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信息 > “十三五”(已归档)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LH331082-001/2018-1119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临政发〔2018〕14号 成文日期: 2018-06-15
发布单位: 临海市人民政府
临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海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 日期:2021-11-30 10:00
  • 来源:临海市人民政府
  •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临海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临海市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录

(一)主要成就......................................................................................................................................................... 5

1. 工业发展水平提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5

2.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板块带动效应凸显............................................................................................. 5

3. 改造创新持续强劲,“两化融合”初见成效......................................................................................... 5

4. 扶持政策系统完善,发展环境优化升级............................................................................................. 6

(二)存在问题......................................................................................................................................................... 6

1. 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实力........................................................................................ 6

2. 产品出口比重高,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7

3. 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仍需加强............................................................................................. 7

4. 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7

(三)有利条件......................................................................................................................................................... 8

1. 拥有出海港口,交通优势显著................................................................................................................. 8

2. 企业数量众多,发展基础坚实................................................................................................................. 8

3. 民营经济活跃,运营机制灵活................................................................................................................. 8

(四)制约因素......................................................................................................................................................... 9

1.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问题凸显............................................................................................... 9

2.土地资源保障薄弱,要素配置机制有待完善..................................................................................... 9

3. 环保问题日益严峻,节能降耗任务迫切............................................................................................. 9

二、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10

(一)全球新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 10

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确定制造业战略地位...................................................................................... 10

2. 信息技术加速渗透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创新融合...................................................................... 10

3. 现代制造业全球化沟通合作日益增加............................................................................................... 10

(二)新常态下我国各项改革措施加速推进........................................................................................... 11

1. 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发展主要驱动力.......................................................................................... 11

2. “供给侧改革”有力推动消费升级............................................................................................................ 11

3. “一带一路”为本地优势产业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11

(三)浙江省、台州市战略部署有利于临海转型发展....................................................................... 12

1. 浙江省加快推进提质增效的工业强省建设..................................................................................... 12

2. 浙江省海洋经济新格局为临海带来新机遇..................................................................................... 12

3. 台州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国际智造名城”........................................................................................... 12

三、发展目标与总体思路........................................................................................................................................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思路....................................................................................................................................................... 13

1. 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创新驱动发展........................................................................... 13

2. 融合: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13

3. 优化: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14

4. 集聚:提升港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4

5. 绿色:加强节能降耗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4

(三)发展目标....................................................................................................................................................... 14

1. 规模质量目标................................................................................................................................................. 14

2. 创新能力目标................................................................................................................................................. 14

3. 两化融合目标................................................................................................................................................. 15

4. 结构优化目标................................................................................................................................................. 15

5. 节能减排目标................................................................................................................................................. 15

四、发展重点与实施路径........................................................................................................................................ 17

(一)优化提升三大特色主导产业............................................................................................................... 17

1. 现代医药........................................................................................................................................................... 17

2. 汽车机械........................................................................................................................................................... 20

3. 时尚休闲........................................................................................................................................................... 21

(二)融合推进四大新兴潜力产业............................................................................................................... 25

1. 高端装备........................................................................................................................................................... 25

2. 新材料................................................................................................................................................................ 26

3.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 28

4. 现代制造服务业............................................................................................................................................ 29

五、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布局.......................................................................................................................... 30

(一)布局原则....................................................................................................................................................... 30

1.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30

2. 坚持统筹规划与功能分区相结合......................................................................................................... 30

3. 坚持集约开发与集聚发展相结合......................................................................................................... 30

(二)总体布局....................................................................................................................................................... 30

1. “两区”................................................................................................................................................................... 30

2. “多园”................................................................................................................................................................... 31

(三)功能区规划.................................................................................................................................................. 33

1. 头门港产业集聚区....................................................................................................................................... 33

2. 临海经开区产业集聚区............................................................................................................................. 33

3. 主导产业集聚园............................................................................................................................................ 33

4. 龙头企业工业园............................................................................................................................................ 35

5. 小微企业创业园............................................................................................................................................ 35

六、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35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5

1. 加快区域技术中心建设............................................................................................................................. 35

2. 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35

3. 建立健全创新平台....................................................................................................................................... 36

4.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36

5.积极推进小微企业科创园建设................................................................................................................. 36

6. 加快推进创新型人才引进工作.............................................................................................................. 37

(二)深化两化深度融合................................................................................................................................... 38

1.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38

2.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中应用.............................................................................................................. 38

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38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39

1. 加快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39

2.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40

3. 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安全、环保方向转型................................................................................ 40

4. 加强高端制造及服务企业招引力度.................................................................................................... 40

(四)加强提质增效建设力度......................................................................................................................... 41

1. 推进“2513”计划.............................................................................................................................................. 41

2. 打造特色小镇................................................................................................................................................. 42

3. 加强品牌建设................................................................................................................................................. 42

