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信息 > “十四五”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LH331082-019/2021-11925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临政办发〔2021〕102号 成文日期: 2021-12-28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室(市外办、市金融办、市大数据局)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日期:2022-01-29 10:59
  •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
  •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临海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海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场准入退出不断优化,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增强,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实现了市场监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发展,探索推广“企业开办一件事”“企业注销一窗通办”“企业注销网上公告”“无证明城市”等为民服务新模式,网办率达到90%,市场主体数量比“十二五”末增长81.14%。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优势,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入推进,价格、广告、打击侵权假冒等执法工作全面加强,在全省率先出台商业秘密保护地方标准,成功创建省、市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站点17家。在省政府质量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中国专利金奖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建设浙江省太阳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涌泉镇、杜桥镇被评为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乡镇,4家企业入围2020年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数量居台州首位。获评省食品安全市荣誉称号,开展省级抽检分离改革试点建设,进口冷链食品物防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实施“监管+服务”药品监管模式,率先在全省搭建“防疫物资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十三五”期间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场监管职责整合,初步形成“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的格局。

与此同时,我市市场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对标先进地区,营商环境仍有差距;市场秩序尚不够规范,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高质量发展与市场监管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有效形成;数字化改革水平和科技支撑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契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面落实临海市“三引齐驱、五提并进”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着力强改革、提质量、保安全、惠民生、固根基,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高质量市场监管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监管治理现代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市场营商环境得以大幅提升,质量强市体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市场治理格局更加多元,为临海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监管保障。

表1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

年预计

指标

属性

营商环境

1

在册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10

15

预期性

2

企业开办环节(个)

2

1

预期性

3

企业注销环节(个)

2

1

预期性

4

“双随机、一公开”信用应用率(%)

60

80

约束性

5

国内有效商标注册件数(万件)

2.6

4.3

预期性

6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7.45

15

预期性

7

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件)

32

65

预期性

8

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个)

0

1

预期性

质量提升

10

浙江省政府质量奖(家)

1

2

预期性

11

台州市政府质量奖(家)

8

10

预期性

12

“浙江制造”标准(项)

30

60

约束性

13

“品字标”企业(家)

20

40

约束性

14

年度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家)

12

15

预期性

15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5.9

96

预期性

16

“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证书保有量(个)

5

10

预期性

市场安全

监管

17

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

85.9

>90

预期性

18

公众药品安全满意度

87.8

>90

预期性

19

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批次/千人)

4

4.5

约束性

20

万台特种设备事故率(起/万台)

0.28

0.18

预期性

科技支撑能力

21

仪器设备原值(万元)

3128

3700

预期性

22

检测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4750

7600

预期性

23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数量(个)

52

57

预期性

24

新增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项)

14

20

预期性

展望2035年,临海市市场监管的技术实力、综合能力大幅跃升,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消费安全放心、主体充满活力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法治完善、技术领先、数智赋能、多元共治的市场治理体系基本形成;高水平建成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和知识产权强市,市场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三、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主体活力。

全面落实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要求,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依托,以“证照分离”改革为抓手,推进减环节、提效率、优服务、省时间,争创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市。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的便捷度。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推动企业开办、企业注销“一件事”迭代升级,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在所有涉企事项中的应用,扩大跨部门“证照联办”“多证合一”事项数,实现企业开办、注销“一窗申请,多项办结”。全面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拓展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压缩公告时间。完善市场主体强制退出机制,加大企业清吊、个体工商户依职权注销和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注销的工作力度。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优化市场主体准营环境。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一要推进涉企许可事项“整体瘦身”。按照国务院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调整清单,进一步加大取消审批和审批改备案力度。二要推进告知承诺事项量质并举。完成审批系统升级改造,提升告知承诺的应用率,实现告知承诺事项在数量上取得更大突破。三要加强审批与监管的无缝衔接。完成“证照分离”协同平台建设,贯通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各节点数据,形成管理闭环,规避监管缺项,切实做到“宽进严管”,避免改革后出现“自由落体”的失管现象。

