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推动共同富裕 临海在行动 > 政策机制
中共临海市委 临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海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 日期: 2021- 12- 14 10: 11
  • 来源: 市发展改革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市直属各单位:

现将《临海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 共 临 海 市 委

临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4日 

临海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委发〔2021〕17号)、《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台市委发〔2021〕44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临海走好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工程,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九富”发展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三引齐驱、五提并进”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打造共同富裕探索实践的县级示范样板,共建经济高质高效、生活富裕富足、环境宜居宜业、精神自信自强、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幸福美好新家园。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形成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共同富裕标志性示范成果,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先行。民营经济、湾区经济、数字经济、城市经济等多点发力、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构建,成为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营商环境高地,综合创新能力、产业平台能级、城市功能品质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力争实现“国家级制造基地、千亿级工业体量”。数字赋能有效强化,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创业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民营企业数量达到4.9万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3%,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3万人。先进制造节点、现代流通节点、消费旅游节点、数字转型节点逐步建成,成为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活力市,加快畅通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经济良性循环。

——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先行。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

——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上先行。实现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得到更高水平满足。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2%以上;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各项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3%,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6年;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提高到35%;健康临海基本建成,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布局更加均衡,市域就诊率90%以上;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加快推进,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全域推进,老旧小区需改尽改,城镇保障住房受益覆盖率达到23%;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低保标准增幅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基本同步;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在先进文化发展上先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明风尚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大雅临海·书香之城”形象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践行,人文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人文关怀体现到城乡每个角落。全域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市、镇街、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4550平方米。全面打响“万鹿同行·追梦临海”文明实践品牌,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达到90%,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市,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品质继续提升,山水融建筑、文化流其中的美丽宜居新临海基本建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本建成美丽浙江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稳居台州前列,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20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6.7%以上,建成“无废城市”。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位居台州前列。

——在市域治理现代化上先行。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建成,法治临海、平安临海、清廉临海、信用临海建设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全市信访量、万人成讼率、万人犯罪率、万人失信率逐年下降,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更加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富民与安民有机统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省领先,基本形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

二、重点任务

(一)聚力活力激发,推动民营经济创富

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建立常态化企业家参与全市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对话咨询制度,打造政企共商共建共享新格局。加快构建“五企”1培育体系,“抓大、扶小、育新”统筹发力,打造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完善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举措,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倍增行动,壮大共同富裕根基。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综合评价优质企业集聚。全面争取“国家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强化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建立市级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库。到2025年,实现民间投资“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8%以上。深化国企转型升级,探索国资监管运营新模式,做大做强做活国有企业。

2.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步推进创业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创业服务质效,以吸引更多人才在临创业发展。推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扩面提质,加快发展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新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零突破、省级平台双倍增,积极打造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养计划,以民营企业创二代、自主创业的优秀新生代企业家、大学生创业者和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优秀份子为对象,培养一批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加快商品市场发展,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业氛围,打造更加优质的双创发展生态。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打造稳定、公平、透明、高效、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力争营商环境排名全省前列。

3.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完善现代金融综合服务体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百姓普惠金融能力。实施“三个翻番”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计划,合理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完善融资担保增信服务机制,实现贷款余额、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较2020年末翻一番。推动更多的优质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争取实现新增上市企业12家,我市上市企业数量、市值及融资总额均居台州前列。加快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步伐,探索“码上金融”平台建设,积极研发“小微易贷”等线上平台的移动端掌上办功能。深化小微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和“信用修复”工作。