4. 提高质量标准................................................................................................................................................. 42

5. 促进管理提升................................................................................................................................................. 42

6. 优化资源配置................................................................................................................................................. 43

(五)加快推进绿色制造................................................................................................................................... 44

1. 加快工业领域减排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 44

2. 启动绿色制造工程....................................................................................................................................... 44

3. 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44

4. 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开发.............................................................................................................. 44

(六)推行服务型制造........................................................................................................................................ 45

1. 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新业态................................................................................................................... 45

2.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46

3.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6

七、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47

(一)配套政策....................................................................................................................................................... 47

1. 建立完善的创新政策扶持体系.............................................................................................................. 47

2. 建立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政策............................................................................................................... 47

3. 优秀人才引育鼓励激励政策................................................................................................................... 47

4. 加快品牌建设保障政策............................................................................................................................. 48

(二)保障措施....................................................................................................................................................... 48

1. 组织保障落实措施....................................................................................................................................... 48

2. 科技创新引导措施....................................................................................................................................... 49

3. 园区开发管理措施....................................................................................................................................... 49

4. 两化融合推进措施....................................................................................................................................... 50

5. 绿色制造保障措施....................................................................................................................................... 51

6. 教育卫生保障措施....................................................................................................................................... 51

一、“十二五”时期工业运行情况回顾

(一)主要成就

1. 工业发展水平提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临海市在“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15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率7.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7.2亿元,年均增长率12.8%;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0.5亿元,年均增长率6.9%;完成工业性投资140.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2.3%。同时,临海市企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66家,亿元企业共149家,比2010年增加50家,十亿元企业共10家,比2010年增加3家。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共分七批确定了85家企业作为成长型小企业培育对象,通过专项培育,临海市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显著提升,为临海市十三五工业发展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板块带动效应凸显

“十二五”期间,临海突出自身产业特色,梳理强化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到45%,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方面,临海逐渐形成了以时尚休闲用品、汽车机械、现代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引领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占工业规上总产值比重超过68%;另一方面,临海合理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头门港新区大力引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生产企业,填补新兴产业空白,新兴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到35.1%。

3. 改造创新持续强劲,“两化融合”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临海市坚持引导企业设备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开展“机器换人”和“腾笼换鸟”项目,推进企业制造车间改造,加大高端绿色生产线的引进力度。“十二五”期间,临海市深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技术中心14家、台州市级技术中心26家企业。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68% ,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长42.3%。临海市通过绿色安全制造示范区,医化“智慧园区”,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两化融合贯标、示范、试点企业,四个一批项目等载体,积极推进全市范围内企业两化融合工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加快了临海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4. 扶持政策系统完善,发展环境优化升级

临海市为引导企业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建立了“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政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先后出台了《临海市建设工业强市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临海市工业强市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2-2016年)》等政策,明确了临海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配套出台了“四换三名”、“一企一策”、“四个一批”、“五帮一化”等一系列投资导向、行业准入、节能降耗方面政策,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培育等工作力度,形成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和发展导向。同时,临海坚持抓大、育中、扶小并重,帮扶企业进行品牌创建宣传和科技创新转化,打造“百亿龙头、十亿板块、亿元群体”企业梯队,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临海工业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问题

1. 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实力

作为制造大市,临海市制造企业众多,但产品可替代性较强,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个体工业比重偏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企业间以价格竞争为主,抵抗区域经济波动能力较弱。临海三大主导产业,医药产业以生产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部分企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时尚休闲产业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汽车机械产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有一定产品低端锁定倾向,不利于临海市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转型发展。

2. 产品出口比重高,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

临海三大主导产业中,如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用品对出口的依存度较高,其龙头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企业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对全球经济波动较为敏感。同时,多数企业缺乏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定位低端、技术密集不足等特点,受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外部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较大,对国际经济风险抵抗能力相对较差,给企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直接影响了临海工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仍需加强

临海市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建设,已经形成了时尚休闲用品、现代医药、汽车机械三个主导产业板块,但还存在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内部协调配套未形成等问题,工业布局有待整体优化。其中,时尚休闲板块由于涵盖行业较多,企业布局相对分散,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导致品牌整体带动效应较弱;医药板块在医药园区的统一管理规划下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但多为传统化学药类企业的简单集聚,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和销售渠道趋同,缺少配套协作关系。部分产业的品牌带动力不强,企业尚未形成协同发展,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度缓慢,导致临海市产业竞争力后劲不足。

4. 管理模式落后,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临海工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多数企业没有形成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科技人才、企业管理制度等成为制约临海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把握产业创新趋势和市场动态的能力有限。多数企业研发团队和创新机制欠缺,专利申请以多以实用型或外观型为主,发明专利相对较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有待加强,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较为薄弱。

