足应急物资。构建“标准化储备、制度化保障、数字化管理、实战化运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2019年以来投入2200万元采购应急物资,配齐应急包、行军床等生活物资,实现卫星电话、发电机、排水泵等“三大件”和“四小件”村社全覆盖。全面建立挖掘机、吊机等大型地质灾害救援设备的登记、紧急调用和征用制度。依托“战略和应急物资在线”平台,录入应急物资466种,46万余件,价值5000余万元,实现物资管理数字化。三是立足于“安”,管好避灾场所。推行 “淘汰一批、建设一批、提升一批、示范一批、备用一批”建设思路,高质量打造避灾安置场所。根据安置场所级别配置好物资储备、供水、照明、临时供电等设施,按标准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统一组织房屋安全鉴定。目前共建成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271家,落实各类救灾物资3.7万余件,最低可保障1.5万人避灾安置。所有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均实现视频可视化,打造“避灾天网”。四是立足于“快”,助力灾后重建。以巨灾保险落地实施为纽带,每年投入320万元与保险机构签订协议,确定台风、降雨、地震等指数赔付条件及标准,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政策知识宣导、人员转移、灾后定损、受灾群众救助等方面发挥保险机构作用,提升地质灾害综合应急管理能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