(二)强化创新引领,做强现代产业造富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园区,全面融入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标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要求,全力加快临海科创园、头门港高端人才产业园、灵江科创廊道建设,谋划推进万亩千亿新材料产业园,鼓励支持企业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充分发挥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等“科创飞地”2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功能,积极对接集聚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创新资源。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和提升,支持省内外高能级创新平台与我市联合建立实验室、创新中心等。推进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倍增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50家。积极参与省“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构建“3+3+1+X”技术攻关体系,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计划,开发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标志产品。全面实施“一个重点产业建设一个重点研究院”计划,深入推进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和临海·墨尔本跨境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人才新政2.0,大力集聚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优化“引育留用管”全方位人才生态。深化新时代“工匠”培育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5.加快形成临海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筑强高能级产业平台,构建以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和临海经济开发区为引领、特色产业园为支撑、若干个小微企业园为补充的产业平台体系。深化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建设,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打造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为支柱的“5+5”现代服务业体系3,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灵江沿线生产性码头、可开发腹地资源,统筹布局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沙石、钢材等大宗建材交易市场,推动大宗交易平台和供应链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农村物流链、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培育特色小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农村美丽经济体。进一步擦亮柑桔、杨梅、茶叶、西兰花四张金名片,打造更多特色农业品牌。深化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电商发展,促进民宿农家乐转型升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积极探索农业价值拓展实现机制。发展生态渔业、特色渔业、设施渔业,加快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深化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争创台州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3家,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以上、国家标准20项以上,新增“浙江制造”标准30项以上,新增“品字标”企业20家,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1个。              

6.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工程,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打造全省产业数字化赶超区。以列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为契机,全面推动工业领域智造变革,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打造一批以“未来工厂”引领的新智造群体,组织实施一批机器换人、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实现百亿级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全覆盖。开展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打造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数字生活新服务”十大行动,积极推进“试点+”新业态消费,积极培育数字文旅、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智慧出行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5G技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数据集成和场景应用,实现“数字治城”。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实现全市所有镇街、重点行政村5G网络覆盖。

(三)聚力开放合作,畅通内外循环聚富

7.集聚区域高端要素。深度融合“双招双引”4工作,推进“六大引培行动”,实施“500精英计划”,力争在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省计划上实现突破。积极探索飞地用才、兼职兼薪、候鸟式专家等柔性用才方式,扶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探索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人才合作示范区。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进一步打通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路径,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有机衔接。推动技术要素跨区域流动,完善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技术交易市场,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跨境产品交易、技术交流,积极推进国际产业创新园、孵化器等合作建设,主动融入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供应和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以港湾一体、多式联运为特色的长三角现代物流枢纽,推进以头门港为龙头的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引进大宗商品交易,提升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到2025年,头门港区年总吞吐量超2000万吨,集装箱10万个以上。谋划建设公共仓储基地。

8.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在线教育、在线培训、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消费,在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培育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商业模式。培育长三角新型消费节点市,发展以“大型消费商圈+总部经济”为引领的现代都市经济,提升紫阳街、靖江路等商圈经济,打造洛河、汇港湖等城市新区新商圈,促进数字生活、夜间经济、流量经济等新消费,推动“消费在临海”取得成效。加快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实施“放心消费在临海”行动,推进放心消费提质扩面。把扩大有效投资与促进共同富裕结合起来,优化投资方向,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推进“两新一重”5建设。探索和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驻点招商,探索开展委托代理招商、基金招商、专业机构招商和智囊参与招商。全力提升城市品牌营销与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办好“临海周”系列活动。留住本地优质企业,组织在外临海企业家回乡考察对接,精准招引促其回归。

9.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和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鼓励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及其他优质企业开展境外上市、发债融资,积极引进海外资金。提升企业“走出去”质量,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或以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走出去”,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持续推进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融入宁波都市区和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快承接其他地区创新资源外溢,加强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对接,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实现与长三角大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教育、医疗、水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先进制造、现代流通、消费旅游和数字转型四大节点。

(四)拓宽增收路径,协调收入分配增富

10.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居民增收,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职工工资共决及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财富管理行业,支持企业实施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农民持股计划6。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产业、传统手工、特色渔农业等门槛低、参与面广、根植于民间的富民特色产业,让农民分享更多乡村产业增值收益。进一步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减税降负、就业创业支持、技能提升政策以及居民增收措施。