(三)有利条件

1. 拥有出海港口,交通优势显著

临海市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临海是浙东南交通枢纽,目前境内已拥有5个高速出口,境内铁路、高速、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同时,临海头门港是台州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海上交通便捷,便于进出口贸易发展,利于港口经济建设,而且对推动临港型产业集聚和产业平台建设有重要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项目引进带来便利条件,为产业规划集聚提供着力点,是临海市产品多元化销售渠道的保证,是开辟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

2. 企业数量众多,发展基础坚实

庞大的企业数量为临海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临海全市有各类型工业企业近4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66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各领域内发挥带动作用,是培养龙头企业的摇篮,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是临海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同时,临海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具备扩大产业规模的坚实基础,是临海升级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层次的重要支撑。工业企业凭借多年积累的运营经验和良好商业环境,增强了临海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3. 民营经济活跃,运营机制灵活

临海市企业多为民营经济,其体制灵活,多以合伙制、企业经理人制为主,在风险控制和激励员工方面有突出优势,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民营经济以市场为导向,是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企业对市场反应敏感,善于实时跟踪市场动态,抓住关键发展机遇。此外,民营经济对市场的高敏感度,使其拥有主动创新、谋求发展的强大动力,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也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民营企业家具备的实干精神也是临海产业规模扩大、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四)制约因素

1.投融资体系不健全,人才流失问题凸显

临海企业更多的是通过自身资本积累和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扩大再生产。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临海企业来说,股票和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而资信风险评估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在临海的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间接融资也存在一定困难。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临海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另外,由于就业机会、发展空间、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临海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的难度大,而本地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多年来流失到发达地区的比例也很大。这种人才流入与流出的严重失衡,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严重障碍。

2.土地资源保障薄弱,要素配置机制有待完善

土地要素方面,临海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布局相对分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此外,新项目由于土地审批等问题落地存在一定难度,两方面因素共同制约了临海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的提高。同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拆后土地再利用等方面的处置方法和运行机制仍需完善,要素配置评价标准、企业质量和效益评价以及土地、环保、用能等要素配置竞争性机制也亟待建立完善。

3. 环保问题日益严峻,节能降耗任务迫切

一方面,随着临海头门港工业园和医药园区建设的加快,重工化趋势明显,环境保护任务日益艰巨,工业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给临海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为增强临海市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成为题中之义,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动力将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节能降耗任务将进一步提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将面临能耗指标和转型升级任务的双重压力。

二、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全球新工业革命正在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

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确定制造业战略地位

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如美国先后制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英国出台制造业2050,均通过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突出“再工业化”。

2. 信息技术加速渗透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创新融合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颠覆式、革命性影响。从技术角度看,发达国家正以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为着力点,积极谋求生产方式转变与商业模式创新,以求持续引领全球工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链结构、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战略。

3. 现代制造业全球化沟通合作日益增加

现代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现代制造业的基本特征是不以自然资源为要素,而是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要素。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现代制造业往往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存在,目前,现代制造业的全球化合作已成为其主要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深入,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全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二)新常态下我国各项改革措施加速推进

1. 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下发展主要驱动力

面对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国家陆续出台多个战略规划,明确新常态下发展的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将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加快研发能力提升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愈加迫切。同时,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加强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不仅促进了万众创新更促使企业管理向信息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2. “供给侧改革”有力推动消费升级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供需不匹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消费需求的改变要求临海加快工业产品的高端化、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通过实现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保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3. “一带一路”为本地优势产业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临海作为未来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将进一步突出其在浙江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未来,临海需要在十三五时期找准自身定位,不仅要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嘉兴港等大型港口的战略协作,积极承接大型港口集装箱转关服务,进一步加强自身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港口工业的发展,同时要开拓与东盟、南亚国家的直航联系,建立通畅的人才、资金、技术交流渠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三)浙江省、台州市战略部署有利于临海转型发展

1. 浙江省加快推进提质增效的工业强省建设

2015年省政府提出在新常态下要加快推进提质增效升级版的工业强省建设要求,“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的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工业强省。”临海应结合自身产业资源优势,以实现新发展、新突破的战略为己任,助力浙江省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发展。同时,省政府“医药强省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临海医化园区建设,有利于园区进一步集聚高端医药要素资源,实现转型发展。此外,《浙江省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强调要着力提升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基地对时尚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为临海时尚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浙江省海洋经济新格局为临海带来新机遇

浙江省海洋经济大发展,尤其是台州湾循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头门港新区发展带来了难得时代机遇。以《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实施为契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正呈现全新局面临海头门港新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南翼”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交通区位、港口资源、空间资源和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同时,临海头门港新区医化园区作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点规划区,未来开发建设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要素支持和项目支撑,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3. 台州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国际智造名城”