加快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滚动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持续深化“个转企”工作,促进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依托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持续开展小微企业对接现代技术、金融、人才“三对接”服务活动,推动各类资源要素与小微企业有效链接。治理涉企收费,严肃查处各类加重市场主体负担的违规收费行为,推动各项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减轻企业负担。

(二)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营造公平环境。

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拓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内涵,优化联合监管机制,实现日常监管领域“双随机”和部门联合监管“双随机”常态化。推广应用省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推行“通用+专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融合模式,提升跨部门“双随机”抽查监管率、信用规则应用比例,高效完成“双随机”抽查事项覆盖和抽查任务,实现检查结果全公示。

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加强不良信息管理;深化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推动出台规范操作程序和评定标准,探索行业内信用评价应用场景;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推进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深化扩面“互联网+信用+监管”,探索建立“通用+专业”的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对不同信用类别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研究推进信用修复机制。

探索实施包容审慎“柔性”监管机制。进一步更新监管执法理念,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不涉及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落实市场监管领域免罚规定,最大限度降低对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对一般性违法行为,多用行政指导,慎用行政强制,少用行政处罚。加大行政指导力度,提醒企业诚信合法经营,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企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

(三)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竞争秩序。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我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机制,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机制,依法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清理和废除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等方面的政策壁垒。

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和强化反垄断辅导机制。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企业反垄断辅导培训,帮助企业化解反垄断风险。受上级委托开展反垄断执法相关工作。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传销防控机制。

四、深入推进“三强”战略,促进提质增效

(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快推进机械、眼镜、休闲用品、节日灯等传统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质量提升和优化升级。以现代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质量标杆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级政府质量奖。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选取1—2个行业作为试点,引导小微企业查找质量管理突出问题,解决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补齐一批质量短板。“十四五”期间,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四大领域”质量全面跃升,在全国质量提升示范区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上争取有所突破。

(二)实施标准引领工程,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增强企业标准话语权意识,建立标准引领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级各类标准;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以标准为引领,实现专利、标准、设计、产品、市场的有效对接。支持组建一批产业标准创新联盟,促进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推进医化、汽车机械、建材、轻工等优势产业的“品字标”标准培育;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欧盟法规等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译,助推块状产业升级;在重点产业和企业中积极开展“百千万”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进一步发挥标准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作用,推进营商环境、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培育形成标准化创新骨干力量,争取国家级、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落户临海。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三)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强化品牌价值提升。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品牌提升体系,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提升品牌培育服务,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临海区域品牌,进一步打响“中国无核蜜橘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西蓝花之乡”和“中国杨梅之乡”四张农业品牌“金名片”。依托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和制造业特色小镇等,挖掘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大力推进“品字标”品牌建设,提升“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完善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品字标”公共品牌建设制度体系。实施“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贴标亮标,着力提升临海制造“品字标”品牌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到2025年,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40家。

五、全面实施知识产权赋能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立足高质量创造、高强度保护、高效率运营,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工作临海品牌。加强知识产权政策协同,出台《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发展政策,促进知识产权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的衔接和联动,建立政策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积极申报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推进区域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推动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引导创新主体加强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强化关键技术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培育一批专利密集、品牌价值高、具有国内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军、示范企业,到2025年,新增各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55家。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援助计划,开展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集中托管,提升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规范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意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产业导向+协同保护+需求牵引”为核心,加快建设以中国临海(时尚休闲)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园,争创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加强高端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引培,引导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向综合性服务转型。做深做实省级品牌指导服务站,新增品牌指导服务站3家以上。

(三)创新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提升知识产权产出价值。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版权等混合质押融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促进知识产权价值转化和综合运用。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培育地理标志优势产业,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实现临海农业“四张金名片”的全覆盖。积极申报“临海猕猴桃”“临海对虾”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临海彩灯(图形)、桃渚绣衣等集体商标。