11.深入推进“乐业临海”。确保全市劳动人民更有尊严、更加体面、更加幸福地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探索零工经济、共享员工等新就业模式,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加强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帮扶,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双创”7扶持资金,加大创业护航卡、创业贷推广力度,为就业创业人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落实人才待遇政策,大幅提升惠及人才及补贴金额,稳定人才队伍。探索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开展省级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进一步做实做细做优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行动,新增高技能人才数1.2万人以上,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5万人次、参加培训人员平均提升一个技能等级。

12.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持续完善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大力推进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院所临海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临海转化。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充分发挥临海科技大市场平台功能,形成科技成果竞价拍卖等多种技术交易模式。强化知识产权支撑,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建设以中国临海(时尚休闲产业)快速维权中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园,争创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以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融资为重点,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五)全力共建共享,优化公共服务享富

13.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以“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用温度共建“人民城市”的幸福样本。围绕全力打造幸福颐养样板区,加快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嵌入式养老社区综合体,实施全市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快绘制“老人关爱电子地图”,探索建立“康养联合体”,以“院内设医”“医内设院”等多种形式开展医养合作。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全面建立老年人居家社会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育儿友好型环境。积极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有效落地。大力完善0-3岁托幼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加快推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质攻坚计划,到2025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93%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3%以上。大力发展家庭公共服务,推动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家庭教育指导、育幼养老等优质家庭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家庭提供就近便利服务。完善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政策,建立困境妇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就业治理,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让特殊人群更有尊严、更无障碍融入社会。

14.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市。优化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校网布局,积极推进“百校达标”工程和“低小散”学校改造,加速推进临海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临海中学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职教“窗口”城市建设提质赋能专项行动,积极申报国家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和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全力推进“双高”8建设,全面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迭代升级“互联网+义务教育”,打造在线学习教育平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双减”专项行动,切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支持台州学院在临发展。

15.实施“健康临海”战略。围绕打造健康浙江示范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提升城乡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台州医院在临发展,加快推进市一医院、市二医院等市级医院和镇街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网点建设,打造20分钟医疗服务圈。深化医共体建设,积极发挥市级医院引领作用,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完成括苍、河头、江南等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以市二医院扩建项目为契机,做精做强特色学科,形成“立足杜桥,面向椒北”的临海市东部区域性医疗中心。强化医防融合,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和院前急救等体系,推动重点癌症早筛查早诊治工作。加快建设全民共享、全域均衡的全民健身网络,建成长三角户外运动胜地、中国户外运动之城。加快城乡体育公园、体育设施、健身步道等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平方米,19个镇(街道)本级均建有灯光球场和室内健身场所,100%行政村建有两处以上体育场地设施,城市社区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16.构建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困难群体个人缴费由政府代缴对象范围,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统筹解决已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到2025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全力推进全民医保,加快建设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到2025年,全面实现“三省一市”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争取实现“门诊+住院”全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工伤宣传和预防,建立工伤预防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切实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低收入群体医疗政策性补充保险全覆盖,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序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城市片区改造,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提高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覆盖面。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

17.打造“大爱临海·温暖之城”。充分运用省大救助系统平台,统筹推进“1+8+X”大救助项目。全面高效实施“大救助一件事”部门联办工作机制,实现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100%,救助幸福清单问题联办解决率100%。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到2025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13000元。加快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落实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一年渐退期制度、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及困难家庭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单独列户对象主动救助等政策。加快形成“上门探访+扫码服务+APP评价”的探访慰问模式,实现探访慰问制度常态化、智慧化,力争重点对象月探访率达到100%。加强未成年儿童、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优化双拥优抚安置服务,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加快慈善事业发展,鼓励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兴办社会公益实体、设立专项基金、认领慈善项目,落实和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发扬临海“崇德向善”传统文化,鼓励人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完善慈善组织监管制度,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募捐,打造为民慈善、阳光慈善。