台州市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台州十三五期间要围绕打造“国际智造名城”,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台州制造水平。同时,大力推进“四换”(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名企、名品、名家)工程,推动创新载体深度对接台州产业。为支撑台州建设“国际智造名城”定位,同时结合临海自身发展定位与转型升级战略目标,亟待建立临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升级,帮助相关企业引入工业大数据、计算机柔性制造、数字化制造流程管理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联盟、技术并购等多种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

三、发展目标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积极响应台州“国际智造名城”战略实施,着力打造工业强市,切实增强要素集聚和平台支撑能力,坚持“创新、融合、优化、集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结构,结合临海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及“互联网+”的信息化运用,优化提升特色支柱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潜力产业,努力推进临海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实现工业产值总量进入发展新阶段。

(二)总体思路

1. 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创新驱动发展

结合工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的发展要求,聚焦产业链纵向延展和横向融合,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带动工业领先发展,形成联动互补的融合创新发展氛围;同时,注重发挥创新体系在工业发展中的助力推动作用,大力推进工业生态链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创新驱动力。

2. 融合: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结合互联网发展思维,强调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智能化融合,将互联网与重点产业结合起来,推动智能制造在各领域的应用;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推动工业渠道扁平化、生产和供应链智能化,更快更好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两化融合发展。

3. 优化:构筑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在各领域的应用,瞄准产业链高端发展方向,整合资源、优化提升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培育、融合推进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制造服务业四个新兴潜力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临海工业综合竞争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4. 集聚:提升港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头门港区优势资源,强化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重点企业培育相结合,重点引进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做强产业链核心环节,拓宽产业链延伸环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5. 绿色:加强节能降耗管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节能环保水平,鼓励传统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改造,强化区域内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处理能力,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在区域内的应用,从而形成低碳、环保、可再生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注重打造节点绿化工程以辅助本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环境与城市环境同步提升,提升临海工业品牌的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1. 规模质量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力争到2020年,工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接近87.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超过7.5%,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 创新能力目标

力争到2020年,工业领域研发投入和产出明显提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8%,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80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0%;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达到90家,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达到12个。

3. 两化融合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75;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比例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8%以上,“两化”融合水平全市领先,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4. 结构优化目标

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企业2家,超百亿元企业5家, 超50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培育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多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特色小镇。

5. 节能减排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表:临海市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十二五”

实际完成

十三五目标

规模质量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677.2(2015年)

1400

工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7.5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7.2

7.5

创新能力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3

1.8

规模以上工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63.5

80 

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41.6

60

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数

90

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数

12

融合发展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

75

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比例(%)

80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90

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98

结构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44.5

65

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35.1

50

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数量(家)

1

5

绿色节能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22.8

2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24.2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

化学需氧量(%)

10

完成浙江省下达任务

氨氮(%)

9

二氧化硫(%)

10

氮氧化物(%)

4

重金属排放量下降比例(%)

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5以上

四、发展重点与实施路径

以临海制造业为基础,聚焦区域联动和产业协同,结合存量优化和增量选引,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生态体系。立足需求牵引,紧跟行业趋势,优化提升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特色主导产业;围绕国家战略,软硬结合发展,融合推进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制造服务业等新兴潜力产业。

表3-1  临海市十三五工业发展目标

指标分类

具体指标

2015年

2020年

指标属性

经济总量

规上工业产值(亿元)

677

1400

预期性

工业产业结构

特色主导产业(亿元)

465

1000

预期性

现代医药

175

300

预期性

汽车机械

110

400

预期性

时尚休闲

180

300

预期性

新兴培育产业(亿元)

50

200

预期性

高端装备*

15

60

预期性

新材料*

35

80

预期性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

-

30

预期性

现代制造服务业

-

30

预期性

其他产业

162

200

预期性

注:其他产业:指橡胶塑料、造纸及纸、建材等

*: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拆分计算及评估得出

(一)优化提升三大特色主导产业

1. 现代医药

临海依托本地原料药发展基础,聚焦“高端智造”,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加强产业深度发展。进一步增强高端原料药、制剂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大型医药集团。推广现代制药模式,做优做强制剂产业,加大生物医药开发,打造制药设备行业品牌。到2020年,现代医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0亿元,力争大型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达到5%。

优化发展原料药。以“绿色医药”为主线,以“管道化、自动化、密闭化、信息化”为方向,鼓励企业更新和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控制手段。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污染低的创新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抗生素)药物、甾体类药物、抗病毒、抗艾滋病类药物等系列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产品。

强化发展制剂。采用“外引内联”的发展方式,依托华海药业及园区化学原料药优势骨干企业,延伸发展优势制剂品种。近期以OEM、制剂代工以及合作开发为主,中远期以多模式的合作、自主开发为主;吸引国际制剂巨头、国内制剂企业、省内制剂企业产业转移项目的入驻,实现由原料与中间体为主导向原料药与制剂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推进发展生物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直肠癌、乳腺癌等疾病,力争在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等方面领域取得突破。

培育发展医疗装备。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应用广泛、附加值高的基础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

