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就业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2-11-08  14: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人大  字号:[ ]

临海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社会建设工委在李红燕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就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五月份开始调研组以大学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先后赴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残联走访调研,召开就业工作意见征求座谈会听取上述单位以及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的工作汇报及有关建议,并于8月上旬将就业相关内容下沉基层单元,8月中旬组织调研组和相关部门赴鄞州、海宁、嘉善等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紧扣打造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率先建立青年就业帮扶全流程服务链条的来浙实践、引领农村富裕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共富工坊、为残疾人搭建的临掌柜,获得各级领导的批示和推广,就业工作连续多年位列台州市前列。

(一)政策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我市共有常住人口111.7万,目前劳动力年龄范围内人口数为69.44万人,就业人口63.21万人,就业率91.02%2018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一方面大力开展减、补、转行动,为当前企业稳定就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小微企业的培育力度,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疫情期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用工保障力度的意见》等文件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基本稳定。全市共有退役军人3.4万余人,处于就业年龄段(60岁以下)20760人,占总数61%。其中,已就业18488人,占比89%;创业615人,占比2.9%。现有持证残疾人27637人,处于就业年龄段13813人,占总数49.9%,有劳动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8788人,占总数63.6%,目前已就业8409人,就业率95.68%本市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每年约6000人,回临就业约2000人,回临率约33.33%

近三年就业新增情况平稳有序。2019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75万人,其中: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3.68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4200余人,占残疾人就业总数50%以上;新增退役军人就业率70%,其余均返校完成学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500余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9万人,占失业数95%。近三年共兑现就业补助资金1.01亿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发放2526.82万元,岗位补贴发放5505.7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二)多措并举,保障措施持续发力

一是企业稳岗补贴稳定提高对困难企业予以社保费返还以减轻经营压力,确保持续提供就业岗位,2019年度按照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的社保费的25%返还,2020年度增至50%2015年起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2021年度大型企业按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60%返还,引导企业把稳定就业作为经营的导向。三年来共发放稳岗返还补贴3.95亿元,惠及企业13032家。

二是就业补助资金增幅明显2022年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9235万元,相比2021年度的6871万元提高34%,其中:就业专项资金1757万元、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经费7478万元。截止731日实际支出7803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人员,通过提高贷款额度,简化流程,着力解决融资难题,三年来对接全市4家合作银行,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亿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1065人,共计1669.68万元;创业培训1501人,扶持创业3528人,创业带动就业1.04万人。

三是技能培训强化有序开展安排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相关文件提取专项行动资金1.08亿元,至2022731日,实际支出8996万元,其中:以工代训补贴5010万元,创业培训补贴38万元,主管部门技能培训补贴981万元,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支出98万元,职业技能培训补贴2405万元,疫情期间企业线上培训补贴158万元,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支出11万元,技能提升补贴295万元。通过给予企业培训补贴,支持技能培训、转岗培训,从而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促进稳定就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7家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主要涉及电工、化学检验员、冲压工、茶艺师等20多个工种,三年来累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超过8.8万人,发放职业培训补贴1551万元,其中残疾人培训1752人次。

(三)拓宽渠道多方缓减就业压力

一是积极实施大学生招引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助飞行动,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三年来共筹建就业见习基地60家,先后组织大学生来临就业见习2170名;开发来浙实践数字应用,配套出台《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政策》,提供岗位对接、职业成长、政策激励、就业引才全链条服务,入选台州市首批群众牵肠挂肚项目库。

是创新助力残疾人创业就业开发掌柜残疾人电商平台,实现了助残方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共建成50临掌柜爱心便利店和120家提货点,1215人平台就业,总销售额185.3万元;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对安置残疾人的纳税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予以减免退还,并在工资补助、社保返还、岗位补贴方面予以奖励;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在担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场租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开展环保行业+残疾人助残就业行动,开发垃圾分类残疾人督导员岗位,计划推出首批城区垃圾分类残疾人督导员岗位110个,目前入职12人,实现每位残疾人家庭年总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

三是综合措施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并提供房租减免政策,目前已7家军创企业入驻;提供退役军人创业贷,快办低息;开展定向招聘,在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中设立专项岗16个、在辅警招聘中设置放宽条件岗位78个,在2021年度事业编制人员招聘中设退役军人专岗2个;开展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702人并报销培训费用289万元,将新增无人机操作、消防员、汽车驾驶等课程。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落地见效有待提高。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在市级与镇、村两级差距明显,宣传方式较为简单,部门网站上无政策整合公布专栏;政策解答深度不足,存在创业、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在相关政策上知晓不高、理解不深、应用不广的情况;部分合作银行在专项扶持性贷款中因低利率而惜贷、限贷情况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如2021年我市享受就业创业惠民政策贷款共计168人,而在20221-7月仅享受62人。

