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安全生产 > 行政管理 > 应急管理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临海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2-12-12 09 : 14
  • 来源:市应急管理局
  • 浏览次数:
  • 分享到: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临海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事件分级

    2.1  特别重大事件

    2.2  重大事件

    2.3  较大事件

    2.4  一般事件

    3  应急组织体系与机制

    3.1  应急指挥机构

    3.2  日常管理机构

    3.3  专家咨询委员会

    3.4  工作机制

    4  监测、报告、评估与预警

    4.1  监测

    4.2  报告

    4.3  评估

    4.4  预警

    5  应急响应

    5.1  响应原则

    5.2  分级响应

    5.3  响应措施

    5.4  响应调整和终止

    6  善后处理

    6.1  后期评估

    6.2  奖励抚恤

    6.3  责任追究

    6.4  征用补偿

    6.5  恢复重建

    7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2  技术保障

    7.3  经费和物资保障

    7.4  通信和交通保障

    7.5  法律保障

    7.6  督导考核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

    8.2  预案的制定

    8.3  预案解释部门

    8.4  预案实施时间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指导和规范我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事件并消除危害,最大程度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大力促进健康临海建设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台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事件中属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的,分别依照《临海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临海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临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施,未尽事宜,按本预案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1.4.1  人民至上,预防为主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全社会要牢固树立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切实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加强事件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分析报告、应急准备,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早治疗。

    1.4.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根据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事件进行分级管理,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各部门按照机构职能,明确职责分工,认真履职,做好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

    1.4.3  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要做好人员、技术、经费、物资、设备等应急储备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队伍建设、管理维持、培训演练,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做到常备不懈、快速反应。

    1.4.4  依法管理,科学防治

    市政府应构建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全面规范、依法管理、审慎研判、果断决策;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科研创新,提升数字化智能化防控水平,实现分区分级、精密智控。

    1.4.5  联防联控,社会参与

    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信息共享的联防联控机制。有效整合协调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共同参与防控;制定科学规范工作流程,统筹各方资源,做到全面有序防控。加强宣传教育和社区动员,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组织开展群防群控。

    2  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结合事件发生背景和专家评估意见等,将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局结合我市事件实际情况和应对能力,对事件的分级标准适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2.1  特别重大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可疑特别重大事件,报上级审核后确定:

    (1)腺鼠疫发生流行,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3个镇(街道);

    (2)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 2 个镇(街道),并有扩散趋势;

    (3)发生新发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再次流行;

    (4)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丢失、泄露等事件;

    (5)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并且我市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市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6)上级人民政府或台州市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的健康危害事件。

    2.2  重大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可疑重大事件,报上级审核后确定:

    (1)腺鼠疫在1个镇(街道)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 5—9 例,或波及2个镇(街道);

    (2)霍乱在1周内发病15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镇(街道),有扩散趋势;

    (3)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镇(街道),1周

    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4)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

    (8)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市内人员感染或死亡;

    (9)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0)上级人民政府或台州市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他具有严重健康危害的重大事件。

    2.3  较大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可疑较大事件,报台州市审核确定:

    (1)腺鼠疫在1个镇(街道)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 4 例及以下;

    (2)霍乱在1个镇(街道)内发生流行,1周内发病5-14例,或市区首次发生;

    (3)1周内在1个镇(街道),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 5 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4)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5)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5人及以下;

    (6)上级人民政府或台州市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其他具有严重健康危害的较大事件。

    2.4  一般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一般事件:

    (1)霍乱在1个镇(街道)内发生,1周内发病4例及以下;

    (2)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及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3)市政府或市卫生健康局认定的其他具有严重健康危害的一般事件。

    3  应急组织体系与机制

    3.1  应急指挥机构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建立事件防控应对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在启动事件应急响应时,依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部门和单位应急指挥组织,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好本部门及管辖范围内的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1.1  市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和较大事件,启动III级以上应急响应的,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的市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部署和指挥协调,与上级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工作联系与信息共享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实施专班工作机制;发生一般事件,启动IV级应急响应的,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相关部门职责见附件1)

    3.1.2  市应急指挥部职责

    (1)组织力量应对处置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事件,迅速果断作出决策部署。

    (2)向台州市政府和台州市卫生健康委报告事件应急处置情况,接受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应急组织体系领导和上级市卫生健康委指导,与相关县(市、区)联系和沟通,通报相关信息。

    (3)指导和要求各镇(街道)、部门、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等应急准备,并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与处置的其他相关工作。

    3.1.3  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急指挥部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接受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部署和指挥协调,与上级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工作联系与信息共享机制。

    3.2  日常管理机构

    3.2.1  工作机构

    市卫生健康局作为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办公室常设机构,开展卫生应急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3.2.2  机构职责

    承担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牵头负责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日常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各级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组织起草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应急处置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培训演练;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参与救灾、反恐、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处置。

    3.3  专家咨询委员会

    市卫生健康局负责组建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

    (1)对日常应急准备提出意见建议,参与制订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2)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提出应对措施意见建议。

    (3)提出应急响应启动、调整、终止及事后评估的意见建议。

    (4)对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专家咨询和技术指导。

    (5)承担应急组织体系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3.4  工作机制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急组织体系要建立健全精密智控的相关工作机制,确保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全面做好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物资调度、部门联动、调查处置等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具体包括:

    3.4.1  应急指挥机制

    (1)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构建统一指挥、权责匹配、权威高效、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2)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市级首席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制度,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高级别专家组,发挥科技在应急中的支撑作用。

    (3)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制定事件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完善事件的监测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预测、调查处置、医疗救治、社会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建立预案动态调整机制。

    (4)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级别、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召开工作例会,实行工作任务交办单制度,做到当日问题当日协调、当日落实。

    (5)实现态势智能感知、资源统一调度、信息权威发布、指令实时下达、防控协同行动。

    3.4.2  联防联控机制

    (1)在落实政府属地责任基础上,坚持“一盘棋”防控策略,建立部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建立部门高效协同、上下有序联动、区域紧密协作、信息互通共享的联防联控机制。

    (2)推进与周边县市,以及与高等医学院校、国际间的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战时会战、合作应对机制。

    (3)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沿,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加强网格化管理,发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区医生以及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在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4)完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发挥其作用。

    3.4.3  监测预警机制

    (1)优化传染病和其他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各类哨点监测布局,以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建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传染病监测系统。

    (2)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科学研究发现报告、大数据分析和舆情监测捕捉、其他行业日常监测报告、社会公众举报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多点触发的自动预警提醒与快速反应体系。

    (3)建立医疗机构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即时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实现信息源头收集、实时抓取和在线监测,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快速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

    (4)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

    (5)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向社会发布疾病风险提示。

    3.4.4  精密智控机制

    (1)坚持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

    (2)强化市卫生健康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中心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全面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3)深化“大数据+网格化”管控机制,加强数字流行病学调查和智能疫情防控工作,运用“一图一码一库一指数”实行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人员精准管控、数据集成分析、绩效量化评价的精密智控机制。

    (4)建立覆盖时间、空间、人群的三维风险评估和疫情预警预测模型,构建涵盖传播指数、管控指数、风险指数等的公共卫生应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风险,及时预警预测,有效指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5)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数据技术应用立法,保障公民隐私和网络安全。

    3.4.5  平战结合机制

    (1)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等机制,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确保平时服务、战时能战。

    (2)提升卫生应急救援队伍水平,加强呼吸、中毒、核与辐射等八大卫生应急专业救治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航空、海上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3)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防治一体、专群协同的应急响应能力。

    (4)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四集中”原则,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传染病救治机构整体、院区、床位等的应急腾空与设备、实验室资源等的统筹调度机制。

