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信息 > “十三五”(已归档)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LH331082-035/2012-840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临发改〔2012〕67号 成文日期: 2012-07-19
发布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
临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日期:2021-12-31 10:54
  • 来源:市卫生健康局
  • 浏览次数: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打造全面小康标杆市,再创千年古城新辉煌,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的关键阶段,为积极、科学、综合应对日趋严峻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全面提升老年人福祉,根据浙江省、台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大力推进老龄事业改革创新,全市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实现11连调,截至2015年底,参保人数达22.35万人,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养老金从60元/人增长到120元/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7.2万人。全市有32427名老年人享受了高龄补贴,年发放津贴达110.45万余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一体化,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7万人,每年约有2.5万左右的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到免缴待遇,城乡居民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45%,老年人医疗费负担逐步减轻。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达99%以上。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8家,养老床位总数由2010年末的4390张增长到8200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2张。新建台州市首家公建公营“医养结合”的老年乐园1家,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497家,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中心300家,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构建成型。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有市老年大学1所,分校2所,在校学员2000多人,设立省级老年电大教学点38个,入学人数为21500人。全市共有老年文艺团队47个,参加人数6290人,老年体育团队71个,参加人数2100多人。市、镇(街)、村(居)三级老年人体育工作网络健全,约65%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健身活动。共有村级老年活动场所1258个,建筑面积达278581平方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明显提高,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老龄事业的发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十二五初(2010年)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8.4                    

20                    

22.35                    

111.8%                    

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3                    

56                    

47.20                    

84.3%                    

3)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2.3                    

15                    

19.7                    

131.3%                    

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88.5%                    

95%                    

96%                    

101.1%                    

5)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                    

11.5%                    

90%                    

70%                    

77.8%                    

6)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比率(%                    

2.6%                    

3.3%                    

4.2%                    

127.27%                    

7)镇(村、居)老年活动中心(室)普及率(%                    

98%                    

99%以上                    

99%以上                    

100%                    

8)老年人参加教育比率(%                    

10.9%                    

15%                    

15%                    

100%                    

9)老年人参加体育人口比率(%                    

54.9%                    

65%                    

65%                    

100%                    

10)老年法制宣传普及率(%                    

城市95%以上                    

城市95%以上                    

100%                    

农村85%以上                    

农村85%以上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预计到2020年末,户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6万,比例接近21%,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高龄老年人口将达4.5万,高龄化接近18%;纯老家庭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也将进一步增加。老年人对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升社会参与空间等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服务等改善生活品质的服务需求更为迫切,老龄事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老龄工作深化提升的重要时期,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我市老龄事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整体偏低;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兜底压力大;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发展模式重供给、轻需求,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投入、轻管理运营,医养结合亟需深化推进;老年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层老年社会组织和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老年人社会参与有限;适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老龄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老龄问题较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着力补齐老龄事业发展短板,着力优化涉老资源配置,着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着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打造全面小康标杆市,再创千年古城新辉煌,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党委主导、政府领导的体制,将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考核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提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老龄事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加强顶层统筹和协调,促进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统筹融合,促进老年物质保障、服务保障与精神关爱的统筹融合,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和社会参与的统筹融合,实现全市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及时回应老年人在经济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社会参与等多领域的需求,充分关注“五保”、“三无”“低保”、残疾、高龄、独居等老年弱势群体,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和支持老龄事业,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进一步增强涉老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着重处理好老龄事业发展中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均衡的关系,以夯实基层老龄工作基础,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培育壮大老龄产业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推进老龄事业有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助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以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推动老龄工作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树立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老龄事业的理念,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能养老,提升老龄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老龄事业发展能适应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满足老年群体的新期待,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老龄化应对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代际和谐的尊老敬老氛围进一步浓厚,老年人生活品质、生命质量显著提升。

 

“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015年                    

实际值                    

2020                    

目标值                    

1)人均预期寿命(周岁)                    

79.88                    

80..2                    

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包括职工基本养老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                    

70                    

73                    

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114                    

115                    

                     

4)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                    

                     

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比例                    

42                    

45                    

40                    

50                    

5职业化为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比例(%                    

85                    

95                    

6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                    

85                    

90                    

7)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比例(%                    

75                    

90                    

8)新建(扩建)公共设施和涉老设施无障碍率(%                    

——                    

100                    

9镇级以上老年大学(学校)总数                    

4                    

12                    

10老年人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比例(%                    

14.8                    

20                    

11)基层老年协会依法备案或登记比率(%                    

80                    

99                    

12)镇(街)、村(居)老年活动场地标准率(%                    

75                    

90以上                    

13)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                    

12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结构多元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公益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精准救助,为全生命周期养老做好制度安排。