(四)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五大保护工作格局。强化全链条保护,构建新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立“严保护”政策导向,加大对源头侵权、重复侵权、恶意侵权和规模侵权等行为的惩戒力度;严格规范证据标准,强化案件执行措施;完善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强化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领域联合执法,加强高价值专利、驰名商标、区域品牌保护力度,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突破“快保护”关键环节,优化授权、确权、维权衔接程序,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办案协作,推动纠纷、简易案件快速处理,加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营造“同保护”优越环境,完善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援助机制以及风险预警制度,加强海外维权援助服务。探索“智保护”技术支撑,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知识产权智能监管和保护能力,提升知识产权预警防范水平。

(五)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商业秘密保护标准化建设,实现各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规范化发展,构建“企业、政府、第三方服务”三方共建、社会共治的商业秘密保护新格局。到2025年,创建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区、站、点)10个,市级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区、站、点)15个,培育贯彻《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与服务规范》标准企业40个;争创商业秘密全域保护示范县(市、区)试点和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基地(示范城)。

六、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确保优质消费供给

(一)坚守安全底线,化解市场安全风险。

完善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化分级分类监管。确定生产领域需重点监管的产品类别。通过实施产品分级、企业分类和区域分色,确定对应的监管内容、方式和频次,强化高风险产品和企业监管,加大区域性产业产品和行业性产品质量风险排查整治,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工业产品线上质控、线下溯源工作机制,倒逼生产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有效降低块状产业产品质量风险,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提升食品安全防控水平。落实“四个最严”,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市创建成果,加强镇(街道)食安办分级分类管理,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助推食品生产企业导入关键控制点防控措施,探索建立食品行业企业内部吹哨人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内控机制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用打造食品数字化监管追溯链,实现违法线索和风险信息100%闭环处置。深入实施食品经营单位风险分级管理。持续推进食品领域“阳光化”,深化食品等重要产品抽检分离改革。加大食品安全检测设施设备投入,提升食品检测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机制,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落实监督抽检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创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本地块状产业产品风险监控。

加快药品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最严监管体系。鼓励药企面向国际,做大做强。抓住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机遇,依托我市原料药生产基地优势,发挥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功能,创新服务载体,帮扶原料药生产企业向制剂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并实现同步国际化发展,推进华海、奥翔等有实力的药企加快创新药自主研发,尽早实现创新药上市销售。增强基层一线的专业化执法监管力量,推进药品安全“非现场”智能化监管建设,构建数据管理集成化、风险防控智能化、服务群众便捷化、业务工作协同化的精密智控体系。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做好高风险以及疫情防控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建立医疗器械柔性服务站,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贯彻实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构建企业自治、监管制治、社会智治“三治融合”模式。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推动特种设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责任承诺制,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试点电梯按需维保模式,科学调整检验检测方式,推广应用“保险+服务”等模式;推进压力管道改造提升工程,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实现压力管道运行监控、泄漏报警、自动切断等功能,确保压力管道使用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万台事故率控制在0.18以内;万台死亡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有负面影响的特种设备事故。

(二)坚持规划先行,推进市场升级提档。规划治理强布局。健全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机制,科学编制区域商品交易市场专项规划,合理设置区域性的农批市场和城乡农贸市场。对经营不善、产业基础薄弱的商品市场研究“关停并转”举措,促进我市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有序开展。坚持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导向,出台《临海市市场升级提档行动方案》并配套激励政策,以必要合理的财政资金投入对民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起杠杆撬动作用。强化改造优服务。以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五化市场”创建为抓手,推进商品市场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改造,发挥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1—2家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品市场。推进产地型市场产销研相结合,发挥承接上下游经济的枢纽性作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放心消费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日常动态监管机制。建设多维度、多元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推行“诉调对接+在线矛盾纠纷解决+诉转案+公示评价”工作模式,努力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完成消费纠纷诉调对接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打造消费纠纷诉调对接标准化体系。到2025年,建成一批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放心工厂、放心消费商圈(街区)。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推进新服务带动新消费,提振内需,鼓励企业顺势加快转型升级,无接触式购物、配送、在线消费等新业态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发展。深化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培育和规范计量校准市场,进一步推进能源计量体系和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计量监管,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提升市场监管法治化水平,构建依法监管新格局