    (5)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预征预储和战时联保联供制度,建立大型场馆、重要物资、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应急征用机制。

    3.4.6  “三情”联判机制

    (1)推进疫情、舆情、社情(以下简称“三情”)联判联动、综合管控,统筹风险防范、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维护各项工作。

    (2)完善重大疫情和事件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权威信息发布和正面舆论引导,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研判手段,加强“三情”监测,捕捉疫情线索,有效管控负面信息,及时核实辟谣。

    (4)统筹抓好事件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和储备经济社会应急政策,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保障应急状态下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尤其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危急重症患者、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和公共服务需求。

    (5)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疏导社会恐慌情绪。

    3.4.7  医防融合机制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贯通监测报告、预警预测、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全链条、各环节,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对接。

    (2)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加强人员力量配备,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清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同级医院、市域医共体派驻公共卫生专员,向医共体成员单位派驻公告卫生指导员,建立公共卫生指导团队,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培训、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前端发现、早期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4)将公共卫生机构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技能教育培训。

    (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通过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秩序,织牢织密公共卫生网底。

    4  监测、报告、评估与预警

    4.1  监测

    4.1.1  强化建设监测网络。按照上级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我市法定传染病和事件监测网络、症状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网络、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网络、舆情监测及社会公众举报等监测网络。

    4.1.2  保障落实监测措施。市卫生健康局及其医疗卫生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和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等单位完善对事件的监测技术方案和工作流程,做好针对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与健康相关事件、危险因素的信息资料,认真核实、甄别,分析其分布与动态变化。

    4.1.3  动态调整监测方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市卫生监督所等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日常主动监测、被动监测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应急监测,增加或调整监测方式、范围、内容、频次等。

    4.2  报告

    4.2.1  事件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来源包括法定报告、症状监测、临床医生主动报告、舆情监测、公众举报等,事件的报告管理应遵循“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的原则。市卫生健康局对事件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实施监督管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归口管理单位,具体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4.2.2  市卫生健康局指定的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教育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有关单位为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业中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执业医生等为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如发现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的情形,应及时向市卫生健康局通报,市卫生健康局应及时调查核实。

    4.2.3  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报告时限、程序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报告事件及其处置情况。事件的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控制情况及时做好进程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4.2.4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事件及其风险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4.3  评估

    4.3.1  根据各类监测数据、国内外事件发生发展情况、舆情监测数据以及公众举报等信息,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及时发现事件的风险隐患。

    4.3.2  加强事件的风险识别,识别事件的背景、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的强度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

    4.3.3  加强事件的风险分析,通过可能性分析、后果分析、预防控制措施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定性分析,确定事件的风险等级,并进行清晰的定义和客观的描述。

    4.3.4  将风险分析的结果和确定的风险等级,按照风险准则同步考虑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法律法规要求、利益相关方的配合程度、优先次序、成本效益等因素,提交风险评估报告,辅助决策和事件应对。

    4.3.5  一旦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综合人员活动、行为习惯、交通物流、气候等更大范围的社会化层面数据,结合事件发展趋势和应对处置情况,动态开展针对性的专题评估。

    4.4  预警

    4.4.1  市卫生健康局建立事件预警预测制度,及时发现事件发生的先兆,迅速采取措施,将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根据事件可能波及的范围、对本区域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等,及时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的预警。

    4.4.2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影响区域范围、可控性以及所需动用资源等因素,设定分级预警指标,预警指标应有适宜的、早期的敏感性。市级预警指标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按照预警阈值依次递减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事件的预警指标,明确最低级别的预警线指标。

    4.4.3  建立实时预警系统,实行多点触发的自动预警提醒,准确分析判断各种监测报告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事件发生的先兆及其可能的发展变化。

    4.4.4  市卫生健康局在接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预警建议后,应及时发布预警,预警信息发布范围根据事件防控实际需要确定。同时,向市政府报告。预警发布后,应根据事件发展趋势和变化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对原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进行调整。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解除预警。

    5  应急响应

    5.1  响应原则

    5.1.1  符合特别重大事件标准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市政府根据市卫生健康局的建议,决定是否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如启动应向上级政府报备后发布实施。

    5.1.2  符合重大事件标准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市政府决定是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如启动应向上级政府报备后发布实施。

    5.1.3  符合较大事件标准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市政府决定是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如启动应向上级政府报备后发布实施。

    5.1.4  符合一般事件标准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决定是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如启动应报市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5.1.5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启动区域内应急响应,可参照市级响应原则,按规范程序启动相应响应级别,市级要求启动的,必须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上级政府启动应急响应或者上级政府要求我市启动应急响应的,则直接启动。

    5.2  分级响应

    5.2.1  I级应急响应

    上级政府启动I级应急响应的,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上级政府未启动I级应急响应的,由市政府根据事件级别和实际情况启动市级I级应急响应,并报上级政府备案。根据事件性质,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应急响应,必要时请求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支持。

    (1)市政府应急响应。成立市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启动办公室、工作组和若干专班运行机制,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在组建管控组、医疗组、舆情组、医疗物资保障组、生活物资保障组、综合组等工作组基础上,根据需要增加相应工作专班,开展事件的应急处置、医疗救治、技术支撑保障、交通保障、物资设备供应保障、通信保障、信息发布、宣传教育、国内外交流合作、后勤保障、督导检查等各项应急工作。

    (2)各镇(街道)应急响应。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开展本辖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5.2.2  II级应急响应

    (1)市政府应急响应。成立市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组建管控组、医疗组、舆情组、医疗物资保障组、生活物资保障组和综合组等工作组,实行专班运作、分工负责,开展事件的应急处置、医疗救治、技术支撑保障、交通保障、物资设备供应保障、通信保障、信息发布、宣传教育、国内外交流合作、后勤保障、督导检查等各项应急工作。

    (2)各镇(街道)应急响应。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开展本辖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5.2.3  III级应急响应

    (1)市政府应急响应。成立市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市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局,特殊情况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根据需要设置相关工作组,实行专班运作、分工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全市或特定区域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2)各镇(街道)应急响应。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开展本辖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5.2.4  IV级应急响应

    (1)市政府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

    (2)各镇(街道)应急响应。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统一协调下,负责开展本辖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事件发生地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可酌情提高本地应急响应级别,强化工作措施,严防事件传播扩散,控制事件影响。

    5.3  响应措施

    5.3.1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1)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指挥体系,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按照机构职能和工作职责参与事件的应急处置。

    (2)根据需要及时调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并对资源进行集成优化后投入应急处置工作,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和调度防控物资,满足防控需要。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组织协调各部门利用储备资源和新技术、新资源支持应急响应工作。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事件应急处置支持信息系统,提升应急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追踪溯源等的时效性和智能化水平,确保应急处置信息准确、平台共享,促进防控措施科学有序落实。建立跨区域的事件应急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4)划定控制区域。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划定并宣布疫区范围,由公安、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实施疫区封锁措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发生时,应快速通过大数据技术确定患者活动轨迹及接触范围,评估事件影响后划定控制区域;发生重大职业中毒事故,根据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发生水灾、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且可能引起事件时,根据自然灾害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5)事件控制措施。实施分区分级防控策略,实现防控事件和保障正常社会秩序有机结合。开展区域风险评估,动态编制风险等级地图,根据评估结果在本行政区域采取和调整限制措施,包括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以及指导复工复产复学等;根据事件处置需要,采取封闭或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或化学毒物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采取影响其他行政区域人流、物流、商流的措施,应依法实施并明确实施主体和相应工作权限,必要时请示上一级政府同意。中断交通干道的,应报请台州市、省政府批准。