1.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逐步缩小老年人群之间养老金待遇差距,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发展。到2020年,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参保人数达到73万人。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员有序流动。持续推进被征地农民、传统海洋捕捞渔民等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继续实施失独老人资助、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做到应补尽补。

2. 健全困难老人救助机制

强化政策托底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确定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推进低保从侧重收入型贫困救助向收入型和支出型贫困救助并重转变。完善特困老年人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救助。继续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成果,力求在2020年实现供养率100%。全面提升救助水平,健全家庭收入状况核对机制,确保因各类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老人得到及时救助。通过公益众筹、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困老人救助,丰富救助形式,注重物质救助与情感慰藉相结合,提高救助的有效性。

3发展补充性养老保险和老年金融服务

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鼓励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形式多样的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补充性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有机衔接,到2020年,实现全市高龄老人、特困老人意外伤害险全覆盖。鼓励金融机构设计开发融合健康和养老辅助功能的老年特色理财产品加强金融理财知识宣传引导老年投资者选择合适的特色理财产品树立积极自主养老意识。完善老年金融消费政策措施,保护老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服务多元的老年医疗卫生体系

健康老龄”为引领,加快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提升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搭建老年健康服务平台,以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1.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稳步提高住院保险及门诊保险比例。到2020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5万,老年群体实现基本全覆盖。有效衔接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制度,提升老年人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逐步提高老年人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减轻老年人住院看病负担。深化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复合式医保付费方式,深入推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 完善医疗救助保障制度

规范医疗救助对象认定办法,加大对经济困难老人参加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的补助力度,确保将特困供养老人、低保老人、低保边缘家庭老人和因病致贫老人等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避免老年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促进医疗救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解决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外医疗费用负担重的问题。引导保险公司、医疗机构、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医疗救助,实现救助需求、资金提供与服务提供三方对接。

3、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并推广商业医疗保险、互助合作医疗保险、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慈善等补充性医疗保险,切实减轻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

4. 提升老年医疗服务能力

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鼓励发展老年康复医院、老年专科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本市90%的二、三级医院建立老年病科。依托三级预防体系和全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双向转诊,方便老年人就医。鼓励医疗机构将疾病预防、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强老年病科普宣传力度,推进老年人健康档案全覆盖,实现档案资料信息化、网络化、终身化,提升老年病的随访率、疾病控制率和慢性病管理力度。

 

专栏1 老年人健康服务提升计划                    

1、老年人慢性病管理计划。推进老年人慢性病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慢性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                    

2、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转诊备案制度,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3、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实施计划。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体现公益、投保自愿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扩大参保人群,推进规范运作。到2020年,基本实现高龄、特困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                    

 

(三)构建层次多样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9643”养老服务总体格局。

1. 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加快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中心等养老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深入探索多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进社区,以就近、就便和实用为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推动服务内容从单一的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紧急救护等专业性多层次的支持性服务方向延伸。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社区养、护、医一体化,构建老年人家庭照顾社区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程。支持农村老年协会开展银龄互助,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开展智慧养老社区建设,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2. 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2020年,老年乐园二期工程建成,全市新增床位数2000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不少于45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70%,护理型床位数占机构床位数不低于50%。适应市场化需求,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扩大服务面,完善服务功能,实现转型升级。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持和引导,通过资金补贴、税费优惠、公建民营、购买服务等措施,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向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强化不同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功能整合与资源共享,支持发展精品、高端、人性化的养老机构,鼓励规模型、连锁型、社区型等养老机构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类型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鼓励养老机构继续投保责任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建立老年人照护服务评估体系,统一规范服务对象、服务标准、服务规程、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升照护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 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到2020年,至少培育1-2家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实现养老服务供应方与消费方的双向对接。发展智慧养老,依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网络优势,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提升老年人照护服务效率和水平。推动医疗机构与各类资本相结合,建设医养结合的老年安养医院或其他养老机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老年养生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品质。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基本生活能力评估机制,合理制定补贴标准及动态调整办法,为低保、低收入的失智失能、独居、高龄等老人提供生活补贴。探索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机制,正确引导老年人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提倡以保险养老、储蓄养老、房产养老等养老消费观念。

 

专栏2 老年人照护服务提升计划                    

1、老年人照护服务评估体系建设计划。建立和制定老年人照护服务标准、服务规程、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科学评估老年人的生活自立能力的照护服务需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计划。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使日间照料中心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加强照护功能建设,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行为,对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标准、运行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升日间照料服务能力。以政府购买服务+低偿自费的方式,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需求。                    