(六)坚持区域一体,促进城乡统筹奔富

18.加快推动市域一体化。深入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实施“全域共建、品质立市”战略,构建“一带串联9、双城驱动、三部协同”的市域发展新格局。东部湾区以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重点推进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综合物流、眼镜、西兰花等产业发展,促进杜桥小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和临海副城。中部综合发展区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大力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园区、城市街区、景点景区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加快集聚。西部生态发展区以白水洋中心镇为核心,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建设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美丽乡村幸福园。积极构建对外连接交通大动脉、对内畅通城乡“微循环”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形成“12345”综合交通发展新格局10。推动全域“四好农村路”示范建设,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水平,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到2025年,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进一步缩短,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建制村10分钟到公交占比达到100%。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逐步实现同规同网。

19.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高品质建设台州府城、伏龙、江南、洛河、开发大道两侧、铁路大道周边等重点区块,打造若干个城市新地标,为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增强主城区发展能级,严格按照2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布局,一年一重点,一地一区块,加快落实一批工业净地,重点推进“熊出没”文旅小镇、总部经济商务区、临海国际医药小镇、联东U谷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区城市综合体等建设。高标准布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优化防洪排涝御潮设施布局,系统提升城市免疫能力。创新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全市域布局5G基站,全方位做好交通治堵,打造智慧城市。全面落实美丽城镇建设“520”计划,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统筹推进白水洋、东塍、桃渚等中心镇发展,持续深化杜桥小城市试点培育,大力支持其他镇街特色发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化改革,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全面深化新型居住证制度,建立完善与居住证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实现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20.大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全力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保护台州府城历史文化和山水城整体格局,推进紫阳街等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古城整体环境和设施品质。全面推进六角井、大洋未来社区建设,打造中小城市的未来社区示范。推进中心城区二次改造,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全力推进白云小区、巾山小区等24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老旧工业点改造工程。全面实施新时代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争创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标杆市,到2025年,建成5个美丽城镇省级样板镇,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基本全覆盖。探索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打造更加智能、更加便利、更加舒适的乡村生活。

21.加快推进强村富民。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和市域范围内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创新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等方式推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规则。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优惠政策知晓率和普及率,发展农村保险。推进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促进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合理配置。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建设跨村、跨镇“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发展项目,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到2025年底,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0%以上。实施“新乡贤带富工程”,开展“最美新乡贤”选树活动,培育新乡贤文化。

22.推动相对欠发达山区镇赶超发展和对口工作升级。进一步加大我市相对欠发达山区镇的财政支持、用地保障、干部人才激励、投融资扶持、生态补偿等政策力度,加快推动重大科创平台、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优质民生和文化、旅游、体育等项目向相对欠发达倾斜。深入挖掘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优势,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高标准建设“四沿”美丽富裕干线路,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水平,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精准结对,建设一批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探索完善“产业飞地”建设机制,推行共享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打造一批助力发展的高能级平台。以括苍山、羊岩山、安基山、江南大峡谷为节点,串联西部山水民俗资源,探索联合开发区域性旅游线路和产品。升级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东西部协作,建立健全双方领导互访、信息交流、部门工作对接等常态化联系机制,重点做好两地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丰富创新协作方式。

(七)坚持守正创新,构建文化高地润富

23.打造新时代文明新高地。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发展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强化临海融媒体中心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的全域文明创建格局。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打响“万鹿同行·追梦临海”文明实践品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开展“做文明有礼临海人”主题活动,深化“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家风建设。树立“崇文尚德·正义向善”的价值导向,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传递榜样正能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深化文化礼堂“建管用育”长效机制,树立文明乡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把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全过程,树立殡葬新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推进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观赛(观演)等文明主题行动。