    (6)重点人群管理。对重点人群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对传染病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一般按属地管理原则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等措施;对新发传染病、易发重症疾病及疫情中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按“四集中”原则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加强“大数据+网格化”管理,应用“健康码”等个人风险状态识别技术对重点人群采取精密智控措施,健康人群可按防控工作要求正常生产生活。

    (7)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运输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干线公路等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或利用现有的卫生检疫场所对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病媒生物进行检疫查验,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对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市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和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转送。

    (8)信息发布。事件信息发布要依法依规、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注重社会效果。涉及疫情的数据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由市卫生健康局统一发布。及时发布事件防控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情况,披露信息、澄清谣言,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舆论。同时应加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9)群防群控。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村(社区)协助做好重点人群有关事件信息收集、查验、报告以及人员隔离、健康随访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社会动员,注重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等的积极作用。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加强事件应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及时提供社会公众心理援助。

    (10)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防护用品、消杀药品和日常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5.3.2  市卫生健康局

    (1)市卫生健康局及时组织事件风险评估、疫情发展趋势研判,提出政策建议,做好决策参谋。组织制定事件防控技术方案和医疗救治方案,组织开展病原溯源、追踪调查,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发布社会公众健康指引。整合动员医疗资源,开展医疗救治。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和市卫生监督所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疾病防控、事件调查处置、患者救治及监督执法。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启用集中医疗救治点、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方舱医院。

    (2)组织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公众健康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对事件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提出启动、终止应急响应或调整级别的建议。

    (3)负责组织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规范标准、应急处置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并对辖区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

    (4)及时向社会发布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向有关部门、单位通报事件防控工作情况。

    (5)根据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消除公众心理恐慌。

    (6)组织专家对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处置效果、经验教训、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等。

    5.3.3  其他部门

    根据应急响应级别,各部门主动按照机构职能和部门职责开展防控工作,并完成由市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下达的各项防控工作任务。(见附件2)

    5.3.4  非事件发生地区

    未发生事件的地区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区域、发展趋势和应急响应范围,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关注事件发展趋势,多渠道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学习风险评估和趋势研判;

    (2)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经费、物资、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储备、优化集成和风险沟通等准备;

    (3)加强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项报告制度;

    (4)落实上级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部署的应急响应措施;

    (5)认真准备,随时等待上级指令,支援事件发生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4  响应调整和终止

    5.4.1  响应调整依据

    响应调整和终止程序同启动程序。在应急响应期间,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和控制效果,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向市政府提出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的意见建议。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提高响应级别;对范围有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或经处置后有效控制的事件,应降低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

    5.4.2  响应调整原则

    在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发生变化后,应在专家评估基础上,按照“谁启动谁调整、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由有关政府或部门宣布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

    5.4.3  响应调整程序

    (1)I级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分析论证,提出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的建议,由市政府向上级政府报告后发布实施。

    (2)II级应急响应和III级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的建议,由市政府向上级政府报告后发布实施。

    (3)IV级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分析论证,提出降低或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政府备案后发布实施;提高应急响应级别的,参照“5.1响应原则”实施。

    6  善后处理

    6.1  后期评估

    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市政府应及时组织对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复盘和全面评估,包括事件发生经过、现场调查处理情况、病人救治情况、卫生学评价、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等,形成评估报告并报上级政府。

    6.2  奖励抚恤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事件应急处置中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国家和省、台州市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褒扬奖励;对应急处置一线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对在应急处置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规定追认为烈士;对因参与应急处置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6.3  责任追究

    对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以及不遵守有关规定、不配合或拒不执行应急管控措施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6.4  征用补偿

    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在应急处置期间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评估并给予合理补偿。

    6.5  恢复重建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事发地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负责。根据事件风险评估结果、防控措施、受灾情况、重建能力,制定当地复工复产和恢复重建计划,科学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7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1.1  市政府应加强对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建立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保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有序、依法规范。

    7.1.2  将事件应急工作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尤其要强化卫生健康系统的卫生应急管理与处置力量配备。

    7.2  技术保障

    7.2.1  信息系统

    各部门应发挥技术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5G等新技术融入事件应急处置,在事件监测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预测、病原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员追踪排查、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完善大数据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7.2.2  专业机构

    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事件监测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预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强化急救、传染病救治、化学中毒救治、核辐射救治、创(烧)伤救治、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完善在线监测和数字化监管手段,提升应急监督执法能力。

    医疗机构建设应满足平战结合、应急响应扩容要求,具备快速腾空、平战转换能力和应急物资储备功能。应建立应急后备医疗机构,建立分层次动员机制;对方舱医院、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等作出周密安排。

    7.2.3  卫生应急队伍

    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卫生应急队伍。市卫生健康局应结合工作实际,组建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创(烧)伤救治、化学中毒救治、核辐射救治、心理危机干预等种类的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做好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重特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后备处置队伍建设,组织志愿者队伍、民间救援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常态化培训演练,提升卫生应急处置扩容能力。建立集成化、梯队化队伍管理模式,加强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的工作联动,通过实战和培训演练不断优化应急管理和协调联动机制。

    7.2.4  培训和演练

    市政府、相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培训演练的内容和对象应立足于实践,对标预案和情景构建,除了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后备处置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救援组织、公众参与外,应加大对政府领导、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指挥协调能力。按预案内容及流程开展培训演练,及时对培训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通过实战和培训演练完善预案体系。

    7.2.5  科研和国际交流

    市政府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技术的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事件应急相关的科研攻关,做好技术储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装备,提高事件应对能力与水平。

    7.3  经费和物资保障

    7.3.1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规定落实事件应急准备、处置和常态化建设经费,财政部门安排事件应急预算并及时拨付资金,督促相关部门做好经费的绩效评价工作。

    7.3.2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智能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指挥调度、日常储备、应急生产、物流配送等机制,提高战时紧急扩容和自主保障能力。

    7.3.3  建立应急生产供应渠道,推进紧缺医用应急物资的技术评审和生产审批。

    7.4  通信和交通保障

    7.4.1  通信管理部门要组织协调各通信运营企业为事件应急监测、报告、预警、调查、处置等提供技术服务和通信保障。

    7.4.2  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调度、放行应急救援人员、物资和车辆,必要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对来自疫区人员、物资和车辆进行交通管制和检疫。

    7.5  法律保障

    7.5.1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损失和影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7.5.2  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局等根据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制订并不断完善应对事件的法规、规章和制度,做好相关法律解释工作。

    7.5.3  加强事件应急相关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提高全民公共卫生法律意识,教育公众自觉配合事件防控处置工作。

    7.6  督导考核

    加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指导,确保应急处置措施落到实处;建立督导、考核和问责机制,把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政府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与健康有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提供预防保健与必要的医疗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公众健康的目的,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人或者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无法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职业中毒:指由于职业危害原因造成众多人员中毒或死亡的事件。

    新发传染病: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指埃博拉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已消灭传染病: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指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突破常规的部门间信息共享、调度指挥和工作协调等工作机制。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  预案的制定

    8.2.1  本预案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8.2.2  市级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本预案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预案,报市卫生健康局备案。

    8.2.3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规定,参照本预案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当地应急预案,报市卫生健康局备案。

    8.3  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8.4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

    2.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职责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4.应急组织框架图

    附件1

    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组成与职责

    一、办公室

    成员单位有市委办、市府办、市卫健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政研室、市大数据发展中心等。主要职责为负责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理市领导小组的公文收文、分发、拟办、核稿、运转、印制和归档等工作,负责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的会务组织;强化综合协调、工作统筹;分析研判事件形势,研究提出防控措施,超前准备工作预案;督促、指导、评估各地、各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收集、整理、上报防控工作信息,编写防控工作动态;做好与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台州市其他县(市、区)的联络沟通;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宣传舆情组