(一)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体系。推进制度规范体系的立改废释。结合机构改革,按照法定职权和三定方案,对科室、科所之间的事权作出更为合理的划分,修订完善各类执法制度文件。制定《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制度》《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制度》。依法依规执行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公平竞争性审查、合法性审查、集体审议决定、向社会公开发布等程序,完善并落实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管理制度,提高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综合执法内部协调机制,深入实施“全员执法、统一办案”,明确队、科、所执法办案职责;施行案源线索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灵活调配,形成市场监管执法合力;强化分析研判,建设案源情报综合研判和指挥系统。完善综合执法外部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公检法司的沟通协作,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建立与商务、盐业、散装水泥等职能划转部门的监管执法衔接机制;拓宽政企执法协作领域;完善综合执法与其他行政手段的衔接机制,完善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机制,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和食品药品、应急物资、保健市场、医疗美容、房地产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监管力度,重点查处仿冒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不正当有奖销售、商业诋毁、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件,强化震慑作用。推进数字智能执法。优化案件智能分析、执法辅助、掌上执法等功能,构建形成“数字引领、全域覆盖、系统联动、整体联合”的数字化执法新格局;加大执法经费保障力度,推进规范化执法办案区提升改造;推进“行技结合”,实现行政执法与适用技术、数字平台衔接的全覆盖、常态化。

八、优化质量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数字赋能监管

(一)打造数字市监核心平台,夯实监管基础。依托浙江省数据共享平台和省、台州市市场监管局下放数据,汇集系统业务数据,搭建符合我市工作需求的市场监管数字驾驶舱,打造“数字市监”核心平台,推动各类业务场景的贯通应用,实现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的转变。借助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从业务需求出发,谋划符合数字化改革要求的多跨应用场景,及时掌握市场监管主体详细信息,提升基层监管能力。

(二)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强化创新支撑。加大关键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聚焦产业特色,优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核心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拓展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特种设备、医药创新和审评服务等涉企职能,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平台联动的“1+N”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支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服务需求。到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线下实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个以上,规划建设一批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联建共用。

(三)提高技术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监管效能。依托质检、计量检测中心等平台,扩大“浙里检”应用范围。加强公共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发展新型检验检测服务模式,深化检验检测“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检验检测服务全程“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完成检测大楼的建设。对照“三服务”活动要求,组建高水平专家服务团队定期入企开展技术帮扶,支持企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开展质量检验、研发测试和标准验收等活动。引进和培育一批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标准化等全链条服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系统建立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科普资源建设,支持技术机构培育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市场监管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九、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夯实基层治理

(一)加强专业人才引育,夯实干部队伍基础。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增加食品药品监管、计量、标准、检验认证、知识产权、特种设备、法制审核等专业化人员储备,深入实施执法力量“三年递增”计划和“精兵强将”工程,通过“分层分级”执法培训,打造专业执法队伍。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台州学院等高校及省级培训中心合作,开展联合分类培训,以培训提能力、树典型。推进干部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工作,突出实践标准和实绩依据,健全干部成长评价、激励、容错等“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实现科所分级分类考核,形成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二)创新分类管理机制,优化基层治理模式。坚持人、财、物向基层一线倾斜,持续巩固和深化基层市场监管所星级规范化建设成果,分批次分时间积极开展省局“选树100家示范所、提升100家薄弱所”工作。创新基层所分类管理机制,结合数字化监管完善大、中、小所分类管理模式,注重基层核心能力提升,争创更具亮点的特色基层站所,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所模板。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规范“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与镇、街道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全面联结人员、数据、职能、政策监管要素,提高市场监管网格化处置效能,实现联系、服务、管理全覆盖。