延伸发展保健品。在原有医药产业基础上,延伸开发医药保健品、保健食品、香疗产品等周边产品,辅助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

文本框: 专栏1:临海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专项 数字化车间试点专项:通过提升企业和项目的技术装备及自动化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协同创新,促进临海医药产业制药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重点开展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管理、产品后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项目;鼓励开展研发关键设计工具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项目;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医药企业间工业互联网试点。 国际合作推广专项:在有条件的原料药龙头企业中积极开展制剂的产品国际认证项目;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打造一批提供区域和行业全程供应链服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动制剂的规模化出口;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建立医药国际合作项目管理推进小组,跟踪国际领先企业发展动态,吸引药品制剂业务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实现产业结构从原料药与中间体到原料药与制剂的优化转变。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专项:依托现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临海市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紧跟国际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市场动向,基于临海本地医药发展基础,积极发展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等先进生物技术,研发基因工程类药物,诊断类药物,流感、肝炎等疫苗类药物,建立专题攻关项目,以满足临海市生物医药的长期发展需求。 制药设备培育专项:推进制药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化,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智能化装备,在制药设备领域试点推广智能制造。建立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高性能制药设备及关键医药化工设备;在制药设备生产企业开展智能化提升项目,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制药设备行业品牌,促使医疗装备产业做大做强。 医药产业园建设专项:积极推动医药产业园基础设施改造,科学布局医药产业。开展循环化改造推进项目,加快园区的循环设备的提升;开展园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持续改善园区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开展产业服务软环境升级项目,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配套创新中心、检测平台等支持机构提供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资源配置。

2. 汽车机械

临海汽车机械产业依托现有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发展基础,聚焦“两端智造”,全面实现整车产业高端化,零部件全产业链化,建成较有影响力的汽摩及零配件产业集聚中心。鼓励现有企业主动加强技术改造,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研发新型机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引进机械制造业配套企业,逐步介入成套机电设备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到2020年,临海汽车机械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

重点发展整车制造。依托临海汽摩配产业现有基础,以吉利豪情等大型企业为龙头,重点打造以经济型轿车为主,摩托车、电动车、专业车辆为辅的整车制造产品线。通过提升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等核心技术水平,引进高端生产线设备,加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途径,将整车制造向产业高端转变,打造整车制造产业集聚区。

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通过技术人才交流,合作合资办厂等措施积极引进国外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汽油机燃油缸内直接喷射技术和增压技术、可变进气系统技术、低排放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用发动机、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等产品。继续发展蓄电池、轮圈等摩托车制造零配件制造。

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引进纯电动汽车企业,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技术中心,建立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突破整车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和结构轻量化加工技术,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水平提升,与现有企业形成合力。

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全功能、高性能的整车控制系统产品,实现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等多项功能的高度集成。支持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主动与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业务。

文本框: 专栏2:临海汽车机械产业发展专项 汽车“智能工厂”示范专项:积极开展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项目;大力开展“机器换人”,进一步推进人机结合,分段自动生产,引进智能冲压生产线、伺服冲压生产线等数字化冲压装备; 加大工业软件的研发力度,提高基础数据的采集能力,增强数据可靠性,以智能产品为基础,发展形成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的全面提升。 零部件全产品升级专项:结合整车制造产业,积极进行产品种类延伸工作,瞄准国内先进零部件制造技术,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技术引进等方式,重点引进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大部件汽配企业,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全产品的全面升级。 新能源汽车培育专项: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管理系统集成为切入点,在培育本地企业同时,积极招引适合临海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建立行业共享测试平台、整车研究实验室等测试、研究平台,便于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更易吸引相关高新企业落户。 汽车品牌建设专项:积极拓展与大型车企的合作,推广自身优势产品,凭借几个突出的产品性能优势打造特色化品牌形象;开展配套服务提升项目,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良好的服务配套体系,赢得口碑和市场份额;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定位梳理,明确企业产品特色,通过事件营销、网络营销等创新方式,提高品牌识别度。

3. 时尚休闲

临海时尚休闲依托户外时尚休闲用品、眼镜、高档工艺品、节日灯饰四大优势领域,聚焦“时尚智造”,以“时尚休闲产业小镇”创建为契机,加强产业跨度建设,强化延伸增值环节,提高工艺品与合成革档次,培育家居休闲用品系列,拓展节庆用品系列,形成量质双高的国内休闲用品生产出口基地,打造“休闲用品看临海”的区域品牌形象。到2020年,临海时尚休闲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l  时尚家居用品业

完善户外休闲用品门类。巩固临海在遮阳用品和庭院用品领域的国际市场地位。重点发展可移动、可携带式等户外休闲家具,建立门类齐全的户外休闲家具产品系列。鼓励企业提高防腐、防潮处理过滤技术、先进焊接技术等关键技术水平。树立质量过硬、设计时尚的品牌形象,创建“时尚休闲用品小镇”,打造户外时尚家居休闲用品基地。