3、照护服务队伍建设计划。建立规范的照护服务培训机制,加大对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照护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以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提升照护服务人员待遇水平,降低人才队伍流动性。                    

   (四)构建和谐的老年宜居颐养环境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加强老年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对老城区住房、老年活动场所实施适老化改造,打造开放、友好、安全、舒适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宜居安养水平。  

1. 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加强镇(街道)、村(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通过新建和资源整合,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运动健身场所,到2020年,每个中心镇(街道)要有1所向老年人开放的综合性多功能室内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村(社区)老年活动室标准化达90%以上。

2. 进一步推进适老化改造

    突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环境的无障碍改造,推行无障碍进社区、进家庭。全面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提升室外空间、建筑、住所、交通和各类设施建设的适老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对居住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建筑物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新建居住区、居住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100%。继续推进城乡危房改造,解决困难老人住房突出问题,改善农村老年人居住环境。

3. 深化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加快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保持维护临海全国第一个县级宜居城市荣誉,全方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创新老年型社会新思维,树立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新理念,制定扶持政策,在新建或改建的居民区、按区域面积和老年人口数量配套建设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努力构建老年人满意的居住环境,人际环境和社区环境,在公园、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娱乐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中,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域。

4. 营造敬老爱老文化环境

加强敬老爱老舆论宣传。强化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在情感关爱上的基础性支持作用,深入推进孝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四进”活动,传承敬老家风,引导子女履行赡养责任,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等评选展示活动。扎实依托“敬老月”、“邻居节”等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助老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邻里之间敬老助老,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环境。广泛组织涉老工作部门、为老服务组织和公共服务窗口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鼓励参创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建立“敬老文明号”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帮扶失能半失能及困难老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扶和精神关爱。

(五)构建生动活泼的老年精神文化体系

积极践行“文化养老”理念,加大对偏远地区老年文体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培育老年文体队伍,共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1.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

加大老年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老年人的学习条件,发展和完善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街)分校及基层电大教学点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载体的面向基层、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体系。全面改善市老年大学的办学条件,加快浙江省老年电大临海分校实体化办学步伐,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教学点,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各镇(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居)都要开办老年学校,电大教学点或设立老年课堂,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渠道和方法。完善老年教育帮扶机制,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老年教育机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推进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2. 深入开展老年文体活动

坚持“重在基层,面向全体”,发展多类型的老年体育组织,逐步形成并完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到2020年,90%的镇(街)建有老年人基层体育活动组织,城乡社区普遍建立老年人健身活动站点和体育团队。加强基层老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通过“文化礼堂”建设,在全市新、改、扩建一批老年活动室,使每一个村居都拥有一个老年文体娱乐休闲场所。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的文艺普及、培训职能,培训基层老年文艺骨干,开展特色老年文化活动,深化老年文化养老服务内涵。至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老年文艺团队达5支,每年定期开展不少于50场的文化下乡演出,各镇(街道)至少组建培育1支具有一定水平的老年文体队伍。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临海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加强老年人体质状况检测,开发并推广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活动项目。

3. 增加老年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全面提升公益性文化场所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能力,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园、文化站、体育馆等,免费向老年人开放。整合城乡社区各类老年活动设施资源,支持各类公共场所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推进各级各类老年活动中心转型升级,打造更多老年品牌文艺团队,支持优秀老年文艺团队、文艺节目参加文化广场、文艺下乡等活动,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联合市电视台、文化部门、新闻中心等单位加强老龄宣传教育作品的创作与生产,推出一批老年人题材和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优秀剧目、图书、影视片,鼓励制作老龄公益广告,活跃老年文化生活。

 

专栏3 老年人教育提升计划                    

1、老年教育均衡布局计划。进一步完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以合作办学方式推进老年大学与老年电大教育同步发展,资源共享。到2020年,镇级以上老年大学(学校)总数不低于12家,全市各类老年学校、老年电大在读的老年学员达到老年人口总数达20%以上。                    

2、老年大学教学环境改善计划。按照省对县(市)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及台州市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老年大学教学环境,到2020年老年大学校舍面积达到5000㎡以上。深入拓展老年电大教学点,到2020年保证每个镇(街)建有老年电大教学点2——3家。                    

    (六)构建畅通高效的老年人权益保护体系

全面落实“法治临海”建设要求,以保护老年人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宗旨,进一步推进老年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全面深化老年人优待工作,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 畅通老年人维权援助渠道