    成员单位有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媒体报道工作;统筹做好防控工作信息发布;及时收集、整理舆情监测信息,积极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澄清、管控各类谣言;指导相关部门宣传防控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排摸管控组

    成员单位有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发展中心、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等。主要职责为负责对重要场所和重点人员开展地毯式排查,分类采取管控措施;发挥部门技术优势,联合开展疫情研判、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追溯、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应急处置工作;严格做好市际边界交通管控;协调各地对市内流动人员进行管控,确保不遗漏、不重复;依法打击各种破坏防控工作和社会稳定行为;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医疗救治组

    成员单位有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有关部门。主要职责为督促落实诊疗原则;负责研究制定医疗救治的标准、规范、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工作,为医疗救治所需诊断试剂、药品等提供保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全市专家资源共享;根据防控工作需要,选派专家赴重点地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医疗物资保障组

    成员单位有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办)、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外事办、市侨联、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市工商联、台运集团、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等。主要职责为负责统筹调配防控物资供应保障,研究并综合协调防控保障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掌握疫情防控物资供需情况,协调应急物资计划、生产、储备和调配;负责疫情防控所需的项目立项、预算安排和经费保障;协助做好涉及疫情防控的紧缺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工作;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生活物资保障组

    成员单位有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办)、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市供电公司、人民银行临海市支行、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台州银保监分局临海监管组等。主要职责为负责统筹防控应急生活物资保障工作;全面掌握防控生活物资供需情况,及时了解防控应急生活物资需求动态和生产、流通、库存及资源保障情况,协调防控应急生活物资供需、生产、储备等方面事宜,做好生活物资调拨调配;协调安排应急生活物资紧急进口事宜;统筹做好生活物资防控资金保障;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各项生活物资保障措施;协助做好涉及疫情防控的紧缺人员和生活物资的运输工作;监测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动态及供给保障工作,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稳定物价和查处违规经营;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综合组

    成员单位有市委办、市府办、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信访局、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局等。主要职责为负责事件防控重大风险的报送、研判和处置;对全市面上防控重大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组织对全市防控工作重大部署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负责起草审核报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的重要文稿;承担市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在事件应对过程中,根据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增加相应工作专班,具体另行规定。

    附件2

    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职责

    组  长:分管副市长

    副组长:市府办分管副主任、市卫健局局长

    成  员:市委办、市府办、市纪委市监委、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办、市委网信办)、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办)、市人力社保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港航口岸和渔业局、市供销社、市外事办、市大数据发展中心、武警台州支队执勤二大队、市侨联、市红十字会、市工商联、市通信发展办、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临海分局、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市气象局、市供电公司、人民银行临海市支行、台州银保监分局临海监管组、临海监狱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根据应对工作的需要,可增加有关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其他市级单位和相关企业负责人。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1.市委办:负责市委应急处置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的督促检查、市委应急处置相关文书处置、领导批示的传达和催办落实、市委应急处置会议会务和相关领导重要活动的组织安排。

    2.市府办:负责市政府应急处置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的督促检查、市政府应急处置相关文书处置、领导批示的传达和催办落实、市政府应急处置会议会务和相关领导重要活动的组织安排。

    3.市纪委市监委:负责组织开展事件处置重要决策、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监督检查;接受应急处置相关监督举报并组织核查;根据应急处置需要,组织开展专题巡察。

    4.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办、市委网信办):负责普及科普、防护知识及危机心理干预,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报道及对外新闻发布;跟踪境内外舆情,及时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管控失实舆论,引导媒体严谨、适时、适度报道,客观反映事件处置情况;统筹协调组织互联网宣传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疫情防控中的感人事迹,传播正能量。

    5.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负责指导全市民族宗教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和防控工作,做好对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报送工作信息,及时发现、应对和处置涉民族宗教舆情。

    6.市发改局:牵头协调市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保障;负责保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障煤电油气等能源可靠供应,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按照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要求,统筹推进全市各类企业复工复产;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立项审批,应急处置需要的能源运行调节、煤电油气热供应保障和监督管理。

    7.市经信局:承担市级医药储备管理工作;协同市级医药流通储备承储单位以及市级医药生产能力储备承储单位,做好相关储备品种的生产和供应保障工作。

    8.市教育局:负责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校园重大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疫情监测和医学观察等工作,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9.市科技局:负责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和产品科研攻关,统一协调科研攻关中的科技问题。

    10.市公安局:协助开展人员管控,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强制隔离治疗、医学观察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人员卫生检疫工作;协助开展物品卫生检疫;组织实施交通管制;依法打击涉疫违法犯罪;负责看守所等特殊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负责对口岸限定区域实施管理;对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及携带物品、载运货物实施边防检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入境人员信息,研判输入风险。

    11.市民政局:指导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殡葬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婚姻登记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测、督导;指导做好城乡社区困难老人的生活照护;接收社会捐赠,负责接收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临商、热心人士等捐赠;配合相关部门,号召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12.市司法局:按照普法责任制原则,指导相关部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支持与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13.市财政局(市国资办):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财政保障政策,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及时按规定安排落实财政资金;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疫情防控人员待遇保障政策,按规定安排落实财政资金;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医疗费用保障政策,按规定安排落实财政资金;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重点人群检测、隔离等相关费用保障政策,按规定安排落实财政资金;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供应保障政策,按规定安排落实财政资金;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复工复产相关保障政策,按规定安排落实财政资金,实施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政策举措。负责指导和协调国有企业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14.市人力社保局:研究制定企业减负措施,降低用人成本,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做好岗位对接匹配,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用工;及时做好失业登记,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稳定建档立卡人员在我市就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参与事件处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人才选拔、岗位晋升、年度考核、及时奖励等方面的相关倾斜政策及国家、省和市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保障工作;支持公共卫生机构引进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15.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事件处置相关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做好海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撑工作;提供应急处置需要的相关测绘与地理信息。配合开展疫情溯源,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管控非法交易、运输陆生野生动物行为;负责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基础调查和管控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现场等防控工作。

    16.市建设局:负责指导督促落实城市供水设施、房建和市政工程建设工地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指导、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按时保质完成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

    17.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应急处置的交通管理与检疫工作;协助市卫生健康局对乘车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将发现的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移交指定的医疗机构处理,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公路交通管理工作;与有关部门一起对查获的可能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物品进行处置。

    18.市水利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相关水源工程建设,指导统管单位加强农村供水净化消毒等制水安全工作;联合市卫生健康局指导和监督城乡区域集中供水、农村供水等卫生安全管理。

    19.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抓好“菜篮子”“米袋子”生产保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配合市卫生健康局做好疫情溯源监测工作,及时向市卫生健康局通报重大动物传染病疫情;在涉畜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组织快速隔离、病样采集,组织专家分析和提出有关动物运输、交易范围和趋势等预警信息,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基础调查和管控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现场等防控工作;对饲养和繁育与疫情有关动物的场所进行管理,疫情期间禁止有关动物的扩散和转运贩卖;协助有关部门完成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0.市商务局:组织做好参加外经贸展会、对外投资合作等活动人员的宣传、预警、管控等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活动期间跨地区传播扩散;做好应急生活物资保障,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恢复。监测市内粮食批发市场和重点粮食企业粮食、食用油购销存和价格情况;指导市场多元主体从市外组织粮源,协调粮食加工企业开展应急加工;指导各地做好粮食应急保供工作,实施粮食、食用油、猪肉等储备应急投放;负责对粮食储备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粮食储备统计工作;指导各地做好救灾物资保障工作;协调利用全市救灾物资保障仓储资源;根据市应急局下达的动用指令,按程序负责组织救灾物资应急保障工作。

    21.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部署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措施,根据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要求,发布疫情防控提示和警示;指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登记工作;协助追踪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防止疫情在文化娱乐场所、旅游团队中发生和跨区域传播。负责做好重大体育赛事、市级运动队训练动态报告,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措施。