培育家居休闲用品体系。基于本地优势的户外休闲用品,积极培育和引进时尚家居休闲用品企业,延伸产品门类,重点发展休闲家具、室内配饰和特色创意用品等室内休闲产品,引进3D打印等先进技术开展定制化生产,培育综合性室内装饰搭配解决方案企业,为创建“时尚休闲用品小镇”丰富产品门类。

提升工艺礼品质量档次。依托原有工艺品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木制、铁质工艺摆件、民间工艺及绘画艺术品,开拓电影、动漫周边产品,以及养生保健类产品。积极采用三维CAD、3D打印等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创建数字化样机,发展柔性化生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延伸节庆概念产品系列。针对节庆概念,推出不同节日灯饰系列,拓展节日相关系列产品,如各种节日装饰品、礼品包装、节日贺卡等周边产品,进一步提升外观设计审美水平。同时,积极开展节日灯饰工艺改造,提倡绿色生产,鼓励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开发高端灯饰产品,形成相互带动的节庆用品产业。

l  时尚眼镜业

鼓励眼镜企业创建独立品牌。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创建独立品牌,增加产品感性附加值。对太阳镜生产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品牌定位,逐步开拓国外太阳镜市场。对于高端眼镜配件市场的企业,鼓励以配件优势带动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建立自主眼镜品牌,探索智能眼镜产品的研发;对于低端镜框生产企业,引导研发高质量镜架,在眼镜框领域创建独立品牌。

l  时尚皮革制品业

打通合成革销售渠道。在沙发革、鞋内革等产品的本地优势基础上,不断扩充产品类型,从单一的沙发革、鞋内革延伸至汽车内饰、高档手机壳等产品;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环保压力,积极研发水性树脂逐渐代替溶剂型皮革;进一步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利用网络电商直接接触用户,缩短供应链,注重外观设计、做强做大自主品牌。

文本框: 专栏3:临海时尚休闲产业发展专项 工艺技术提升专项:引进3D打印技术、三维设计技术、先进焊接及喷涂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开展智能制造推广应用项目;组织重点产品质量攻关,开展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广项目;鼓励户外时尚休闲用品企业、眼镜生产企业使用可再生材料、碳纤维等高端材料,开展原材料升级项目;鼓励彩灯生产企业使用环保工艺,保证污染可控,开展环保工艺改造项目。 工业设计时尚化专项:通过对时尚休闲用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明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时尚的、潮流的角度进行时尚休闲用品的产品设计,将产品定位于高端时尚领域,在户外休闲用品、眼镜、工艺品、合成革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业设计时尚化项目。 产业链延伸专项:在现有产品门类的基础上,向周边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发展,开展工艺品、节庆用品延伸拓展项目,家居休闲用品培育项目,冲破现有发展思路限制,形成时尚休闲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开展全球市场战略。 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引导时尚休闲相关企业之间配套联动,成立时尚休闲产业联盟,加强不同企业相似领域交流学习,便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建立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便于整合销售渠道,提供融资渠道,增强区域内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互联网销售渠道构建专项:突破现有传统销售渠道限制,利用电子商务沟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缩短产品与市场距离,户外休闲用品、眼镜等重点领域,开展“电商换市”项目,以电子商务手段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提升,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品牌形象建设专项:以优质的产品质量、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时尚的工业设计、交互式的服务平台、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打造临海时尚休闲品牌形象。开展重点企业质量品牌高管培训和TQM普及教育培训项目,完善工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加强海外产品后服务能力,建立海外质量服务中心,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扩大品牌海内外知名度,建成国际一流时尚休闲用品生产基地。

(二)融合推进四大新兴潜力产业

1. 高端装备

临海通过加强针对本地高端装备企业的政策引导,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促进市内企业全面应用智能制造服务,大幅提升本地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力争在智能化高端装备、智能化成套设备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培育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企业。到2020年,临海高端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

提质升级关键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精密传动、液气密元件及系统和伺服控制机构,扶持培育本地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并对相关异地企业进行招引,以提升本地在高精密零部件及电机领域的产业实力。

培育发展智能化高端装备。以伟星股份、浙江新杰克等企业为引导,鼓励发展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以中联重工为引导,鼓励发展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并对上述相关外地生产配套企业进行招引,培育孵化本地企业,以提升本地在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智能化农机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实力。

大力推进智能化成套设备。基于本地传统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发展面向本地产业改造提升的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招引和培育孵化并重,创新开拓新产品和服务,鼓励本地企业进行各类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研发制造。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优先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及相关零部件,主要包括动力模块、特殊甲板机械模块和生活模块等。进而推动研发设计、集成制造、生产管理、全寿命周期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面向未来的智能船厂。此外,还应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产品试验检测、检验认证设施和能力建设。