24.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水平推进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加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公共体育场(含全民健身中心、市级游泳馆)等项目建设,2025年争取建成市级文化艺术中心(含新图书馆、新文化馆、新剧院)。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到2022年,实现全市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到2025年,全市五星级文化礼堂突破20个。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实现镇街图书馆全覆盖,确保镇街文化站专站专用。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繁荣工程,继续推进文艺名家(名团)展演工程,加大文艺精品创作与文艺人才培育引进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开展好古城文化节、柴古唐斯、乡村大擂台及科普进礼堂等品牌文体活动。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到2025年,实现全民阅读综合参与率达到93.5%以上。

25.打响“千年府城”文化品牌。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加快实施千年文化传承工程,推动台州府城墙“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峙山头文化、梅浦窑青瓷文化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加强对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情等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抗倭文化非遗传承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台州府城桃渚古城抗倭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高水平开展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挖掘山海文化、府城文化、抗倭文化等文化底蕴,打造具有代表性的临海文化标记标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为重点,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全面塑造“三大三城”11城市品牌形象,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特色文化地标,传播临海特色文化品牌。建强国内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体系,拓展“大奖、大节、大作、大展、大赛”等文化展览展示和交易交流渠道,塑造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千年府城”文化品牌。

26.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产业集聚,转型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移动多媒体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高品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名山公园、海岛大花园、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培育台州府城景区成为千万亿级大景区。全力推进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主城区创成省4A级景区城,大力推进东矶列岛创省海岛公园,加快推进括苍山省文化名山、桃渚军事古城景区、羊岩山茶文化园、白沙湾海滨度假区、尤溪峡谷运动休闲旅游区等优质景区品牌培育。深化“全境景区、全域旅游”,推动景区镇、景区村建设,建成4A级以上景区镇5个,3A级景区村庄25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临湖邀月”文化创意街区、紫阳街南段历史文化创意街区等建设,建成台印文化创意园和紫阳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以国家级休闲用品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培育休闲用品文创设计产业链。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推动1个以上民营文化旅游企业上市,培育3家以上省级领军型文化企业。

(八)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美丽临海育富

27.加强生态环境全面治理。全面强化水、气、废等整治工作。深化“五水共治”,加快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加强重点行业废水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及城市饮用水保护和水域管理,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6.7%。巩固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成果,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加强医化、合成革、眼镜重点企业废气臭气整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4%。深入推进固废、土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坚持陆海协同治理,突出抓好入海污染源整治,开展入海河流氮磷减排行动,对主要入海河流和入海溪闸实行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加强固废利用处置设施能力建设,推进生活垃圾高质量分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28.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强化“三区三线”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三山一江一海”生态系统保护。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加强自然河湖、森林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地的保护,开展灵江等重点河流河滩湿地修复。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行动,强化沿海滩涂湿地、海域海岛及海岸线生态修复,重点开展白沙湾滨海湿地岸线植被恢复工程、北洋涂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工程及浙江头门港经济开发区生态海岸带建设。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全面开展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调整修订全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实施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大力推进“六大森林”建设,打造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提升水生态健康,打造幸福河湖,到2025年全市城乡普及15分钟亲水圈。

29.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碳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试点,打造零碳市、零碳城镇、零碳村(社区)、零碳企业试点示范体系,深化多层级、多领域近零排放实践。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健全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九)突出民本善治,完善市域治理安富

30.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引领市域治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的全面重塑,争创全省数字化改革先行市。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强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基础域、共享域、开放域建设,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治理机制。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建设,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推进“1+5+2”动态领域核心业务数字化,构建重大任务贯彻落实的综合集成机制,建设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现代化党政机关。推进数字政府综合应用建设,推动服务领域向城市生活、未来社区、数字乡村等领域延伸,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推进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大脑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体制机制,完善“未来工厂”新智造体系,优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推进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建设,全面迭代提升城市大脑支撑能力,实现社会空间数字化、社会服务共享化、社会政策精准化。推进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建设,加快构建“137+X”临海数字法治体系,全面提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科学性、高效性、整体性。构建数字化改革理论研究机制和制度规范体系,探索形成具有临海特色的数字治理体制机制。