    完善老年维权三级网络建设。“十三五”时期,继续发挥市“五长维权”的作用,在镇(街道)不断完善老年人法律服务网点,定期开展涉老纠纷咨询活动,使老年人就近得到法律服务。加强对弱势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保护工作,把高龄、孤独、空巢、失能和行为能力不健全的老年人列为社会维权服务重点对象,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积极推动法律工作者、律师、民间调解能手参与老年维权调解,拓展维权服务内涵和外延,及时处理涉老案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开展《老年法》执法检查

定期对《老年法》和省《实施办法》等老年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预防和打击老年人家庭暴力,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纳入“七五”普法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各镇(街道)定期对本地区涉老纠纷矛盾进行排查,确保涉老纠纷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

3. 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优待老年人规定》和《临海市实施<浙江省优待老年人规定>意见》,根据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结合市经济实力,扩大老年优待项目,逐步提高优待标准,将老年人优待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督查机制,确保政务服务优待、维权服务优待、医疗服务优待、生活服务优待等各项优待规定落到实处。“十三五”期间,逐步推进公交出行优惠线路从城区到各镇(街)区的普及,推动老年优待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平衡发展,让全市老年人享受公交出行优惠。

4. 加强老年法规政策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加强《老年法》、老龄化国情、市情的宣传,创新宣传模式,以夕阳讲堂、宣讲团以及新闻媒体、网络等接地气的形式,提升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法制意识,引导全社会增强对老年人的接纳、尊重和关爱,帮助老年人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观念,引导家庭成员善待老人,承担赡养责任。鼓励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防诈骗宣传,依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专栏4 老年人权益保障计划                    

1、老年法律援助项目。依托法律援助中心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点,以为社会服务、为公益服务为宗旨,关爱老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每月定期派律师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及相关服务,定期举办以“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                    

2、《老年法》宣传周计划。将每年10月最后一周定为以“助老护老”为主题的《老年法》宣传周,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老年法》,进一步提升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七)构建规范有序的老年社会管理体系

深化老年社会管理机制、加强老年组织、队伍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切实提高老年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激活老年人活力,形成党政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老年社会管理新格局。

1. 完善基层工作机构和组织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老龄事业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老龄成员单位间的协调与沟通,引导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各项惠老政策落实。进一步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龄工作组织,鼓励和规范各类老年群众组织的发展,建立专业化老龄工作人才队伍。加强对基层老年协会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协会换届选举、例会等活动,规范财务收支,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到2020年,对符合条件的协会组织进行备案或登记,备案、登记率要达到99%。引导和鼓励老年协会积极参与“银铃互助”、“乐龄工程”及其他互助项目,加大对基层老年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引导老年社会组织参与或承接政府部分养老、助老服务项目。

2.壮大老龄工作队伍

配齐配强老龄工作力量,积极开展老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老龄工作人员在综合协调、调研、维权等方面能力。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意愿,积极构筑老年人才服务平台,疏通拓宽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的渠道,建立全市老年人才信息数据库,把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基层老年协会会长、协会骨干的培训,广泛招募低龄健康老人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模式。至2020年,全市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2%以上。

3、努力营造优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外部环境。宣传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意义,鼓励老年人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各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及民间组织,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事务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基层老年协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了解时政信息、参与社会事务、规范协会建设,为广大老年人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搭建平台。

 

专栏5 老年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1、老年协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老年协会组织网络,做到横向联动纵向畅通。加强老年协会备案管理工作,鼓励有条件的老年协会进行社会团体登记。                    

2、建立老年协会经费投入机制。以政府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等各种形式支持老年协会建设。加强村级老年活动室的建设和运行,深化“银龄互助”行动,组织老年人开展文体活动。依托基层老年协会搭建再社会化平台,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3、加快老龄基层建设的信息化进程。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探索建立基于有效数据应用的老龄统计监测体系,形成主动应对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为老服务效率

4.老龄志愿者行动计划。积极组织包括低龄老人在内的老龄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为老志愿服务,特别是关注高龄、空巢、失独、失能、困难等老年人群体,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从“两个事关”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意义,将老龄事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时研究部署,明确发展目标,抓好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老龄工作格局。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要建立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把老龄各项事业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创新社会资本投资老龄事业的举措,推动建立政府、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增强发展老龄事业的实力。

(三)加强老龄宣传工作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户外宣传等各类媒体和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扩大老龄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全社会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积极营造有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完善检查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和考评管理体系,把老龄事业发展绩效纳入镇(街道)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进展的长效评估机制,对规划各项目、计划、数据等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分析,实现对规划落实、进展的动态把握,对各目标任务的进展形成指导性意见。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