(二)结构矛盾依旧存在、择业观念出现错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旧发展动能转换,我市医药、化工产业企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较大,而目前大量求职者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存在招工难就业难结构矛盾。如我市2022稳就业 惠民生夏季公益性大型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企业52家,推出岗位267个,需求人数911个,达成意向仅131人。

在我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普通就业者、困难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择业观念存在的错位现象,如高校毕业生出现了盲目和跟风现象,知名企业和机关事业公务员等岗位受到青睐,而销售、接待、车间等一线工作不受待见。退役军人普遍存在宁端低薪公家碗、不吃高薪私营饭的想法,对各单位临时工、辅警等岗位情有独钟,对更高薪的私企司机、保安、物业等岗位较为排斥,如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春季退役军人招聘专场上,设岗1810人,仅招聘成功数十人。普通就业者也对保洁、护理、仓管、理货、入户托育等存在拉不下脸的思想,如入户托育平均薪资5000-8000,需求量大,但在培训、应聘环节少有人选择。部分困难群体存在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政府、社会和家庭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在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端人才回流较少、培训管理实效较弱。我市本地生源大学生外流现象比较严重,每年我市本地生源应届毕业生回临工作的比例不到40%,与一线大城市相比,薪资较低、就业空间小、职业类别少,导致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层次人才回流很少,高层次人才拥有量与我市的人口和产业规模不相匹配,而且人才外流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我市新业态从业人员短短几年增至12000多人,近三年平均增幅20%以上,但如外卖配送、直播带货、剧本杀等新业态在我市尚未明确主管部门,其安全监管、人员明细、数据统计、社保办理等无法及时跟进,急需明确。

目前我市培训行业管理存在不足,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

结合不够紧密。一是培训监管不强,部分企业在培训工作上存在走形式,甚至不培训的情况;二是培训实效不佳,部分培训机构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针对性不强、培训设备落后等情况,参训人员技能提升有限,上岗胜任率不高;三是资金绩效较低,部分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就业率低,如养老护理员培训8000余人,就业人数仅为550人,就业率仅为6.8%

三、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基、“六稳”之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业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报告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业环境发生新变化,给稳就业工作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新的挑战我委对下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构建就业格局合理框架,推动就业

一是强化就业认识不断完善政策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各级部门要强化就业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队伍,各乡镇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从事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要继续完善各项政策,保持连续性,全面深入落实各项稳岗促就业措施,继续把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到企业落到实处;要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加大稳岗补贴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大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促进企业发展,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重点群体要落实帮扶政策,探索政策创新,研究大学生创业低成本孵化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学历提升政策、残疾人集体工疗共富政策等。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强化部门配合。大力宣传我市稳就业政策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做好政策解读,选树一批工作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挖掘一批新职业新岗位,正确引导劳动者择业方向;做好舆情监测研判,强化重大舆情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稳定社会预期;要健全各部门日常协调机制,及时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就业工作同频共振;要建立就业监测分析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间的数据联动和协作研判,定期开展就业监测分析,为我市就业形势研判提供支撑。

(二)强化就业服务主体意识,帮扶就业

一是扫除新业态盲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对于快速增长的新业态行业,要坚持抓行业、行业抓,及时对接上级部门,尽快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全面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归口管理,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认真研究争取及时补齐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法律短板、政策短板、制度短板,以及人才短板、服务短板,进一步完善新业态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劳动用工、社会保障、职业标准等方面规定,为维护其劳动保障权益提供依据,引导新就业形态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就业,拓展新的就业创业空间。

二是全力化解劳动矛盾、提升困难群体就业。要密切关注我市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以及疫情期间出现的特殊工时安排,对劳资纠纷、裁员失业、债务矛盾等问题引发的风险要充分研判、妥善应对,及时化解因企业变动产生的劳动关系矛盾,着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对残疾人之家迭代升级,以工疗型辅助就业中心为模板,结合共同富裕理念,创建残疾人共富工坊,集看护、就业、疏导功能为一体,实现安置一人、幸福一家、和谐一方的良好社会成效。

三是加大技能培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要加强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市场,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改变单一的集中授课、填鸭式教学等模式,逐步推广企校合作、校地合作、地企合作、工学一体化、互联网+职业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配餐式”“订单式”“蹲点式培训;要突出培训机构运行规范和资金实效考核,扭转培训乱象。

)做好就业门路拓宽工程,稳定就业

一是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新增就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继续深耕互联网+农业模式,打造一批涌泉蜜橘、大石葡萄、白水洋杨梅等优质产品的网红品牌,大力推动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房车基地等产业建设,为农村人口提供稳定、持续的就业机会。

积极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引导企业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积极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村投资建厂。

三是不断提高自主创业扶持,利用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工作推动体系、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创业服务体系以及创业培训、孵化基地、创业担保贷款方面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走上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