31.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智慧社会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建强市镇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完善智能信息平台,打造诉源治理的“临海样本”。强化“四个平台”建设,实现权力下放、人员下沉和服务延伸,实现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夯实“全科网格”,严格落实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全面推广“网格+警务”“网格+调解”等机制。深化联勤警务驿站建设,整合警务、行政、社会三大资源,创新“工作联勤、防控联动、问题联处”基层治理模式,切实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开展“头雁领航·村村提升”活动,推动村社组织高效运行、实干担当。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全市5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善治社区(村)”目标。

32.提升“法治临海”建设水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的领导,一体化推进法治临海、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深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体化、智能化”建设,加大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健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体系。探索行政执法市域集成改革,构建“大综合、一体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法治监督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加强重点人员法治教育,推进多层次全领域依法治理。推进数字赋能法治建设业务应用,加快基层巡回智慧法庭全覆盖,加快构建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落地应用和“信用+”十大联动场景应用,完善公共信用评价及信用联合奖惩体系。

33.打造平安和谐城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全面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临海”建设。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基础工程防御能力,尤其是台风洪涝灾害的科学防控能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加工制造、城镇燃气、特种设备、生态环境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及反电诈行动,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经济安全运行保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粮食、能源、资源、重要基础设施等领域安全。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全力维护重要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三、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战的团队文化,提高领导干部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两个担当”良性互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地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改革突破争先。围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建设目标,以清廉机关、清廉村居、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交通、清廉金融等各领域清廉建设为抓手,纵深推进清廉临海建设。强化正风肃纪反腐,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持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将清廉效能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新动能。

(二)建立健全抓落实机制。市委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建立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板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建立常态化、实体化专班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清单化管理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改革清单、案例清单等,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各镇(街道)、部门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要分年度滚动实施、扎实推进,确保每年都干成一批实事和项目。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将推动共同富裕有关目标要求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绩效考核,建立定期督查和问题反馈整改机制,定期开展共同富裕工作评估,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三)加强改革探索和打造最佳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迭代再深化,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政策集成化、精准化,加快构建更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金融、土地等政策制度,率先形成以发展型政策为根本、以兜底型救助型政策为保障的共同富裕政策框架。聚焦重点领域,研究出台我市相关配套政策。主动争取和承担全国、全省性的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机制成果。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打造更多最佳实践,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四)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共同富裕强大合力。坚持群众主体,全方位、多渠道对推动共同富裕相关政策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弘扬勤劳致富精神,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晓度、认同感和满意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各类组织团体作用,充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搭建便于群众参与的平台,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共同奋斗、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走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本文有部分内容删减)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五企:世界级领军企业、高市值上市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

2.科创飞地:甲行政区位于乙行政区内用于科技创新的土地。

3.“5+5”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现代金融为支柱,创意设计、数字服务、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多种特色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5.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6.农民持股计划:以股权为纽带,组织发动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等共同持股,组建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推动企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建立增收致富利益联结机制。

7.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8.双高: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

9.一带串联:依托灵江、台金高速和351国道,突出海湾特色,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统筹沿江、沿海、平原的优势资源要素,串联东部湾区、中部综合发展区、西部生态发展区。

10.“12345”综合交通发展新格局:“1”为设立一个“东向依港出海,西向辐射内陆,南北互联互通,中心高效便捷”发展总目标;“2”为全力完成综合交通两百亿投资;“3”为构筑东西、南北及西北三大综合运输通道;“4”为构建“1312”四大交通时空圈;“5”为打造多式联运五大示范线。

11.三大三城:大美临海,宜居之城;大爱临海,温暖之城;大雅临海,书香之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