    22.市卫生健康局:负责组织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和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根据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区等建议;及时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负责组织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负责提出应急药品、疫苗、医疗器械、防护用品品种目录和数量。

    23.市应急管理局:加强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指导,确保安全生产;调度消防综合救援队、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航空救援力量等执行卡口检查、场所消杀、物资运送等防疫任务;调拨应急帐篷、行军床、应急包等应急物资支援全省防疫工作;制定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加强监督、指导、服务;根据疫情防控响应等级成立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视情开展应急管理系统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收集疫情防控信息,报送工作动态。

    24.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食品中毒事故的查处工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药品流通、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市场秩序维护及应急处置所需物资的质量监管工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医疗物资(含药品、医疗器械,下同)的安全和质量监督管理,组织开展质量检验,查处事件中涉及的假劣产品、非法或不合格药品和医疗器械案件;负责加强药品和防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平战结合的应急检验检测体系;配合市经信局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医疗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配合市商务局开展到岸进口(捐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医疗物资的应急甄别工作。

    25.市医保局: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所需药品、医用耗材的采购工作,加强价格和供应监测;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根据国家、省和市要求临时调整医保支付政策;启动医疗救助应急机制,及时做好贫困人员医疗救助工作;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便捷医保经办服务。

    26.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指导、监督和协调应急处置相关的行政执法。

    27.市港航口岸和渔业局:加强海上渔船境外输入性疫情防控,守住海上大门。

    28.市供销社:负责指导和协调社员企业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组织本系统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日用品、农产品供应。

    29.市外事办:协助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涉外事务;指导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国际组织考察及媒体采访、配合争取国际援助等方面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在临外籍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协助组织开展援外及其他涉外事务。

    30.市大数据发展中心:依托省市两级公共数据平台,协同业务牵头部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密智控提供数据支撑;保障“浙政钉”安全运维,协同业务牵头部门建立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的工作联络机制;协助依法及时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协同业务牵头部门做好相关网上公共服务;提供政务云资源,保障政务外网网络通畅,做好应急视联网会议网络保障。

    31.武警台州支队执勤二大队:负责组织指挥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32.市侨联:广泛动员海外侨胞、归侨侨眷、涉侨社团等开展捐款捐物,重点加强紧缺应急医疗物资捐赠或提供相关采购渠道信息;协助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期间归侨侨眷和来临侨胞的信息收集、共享和联络等工作,对遇到困难的侨眷侨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利用各类涉侨工作渠道,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健康教育等。

    33.市红十字会:负责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组织志愿者、救援队、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情况,向国内外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完善捐赠流程,做好捐赠款物使用管理及信息公开;根据需要,向国内外提供急需的救援、救护和人道救助。

    34.市工商联:根据工作需要,配合管控在临商会聚集性活动;指导民营企业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引导广大临商和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各种形式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35.市通信发展办:根据上级通信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负责协调相关通信运营企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做好应急指挥通信的保障工作。

    36.台州市生态环境局临海分局:组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做好对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企业的监管,保证生活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负责对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废水污染饮用水水源,并确保医疗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置。

    37.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负责对口岸范围内造成或可能造成出入境人员和口岸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理,收集、分析、通报国内外有关传染病动态信息。

    38.市气象局:负责提供应急处置相关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协助发布应急处置相关控制措施信息。

    39.市供电公司:负责落实应急处置相关的电力供应保障、电力设施维修保障,优化调度,满足重要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用电需要。

    40.人民银行临海市支行:负责应急处置相关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以及外汇管理等工作。

    41.台州银保监分局临海监管组:负责应急处置相关的保险经营、秩序维护、监督管理;协调出台相关保险政策。

    42.临海监狱:负责监所等特殊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43.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需要,制定完善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配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市领导小组布置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附件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

    项目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监测机构和个人

    法定传染病、事件相关信息监测

    法定传染病病例;事件相关信息

    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监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

    健康危险

    因素监测

    环境、食品、核与辐射等

    按照国家、省制定的监测方案、监测计划进行监测

    市卫生健康局认定的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

    症候群

    监测

    开展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可能引起暴发流行的疾病及其相关症候群的监测

    在指定的医院建立监测哨点,收集HIS系统门诊就诊数据,动态分析症候群变化

    市卫生健康局指定的监测哨点医疗机构

    网络实验室监测

    重大传染病病原体、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菌株耐药性、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等

    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指定的医疗机构建立实验室监测网络,开展相关内容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医疗机构、部分第三方检测机构

    举报电话

    与事件相关联的各类信息

    举报信息监测

    公众

    附件4

    应急组织框架图


    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国家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机构

    国家卫生健康委

    省政府

    国务院有关部委











    省领导小组




    省级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机构


    省卫生健康委


    省级政府有关部门





    设区市应急指挥部



    市级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机构


    市卫生健康委



    市级政府有关部门





    县(市、区)应急指挥部



    县级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机构

    县(市、区)卫生健康局



    县级政府有关部门














    领导或业务指导



    联防联控


    临海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事件分级

    2.1  一般事件

    2.2  较大事件

    2.3  重大事件

    2.4  特别重大事件

    3  应急组织体系与机制

    3.1  应急指挥机构

    3.2  日常管理机构

    3.3  专家咨询委员会

    3.4  工作机制

    4  监测、报告、评估与预警

    4.1  监测

    4.2  报告

    4.3  评估

    4.4  预警

    5  应急响应

    5.1  响应原则

    5.2  分级响应与措施

    5.3  响应调整和终止

    6  善后处理

    6.1  后期评估

    6.2  奖励抚恤

    6.3  责任追究

    6.4  征用补偿

    6.5  恢复重建

    7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2  技术保障

    7.3  经费和物资保障

    7.4  通信和交通保障

    7.5  法律保障

    7.6  督导考核

    8  附则

    8.1  预案的制定

    8.2  预案实施时间

    9  附件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指导和规范我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以下简称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事件并消除危害,最大程度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促进健康临海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浙江省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台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台州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突发急性传染病(以下统称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1.4  工作原则

    1.4.1  预防为主,立足“四早”。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全社会要切实强化公共卫生安全观念,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准备,落实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加强监测、分析、预警,对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4.2  统一领导,完善机制。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根据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事件进行分级管理,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完善部门协作和相关工作机制,做到有序分工、闭环管理,高效做好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

    1.4.3  平战结合,强化准备。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高度重视并充分做好人员、技术、经费、物资、设备等应急储备和信息化建设投入,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加强队伍建设、管理与维护,做到随时备战、随时能战。

    1.4.4  群防群控,社会参与。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提升公众自我防控意识和能力。积极整合协调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共同参与防控。

    2  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结合事件发生背景、本地防控能力、专家评估等,将事件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个等级。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局结合我市事件实际情况和应对能力,对事件的分级标准适时进行补充、调整和认定。

    2.1  一般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一般事件:

    (1)我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病例。

    (2)我市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3)我市在进口货物相关外包装或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4)流感哨点监测每周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超过基线水平2个百分点,且每周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超过基线水平10个百分点。(注:基线水平根据监测结果,由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动态调整)

    (5)境外或国内其他设区市出现新型流感病例。

    (6)我市出现可能为新病原引起的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疫情。

    (7)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短期内大量发病,尚未超过我市医疗救治和防控能力。

    (8)市政府或市卫生健康局认定的其他一般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

    2.2  较大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较大事件:

    (1)境外或国内其他设区市出现新冠肺炎持续性社区传播,或我市出现本地病例。

    (2)我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本地病例。

    (3)我市2周内发生2起以上人感染禽流感聚集性疫情。

    (4)流感哨点监测每周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超过基线水平4个百分点,且每周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超过基线水平20个百分点;。