十、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创优争先。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积极探索、创新多元治理的市场监管体制,强化整体部署和协同推进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中央宏观决策、省级中观实施、基层微观落地全线高效贯通,共同推进市场监管规划的深入实施。

(二)落实要素保障。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机制,建立与市场监管职责相匹配的财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建立质量提升、标准化、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强化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市场监管领域。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市场监管能力建设。

(三)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工作机制,滚动评估规划实施进展与成效。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与总结,在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科学调整规划实施的目标任务,优化完善规划重大举措,推动规划有效落实落地。


附件:“十四五”时期临海市市场监管领域重点工作清单


附件


“十四五”时期临海市市场监管领域重点工作清单


序号

名称

主要任务

1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程

² 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依托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浙江企业在线”平台,构建市场监管领域涉企事项全环节、全链条闭环管理链,形成从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高效协同的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链。

²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梳理编制“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建设,强化“不见面审批”配套改革的协同推进,构建标准统一的审批服务模式。

2

平台经济重点领域治理工程

² 坚持依法规范与支持发展并重,加强对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执法,督促电子商务平台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平台经济和网络市场健康发展。

² 实施平台企业竞争合规、反垄断辅导培训、竞争倡导机制,推动平台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加大对“刷单炒信”“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的监管治理。

3

开展质量提升工程

²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质量,支持传统特色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加大核心技术投入,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水平。

² 引导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推进标准引领工程

²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² 激发标准创新活力,支持创新主体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级各类标准。

² 深入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加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和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

加强品牌培育工程

² 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临海特色优势品牌。

² 健全品牌梯度培育体系,挖掘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大力推进“品字标”拓面提质行动,完善“品字标”公共品牌建设制度体系。

² 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贴标亮标,提升临海制造“品字标”品牌影响力。

4

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工程

² 在临海市科创大厦建设中国临海(时尚休闲)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打造临海时尚休闲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平台,实现台州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零的突破,为时尚休闲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站式快速通道。

² 以快维中心为核心,建设临海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园。通过外引内联,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全价值链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专利受理、诉讼调解、专业咨询、质押融资、专利孵化及产业化等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实现知识产权服务“最多跑一地”。

5

食品安全监管工程

² 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市创建成果,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价。推进食品企业追溯体系建设,推进100%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其他有条件的食品企业追溯体系建设。

² 持续推进抽检分离改革,100%的食品抽检任务实施双随机抽样;通过“浙食安”平台,建立健全抽检全过程线上质量监控机制;应用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平台运用成效更加明显。

² 开展阳光工程建设。持续深化“阳光厨房”“阳光工厂”“阳光小作坊”“阳光街区”建设。

6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程

²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分类管控双重预防机制。落实行业监管部门责任,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开展特种设备质量提升活动。

² 创新特种设备监管模式。探索改进电梯使用管理与维保模式,推进电梯“保险+服务”。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智慧监管,全面推进电梯物联网与电梯维保管理平台建设。升级改造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系统,开展压力管道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安全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7

医化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² 依托“浙里检”线上平台,精准对接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浙江省临海现代医药化工产业质量基础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线上线下联动,资源有效共享”的服务模式,建成面向企业、产业、区域的线上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² 布局线下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系统的技术优势,为企业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创建、医药创新和审评服务、质量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服务需求支撑。设立质量服务平台窗口,实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

² 线上线下联动推进,线上平台展示线下实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业务内容、服务特色,实现线上查询、在线委托等功能,形成“1+N”线上线下联动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网络,促进我市医化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临政办发〔2021〕102号 关于印发临海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x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