专栏4:临海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

智能制造关键零部件提升专项:积极引导本地企业积极进行技术研发,以精密传动、液气密元件及系统和伺服控制机构等部件为着力点,提升核心技术水平,提升本地机电产业的竞争实力;加强对国内龙头企业的引进。在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与国内大型央企、名企的接触与沟通,通过产业协同与政策优惠,积极吸引龙头企业将产品制造基地、专项技术研发中心、区域运营总部等设在临海,进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跟随入驻。

工业机器人应用专项: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研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并实现产业化,逐步提升负载、运动范围、重复精度、防护等级等性能指标;攻克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和伺服电机等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及产业化难题;在临海市及周边区域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推广应用本地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

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培育专项:在本地基础部件和高端装备研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本地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面向休闲用品、现代医药、汽车机械、皮革等领域的专业智能化生产线;招引国内先进智能制造企业,以项目合作、组装生产等形式落户临海,快速提升临海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运输船舶生产及配套专项:结合港口新区发展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船舶及相关配套企业,以涌泉镇船舶制造产业为基础,鼓励临海回浦船业、江海造船等本地企业开展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及装置研发,促进企业与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舰研究院展开合作,努力提高本地船舶设计和制造水平。引进企业: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

2. 新材料

临海新材料产业发展以本地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为主要任务,以绿色建材为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强链补链工作。依托头门港区位优势,逐步向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以及医用新材料方向延伸,为现代医药、汽车机械等重点产业做配套,完成区域产业上下游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研发试验平台,建设一批新型建材示范项目,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到2020年,临海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

重点突破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继续推进优化伟星新材在建筑内、城乡室外的PPR管材管件、PE 管材管件,HDPE双壁波纹管、PB管材管件等排水管、给水管产品,并在给水、排水、中水系统设计方面拓展,巩固企业在国内建筑给水管道市场的地位。

积极引进以新型工程塑料为核心的先进高分子材料。针对本地的合成革产业,积极发展PU水性树脂、聚酯多元醇等高分子新材料,加快合成革产业绿色转型。围绕本地汽车机械产业,优先发展机械强度高、耐热性好、电绝缘性优异的新型工程塑料,配套本地燃油、传动及发动机系统等汽车机械零部件制造。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在电池领域的需求,发展高性能硅材料功能性聚合物膜材料。

围绕生物医药培育医用材料。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以提高医药安全性、功能性为目标,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和产品,推动医疗器械基础材料升级换代,同时与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配套联动。

文本框: 专栏5:临海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 本地企业培育专项:巩固伟星新材在给排水系统的市场优势地位,围绕新型墙体材料、外墙保温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型建材示范项目;通过开展产学研联动项目,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注重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最终形成规模化生产,与给排水领域配套联动形成临海绿色建材产业体系。 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专项:开展新材料企业引进项目,瞄准陶氏化学、杰斯曼、巴斯夫等国际知名技术领先企业,以新型墙体材料为突破核心,引入孵化3-5个新型建材生产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研发试验平台,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并通过项目逐步掌握关键技术。 配套企业引进专项:积极开展引进培育先进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以及医用新材料企业项目,依托本地合成革产业,提升合成革用聚氨酯材料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开展PPS、PA等工程塑料研发项目,为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积极引进动力电池隔膜、有机硅等生产项目,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基础;依托生物医药园区的研发基础和仪器设备,引进三井化学等知名企业,充分发挥临海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用新材料的联动作用。 港口产业联动专项:依托头门港产业集聚区,凭借港口便利的交通物流优势,在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同时,开展国外重点企业的合作交流项目,通过技术交流、外包配套生产等方式,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飞速发展;开展头门港产业联动发展项目,将头门港医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汽车机械产业等与新材料产业进行衔接配套,形成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3.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

临海通过充分发挥建筑新材料的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通过供需对接、合作交流等形式,积极寻找本地化工材料及装备企业产品与新能源领域的交叉环节,支持该类企业进行光伏新能源业务拓展。依托头门港区位优势,重点招引节能环保企业在头门港区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引导企业对高精尖节能环保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到2020年,临海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

新能源系统集成装备。结合智能能源及智能微网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光伏产业链下游系统集成环节。同时,按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要求,大力发展光伏系统集成、电站运营维护、创新产品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产业,构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一站式建设及运维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优质临港清洁能源项目和重点企业,依托协鑫集团借助外部资源,规划液体化工品储罐区或LNG接收站作业区,重点发展LNG或液体化工品的下游产品的加工生产。节能环保装备。积极发展水污染及污泥处置装备、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装备、工业有机废气治理装备、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设备、节能环保、环境监测专用设备、固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装备。