    (5)我市出现新型流感疫情。

    (6)我市出现可能为新病原引起的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疫情,且出现多点扩散、病例死亡、社区传播、院内感染等情况之一者。

    (7)我市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输入性病例。

    (8)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短期内大量发病,可能超过我市医疗救治和防控能力。

    (9)上级人民政府或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

    2.3  重大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重大事件:

    (1)我市出现新冠肺炎局部社区传播。

    (2)我市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

    (3)我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本地聚集性疫情。

    (4)我市10个以上镇(街道)范围内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并出现2起以上人感染禽流感聚集性疫情,或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已具备人传人的能力。

    (5)流感哨点监测每周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超过基线水平8个百分点,且每周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超过基线水平40个百分点。

    (6)我市出现新型流感疫情局部社区传播,并出现5例以上死亡病例。

    (7)我市发生肺鼠疫、肺炭疽本地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

    (8)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短期内大量发病,超过我市医疗救治和防控能力。

    (9)上级人民政府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

    2.4  特别重大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特别重大事件:

    (1)我市出现新冠肺炎、新型流感疫情广泛社区传播。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波及我市2个以上镇(街道),呈扩散趋势。

    (3)我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持续社区传播。

    (4)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出现社区传播,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持续出现。

    (5)我市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6)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短期内大量发病,完全超过我市医疗救治和防控能力。

    (7)上级人民政府或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

    3  应急组织体系与机制

    3.1  应急指挥机构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将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纳入本级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管理框架,开展防控工作。建立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在启动事件应急响应时,依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部门和单位应急指挥组织,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好本部门及管辖范围内的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1.1  市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针对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事件,组织相关部门实施专班工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相关职责参照《临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针对一般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相关职责见附件1)

    3.1.2  市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力量对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事件进行应急处置,迅速果断作出决策部署;

    (2)向台州市政府和台州市卫生健康委报告事件应急处置情况,接受台州市政府及其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和台州市卫生健康委指导,与台州市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联系和沟通,通报相关信息;

    (3)指导和要求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等应急准备,并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承担事件应急准备与处置的其他相关工作。

    3.1.3  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急指挥部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成立由政府(管委会)领导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部署和指挥协调,与上级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工作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3.2  日常管理机构

    3.2.1  工作机构

    市卫生健康局作为市政府事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常设机构,开展卫生应急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3.2.2  工作职责

    承担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牵头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日常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各级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组织起草事件应急处置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应急处置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培训演练;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政策宣传。

    3.3  专家咨询委员会

    市卫生健康局负责组建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

    (1)对日常应急准备提出意见建议,参与制定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2)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3)提出应急响应启动、调整、终止的意见建议,参与事后评估。

    (4)对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

    (5)承担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市卫生健康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3.4  工作机制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确保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全面做好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响应、物资调度、部门联动等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3.4.1  应急指挥机制。立足常态,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构建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实现事件的统一指挥、高效协调。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高级别专家组,发挥技术优势在应急处置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3.4.2  联防联控机制。在落实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属地责任基础上,建立各部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各自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建立部门高效协同、上下有序联动、区域紧密协作、信息互通共享的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应急合作,形成区域联动格局;统筹多方力量健全城乡社区网格防控,健全基层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

    3.4.3  监测预警机制。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目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监测预警网络。

    3.4.4  精密智控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强化卫生健康、公安、大数据管理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全面提升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化“大数据+网格化”管控机制,加强数字流行病学和智能化疫情防控工程研究,深化“一图一码一库一指数”经验成果,提升管控水平。

    3.4.5  平战结合机制。以防范化解重大疫情风险隐患为指引,建立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等机制,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确保平时服务、战时能战。打造重大公共卫生平台,提升卫生应急保障、处置和恢复能力。

    3.4.6  “三情”联判机制。推进疫情、舆情、社情(以下简称“三情”)联判联动、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完善重大事件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权威信息发布和正面舆论引导,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研判手段,加强“三情”监测,捕捉疫情线索,有效管控负面信息,及时核实辟谣。

    3.4.7  医防融合机制。坚持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贯通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全流程。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和“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医防融合机制,提升一线医务人员基础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传染病的前端发现、早期预警能力。

    4  监测、报告、评估与预警

    4.1  监测

    按照国家、省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我市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实验室检测、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报告、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以及公众举报等多渠道监测网络,实现信息源头收集、实时抓取和在线监测。各级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等负责开展事件的日常监测。

    事件发生后,可根据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等,适时启动应急监测,增加或调整监测方式、范围、内容、频次等。

    4.2  报告

    市卫生健康局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镇(街道)和海关、农业农村、林业、市场监管、教育等有关主管部门和机构为事件的报告责任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等为报告责任人。

    报告责任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报告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及其处置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4.3  评估

    根据多渠道监测网络数据、国内外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发展情况、舆情监测数据等信息,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开展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及时排查发现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发生发展的风险隐患。

    针对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发出的预警提示,市卫生健康局及时进行核实,必要时组织专家开展专题风险评估;根据核实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需要启动应急响应的,应按规范程序启动。

    一旦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综合人员活动、行为习惯、物流、气候等更大范围的社会化层面数据,结合事件的处置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动态的专题评估并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

    4.4  预警

    在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市卫生健康局应科学设定预警指标体系以及风险预警阈值,建立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在事件处于未然状态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按照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性质、发生形式、波及范围、发展趋势、严重程度、病原特征等因素,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级别预警,依次用Ⅳ(蓝色)、Ⅲ(黄色)、Ⅱ(橙色)和Ⅰ(红色)表示。我市范围内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达到四个级别预警阈值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核实评估后向市卫生健康局提出预警建议。市卫生健康局根据建议,作出预警决定,根据防控需要,向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等全部或部分对象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并向市政府报告。市卫生健康局参照台州市级预警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进行预警。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市卫生监督所以及台州海关驻临海办事处等应根据监测、预警结果,及时向公众发布健康提示。

    预警发布后,市卫生健康局应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和变化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对原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已经消除,市卫生健康局应经组织评估后及时解除预警。

    5  应急响应

    5.1  响应原则

    5.1.1  市级响应原则

    符合Ⅰ级应急响应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向市政府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市政府决定是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如启动应向台州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报告备案后发布实施。浙江省政府、台州市政府启动事件Ⅰ级应急响应或者浙江省政府、台州市政府要求我市启动市级Ⅰ级应急响应的,则直接启动。

    符合Ⅱ级、Ⅲ级应急响应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向市政府提出是否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建议,如启动应向台州市政府报告备案后,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并向社会发布实施。

    符合Ⅳ级应急响应的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决定是否启动,如启动报市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5.1.2  各级响应原则

    上级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后,如无特别要求的,下级政府应随之启动相应级别响应。如需启动更高级别应急响应,具体程序和原则参照市级响应原则。各有关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和指挥机构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上级政府取消应急响应后,其所属有关部门、下级政府须根据本部门和辖区内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作出是否继续本级本部门响应的决定。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启动区域内应急响应,参照市级响应原则,按规范程序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上级政府根据疫情形势、评估结果和防控工作需要,可要求下级政府启动应急响应。

    5.2  分级响应与措施

    5.2.1  Ⅳ级应急响应

    (1)组织领导: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并指导事发地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2)信息报告研判: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信息报告,针对事件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和形势研判。

    (3)重点人群管理:对病人、疑似病人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原则,采取就近隔离、就近观察、就近治疗措施。对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规范开设发热呼吸道门诊,其他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市卫生健康局会同公安、大数据、交通运输、通信管理等主管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联合开展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追溯、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调查处置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加强疫情相关监测工作。

    (4)事件控制:精准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化单元,对疫点、疫区进行应急处置和终末消毒,加强日常预防性消毒。加强学校、水产农贸批发市场、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所等重点和特殊场所的防控。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可对涉及疫情的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学校等采取停工停业停学措施;可对发生疫情的社区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闭式管理等措施;可对禽类、野生动物、冷冻水产品等交易进行必要的限制,在疫情涉及的市场等场所禁止交易。

    (5)信息发布:由市卫生健康局按照常规每月发布疫情,必要时及时发布。

    (6)健康教育:开展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保障措施: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做好对事发地疫情防控的支援准备,抽调医疗卫生资源加强事发地防控力量,或组织协调行政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协助收治病人。

    (8)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依法处理不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的行为。

    5.2.2  Ⅲ级应急响应

    在Ⅳ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强化和增加以下响应措施:

    (1)组织领导:由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长任市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局,特殊情况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根据需要设置相关工作组,分工负责,实行专班运作,统筹组织协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信息报告研判:实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周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和以市域为单位编制疫情风险地图,并向社会发布。

    (3)重点人群管理:根据国内外、省内外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疫情重点地区(国家)名单,建立与区域疫情风险级别相对应的人员安全流动管理机制。可对来自疫点、疫区或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国家)的人员实施严格排查管控措施和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健康监测、医学检测等必要措施。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服务能力,满足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需求。

    (4)事件控制: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主体,涉及疫情防控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市领导小组报告。重点落实好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对公共场所实施必要的限流限客措施。避免非必需的人群聚集活动,尽可能减少参加活动的人数,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实施“大数据+网格化”管理,落实社区防控责任,对进出人员、车辆采取“健康码+体温测量”等查验措施。引导公众加强自我防护,分具体场合科学合理使用口罩等防护用品。必要时,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划定并宣布疫区范围,实施封锁措施。根据防控需要,可对禽类、野生动物、冷冻水产品等交易进行必要的限制,在疫区范围内可禁止交易。

    (5)信息发布:由市委宣传部每周发布事件进展信息、防控相关政策和措施。

    (6)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广覆盖,重点普及针对性疾病防治核心知识。

    (7)保障措施: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实施统一的物资调配保障机制,统筹调集使用行政区域内的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等各类疫情防控资源,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和调度防控物资,满足防控工作需要。

    (8)其他措施:组织协调多部门利用新技术和新资源支持应急响应工作;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事件应急处置支持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报告、统计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疫情追踪等的时效性和智能化水平,确保应急处置信息准确、共享,促进防控措施有序落实;建立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之间的事件应急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5.2.3  Ⅱ级应急响应

    在Ⅲ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强化和增加以下响应措施:

    (1)组织领导:由市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市长任市领导小组组长,启动“1+6”专班运行机制,分别为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舆情组、管控组、医疗组、医疗物资保障组、生活物资保障组和综合组,实行专班运作、分工负责,开展事件的应急处置、医疗救治、技术支撑保障、交通保障、物资设备供应保障、通信保障、信息发布、宣传教育、科研攻关、国内外交流合作、后勤保障、督导检查等各项应急工作。

    (2)信息报告研判:建立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以及各部门24小时畅通的每日调度和会商机制;每日开展疫情风险评估,每3日编制以镇(街道)为单位的疫情风险地图,并向社会发布。有关频次可根据防控需要调整。

    (3)重点人群管理:对病人、疑似病人,实施“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不能开设发热呼吸道门诊的医疗机构开设发热诊室、设立临时隔离病室,开展发热病人筛查,及时转诊并做好登记和报告。

    (4)事件控制:市领导小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分区分级采取限制措施。高风险地区可采取除保障疫情防控、群众生活必需物资生产供应外的全面停工停业停学措施,关闭公共场所,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严格限制人流、物流、商流,实施严格交通运输管制,可采取除保障疫情防控、群众生活必需物资和人员运输外(开通绿色通道),全面或局部区域内停止客运、市区交通和物流运输,实施市际交界交通卡点和口岸联动管控等措施。中风险地区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工和公共场所开放开业负面清单并及时调整,对列入负面清单的单位和场所采取停工停业措施,未列入负面清单的单位和场所在落实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继续生产经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可采取学校停学措施;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对人流、物流、商流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实施市际交界交通卡点和口岸联动管控等措施。低风险地区在落实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可开工开业开学;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划定控制区域,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市领导小组可决定是否实行村(社区)、镇(街道)或市域封锁。强化社区管控措施,高风险地区禁止非居住人员进入、限制居住人员进出,中风险地区禁止非居住人员进入,低风险地区人员进入须测温亮码。公众外出必须全程佩戴口罩,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实行测温亮码。根据防控需要,可对禽类、野生动物等交易进行必要的限制,并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禁止交易措施。

    (5)社会动员:在中高风险地区,积极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镇(街道)以及村(居)委会、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等协助做好事件相关信息收集报告、重点人群查验、人员隔离、健康随访及其他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整治。

    (6)交通检疫:实施中高风险地区交通检疫,铁路、交通运输等部门可在交通站点、干线公路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或利用现有的卫生检疫场所,对进出疫区和其他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运送物资进行检疫查验;低风险地区可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交通工具、乘坐人员、运送物资进行检疫查验。做好出租车、网约车、公共汽车、客运大巴、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工作。

    (7)信息发布:市委宣传部每日发布事件进展信息、防控相关政策和措施;及时发布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及时披露信息、澄清谣言、回应关切,正确引导舆论。

    (8)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社会公众心理援助。

    (9)保障措施:建立全市物资统一调配保障机制,根据需要可调集相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等疫情防控资源支援中高风险地区防控工作,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和调度防控物资,满足防控需要。中高风险地区政府可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和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国家、省、台州市要求,可临时调整医保政策,启动医疗救助应急机制。

    5.2.4  Ⅰ级应急响应

    上级政府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的,在上级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上级未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但市政府启动我市Ⅰ级应急响应的,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应急响应,必要时请求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支持。在Ⅱ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强化和增加以下响应措施:

    (1)组织领导: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市领导小组组长,启动“1+6+N”专班运行机制,即在“一办六组”基础上,根据需要增加相应工作专班。

    (2)信息报告研判:每日开展疫情风险评估,编制以镇(街道)为单位的疫情风险地图并向社会发布。有关频次可根据防控需要调整。

    (3)重点人群管理:视情启用方舱医院开展大批量病例、疑似病例的集中收治,向上级政府报告请求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支援。

    (4)事件控制:市领导小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全面停工停业停学、关闭公共场所、停止人群聚集活动等措施;在全市或局部区域内采取严格交通运输管制措施。划定控制区域,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市领导小组可决定是否实行镇(街道)或市域封锁。所有社区禁止非居住人员进入,限制居住人员进出,落实“健康码+体温测量”管理措施。根据防控需要,可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禽类、野生动物交易等必要的限制措施。

    (5)社会动员:全市范围内进行社会动员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6)交通检疫:实施全市范围的交通检疫。

    (7)信息发布:增加每日新闻发布频次,及时发布事件进展信息、防控相关政策和措施。

    (8)健康教育:设立24小时心理健康咨询热线,随时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9)保障措施:实施全市物资统一调配保障机制,统筹调集使用全市范围内的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等疫情防控资源,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和调度防控物资,满足防控需要,必要时可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等。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可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和调用储备物资用于疫情防控。

    各镇(街道)、 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启动区域内应急响应措施,参照以上内容执行。启动市级应急响应后,事件发生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可酌情提高本地应急响应级别,强化工作措施,严防事件传播扩散,控制事件影响。

    5.2.5  非事件发生地区

    未发生事件的地区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区域、发展趋势和应急响应范围,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多渠道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组织专家开展事件影响的评估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经费、物资、技术等资源储备和风险沟通等准备。

    (3)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项报告制度。

    (4)实施上级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部署的应急响应措施。

    (5)认真准备,随时等待上级指令,支援事件发生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3  响应调整和终止

    5.3.1  响应调整依据

    在应急响应期间,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和控制效果,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评估后向市政府提出调整应急响应的建议;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提高响应级别;对范围有限、不会进一步扩散或经处置后有效控制的事件,应降低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

    5.3.2  响应调整原则

    响应级别调整和响应终止程序同启动程序。在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发生变化后,则应在专家评估基础上,由权限组织(部门)按照“谁启动、谁调整”的原则,由相应组织(部门)宣布调整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5.3.3  响应调整程序

    Ⅳ级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应终止应急响应结论后,报市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如应提高响应级别,则参照“5.1响应原则”的程序实施。

    Ⅲ级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分析后,向市政府提出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的建议,由市政府决定发布实施。

    Ⅱ级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分析论证后,提出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的建议。提高响应至Ⅰ级等同于启动Ⅰ级响应程序,则参照“5.1响应原则”实施;降低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则由市政府决定发布实施。

    Ⅰ级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分析论证后,提出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的建议,由市政府向上级政府报告后发布实施。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程序,参照以上程序及“5.1响应原则”实施。

    6  善后处理

    6.1  后期评估

    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及时组织开展事件处置情况评估,并向上级政府报告。

    6.2  奖励抚恤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对参与事件应急处置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国家、省和台州市有关规定及时进行褒扬奖励;对参加应急处置一线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补助。对在应急处置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规定追认为烈士;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6.3  责任追究

    对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以及不遵守相关规定、不配合或拒不执行应急管控措施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6.4  征用补偿

    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在应急处置期间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评估并给予合理补偿。

    6.5  恢复重建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政府(办事处)负责。根据事件风险评估结果、防控措施、受疫情影响程度、重建能力,制定当地复工复产和恢复重建计划,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7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加强对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建立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责任制,保证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应将事件应急工作纳入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尤其要强化卫生健康系统的卫生应急管理与处置力量配备。

    7.2  技术保障

    7.2.1  信息系统

    各部门应发挥技术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融入事件应急处置,在事件监测、预测预警、病原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员追踪排查、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完善大数据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7.2.2  专业机构

    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实验室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强化急救、传染病救治、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推进在线监测和数字化监管手段,提升应急监督执法能力。

    医疗机构的建设应考虑增加应急扩容设计,具备应急物资储备功能和快速腾空、平战转换能力;建立后备医疗机构,建立分层次动员机制;对后备方舱医院、紧急隔离点等作出计划安排。

    7.2.3  卫生应急队伍

    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市卫生健康局应结合工作实际,强化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与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做好预备役和后备处置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志愿者队伍、民间救援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和常态化训练,提升卫生应急处置扩容能力。建立集成化、梯队化队伍管理模式,完善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的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实战和演练不断优化协调联动。

    7.2.4  培训和演练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部门、专业机构应定期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培训演练的内容和对象范围应立足于实践,在内容方面考虑对标预案和情景构建,在范围方面除了预备役、后备处置队伍和社会公众参与外,还应考虑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其统筹协调能力。按预案内容及流程开展培训和演练,及时对培训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估,完善预案体系。

    7.2.5  科研和国际交流

    开展事件应急相关的科研攻关,做好技术储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应对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能力与水平。

    7.3  经费和物资保障

    市政府按照我市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有关规定,落实事件应急准备、处置和常态化建设经费,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经费的绩效管理工作;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智能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指挥调度、日常储备、应急生产、物流配送等机制,提高战时紧急扩容和自主保障能力;建立应急渠道,推进紧缺医用应急物资的技术评审和生产审批。

    7.4  通信和交通保障

    有关部门要组织协调各通信运营企业为事件应急监测、报告、调查、处置等提供技术服务和通信保障。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调度、放行应急救援人员、物资和车辆,必要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

    7.5  法律保障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局等部门应根据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制订并不断完善应对事件的法规、规章、制度,做好相关法律解释工作。

    加强事件应急相关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教育公众自觉配合事件防控处置工作。

    7.6  督导考核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指导,确保应急处置措施落到实处;建立督导、考核和问责机制,把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

    8  附则

    8.1  预案的制定

    本预案由市卫生健康局牵头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市级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本预案的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预案,报市卫生健康局备案。

    各镇(街道)、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规定,参照本预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事件应急预案,报市卫生健康局备案。

    8.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临海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预警方案

    附件

    临海市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预警方案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控制难等特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社会影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及早发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重大疫情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根据疾病特点、监测信息、发生发展规律,在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处于未然状态时,及时对其进行预警。

    一、预警分级

    按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性质、发生形式、波及范围、发展趋势、严重程度、病原特征等因素,从低到高将预警分为四个级别,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并按照疫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二、预警的分级标准

    按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不同,将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主要分为新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人感染禽流感、季节性流感、新型流感、不明原因肺炎和肺鼠疫、肺炭疽等8类进行预警。具体预警分级标准如下:

    (一)蓝色预警。

    1.外地报告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货物流入我市。

    2.国内或浙江省其他设区市出现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或出现非典型肺炎输入性病例。

    3.国内或浙江省其他设区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聚集性疫情,或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病例。

    4.流感哨点监测每周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超过基线水平1.5个百分点,且每周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超过基线水平5个百分点(注:基线水平根据监测结果,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动态调整)。

    5.境外出现新型流感病例。

    6.我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疫情。

    (二)黄色预警。

    1.境外或国内其他设区市出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或我市出现新冠肺炎输入性病例。

    2.我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输入性病例,波及2个以上的镇(街道)。

    3.我市出现人感染禽流感聚集性疫情。

    4.流感哨点监测每周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超过基线水平3个百分点,且每周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超过基线水平15个百分点。

    5.我市出现新型流感本地病例。

    6.我市出现可能为新病原引起的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事件,并出现重症病例。

    7.国内其他设区市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疫情,并已对外输出病例。

    (三)橙色预警。

    1.我市局部地区出现2例以上新冠肺炎本地病例。

    2.境外或国内其他设区市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确诊病例。

    3.我市出现2例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本地病例。

    4.我市3个以上镇(街道)范围内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并出现聚集性疫情。

    5.流感哨点监测每周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超过基线水平6个百分点,且每周流感样病例标本阳性检出率超过基线水平30个百分点。

    6.我市出现新型流感聚集性疫情,并出现重症病例。

    7.我市发生肺鼠疫、肺炭疽本地疑似病例。

    (四)红色预警。

    1.我市出现新冠肺炎局部社区传播,波及 2 个以上镇(街道)。

    2.我市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本地病例。

    3.我市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聚集性疫情,并出现本地续发病例。

    4.我市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社区疫情。

    5.我市出现新型流感社区传播,并呈扩散趋势。

    6.市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2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三、预警原则

    我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形势经研判符合上述四个级别预警阈值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评估后向市卫生健康局提出预警建议。市卫生健康局根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预警建议,作出预警决定,发布相应级别(颜色)的全市预警,并可同时对预警触发地发布预警,预警触发地的预警级别须不低于全市预警级别。当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预警情形的,应合并发布预警,并以分级标准最高的情形作为最终预警的级别。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市卫生监督所等应根据监测、预警结果,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健康提示。

    四、预警的发布、调整和解除

    市卫生健康局在接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预警建议后,应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预警,内容包括预警的情形、预警级别、预警范围、预警措施等,可以文字、预警地图等形式展示。同时,向市政府报告。

    预警发布后,市卫生健康局应根据疫情发展趋势、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性以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对原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及时解除预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