文本框:           专栏6:临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专项 临海市分布式光伏发电专项:围绕光伏发电、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持续加强示范力度。以屋顶光伏示范应用为主,兼顾幕墙、路灯、户外棚体、风光电互补、绿色照明等应用系统;以工业建筑示范应用为主,兼顾市政、公园、车站、科创园区、商住楼宇、农业设施等建筑载体。 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专项:在头门港新区发展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装备及能源等行业清洁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在重点镇、街道重点发展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设备,发展医院、医药化工等废水深度处理设备和装置生产,促进再生水利用。

4. 现代制造服务业

临海以现有产业为依托,招引和培育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设计企业及部门;重点建设各类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创业园,鼓励初创企业落户临海;发挥头门港区位优势,深化供应链的整合和管理,完善临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促进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网络营销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力争形成工业设计特色突出、研发创新服务健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网络营销服务理念先进的现代制造服务体系,为临海工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到2020年,临海现代制造服务业规模以上产值达到30亿元。

工业设计服务。瞄准工业设计、敏捷研发等领域,提升工业服务业核心能力,完善工业设计及研发平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培育本土专业研发设计公司,加快发展包含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备维护及管理运营一体化服务。积极开展与各类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

研发创新服务。围绕本地重点等产业,大力发展技术研发中心、开放实验室、检验检测平台等服务机构,重点打造各类众创空间和包括科技孵化、生产服务、设计创意等各类小微企业创业园。积极发展创新创业辅导中心及公共信息资源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专业化分工协作,产学研主体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利益共享机制。

供应链管理服务。依托临海头门港口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加快构筑物流发展平台,打造台州大宗物流枢纽,着力构建大宗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体系、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完善以港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与城乡配送为核心,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

网络营销服务。以时尚休闲产业为突破口,瞄准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网络分销等领域,鼓励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线下优势转变为线上优势,在重点企业试点“定制设计-生产-销售-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的全链条制造服务模式。完善网络贸易、物流结算平台等技术服务以及电子支付和结算技术服务。

五、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布局

(一)布局原则

1.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贯彻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方针,实现保护与开发、效益与发展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准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 坚持统筹规划与功能分区相结合

统筹规划产业、城镇、港口布局,突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在现有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推动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和提升,进一步强化功能分区,引导形成连片开发、组团发展、合理分工的产业空间格局。

3. 坚持集约开发与集聚发展相结合

突出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土地资源的集约开发和高效利用,依托特色园区建设,以产业活动与配套设施的规模化、专业化为支撑,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度和综合效率。注重发挥集聚效应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具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向特定优势区域集聚,形成生产专业化区域和产业聚集带。

(二)总体布局

根据临海市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特点、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工业布局现状,构建“两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1. “两区”

“两区”即头门港产业园区和临海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以“两区”为主体,打造定位准确、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平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融合发展、绿色环保的原则,加快临海市工业转型升级。

2. “多园”

“多园”分主导产业集聚园、龙头企业工业园和小微企业创业园三类。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重点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园;以上市企业为龙头,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工业园;以小微企业为基础,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形成具有现代产业层次的集聚效应。

各园区严格把控园区项目入园标准,综合考核入园项目质量,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园区,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平台,推动临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功能区规划

1. 头门港产业集聚区

头门港产业集聚区是临海市十三五期间发展现代医药、高端装备、汽摩及零配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是“双创”实施的主要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空间配置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衔接功能区划,推动头门港散货泊位专业化建设,完善港航服务功能与智能化建设,加快港口与城区、周边铁路公路的衔接,提升港口集疏运网络,加快促进杜桥、上盘与港口新区的港产城互动发展,提高港口引擎功能,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头门港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台州湾临港产业新高地。

2. 临海经开区产业集聚区

临海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是临海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重点发展时尚休闲、汽车机械、新材料等产业。在邵家渡钓鱼亭区块着力打造时尚休闲产业园区,在江南街道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在沿江镇推进机械产业园区及塑料制品产业园区建设,在东塍镇打造节日灯产业园区,建成产业特色明显的集聚平台。积极探索全市域的资源整合,做强做优核心区块、优化整合周边功能区块,形成核心区与辐射带动区的共建共享、联动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经开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吸纳周边地区大中型项目,吸引大企业落户,推动入驻企业上市,建成产业特色明显的集聚平台。

3. 主导产业集聚园

主导产业集聚园包括位于头门港产业园区的东部医药产业园、头门港高端装备产业园、杜桥眼镜产业园,以及位于临海经济开发区的中部休闲用品产业园、江南机械汽摩配产业园、东塍节日灯产业园、沿江机械产业园、沿江塑料模具制品产业园。

东部医药产业园。依托特色化学原料优势,推进现代医药产业发展,仿创结合,构建中间体-原料药-制剂药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同时积极构建生物医药研发平台,积极开展生物药研发生产;在制药设备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工程,提高现代医药产业信息化程度;把循环化改造作为园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打造国际一流的医药产业基地。

头门港高端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医疗器械、高精密零部件及电机领域、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智能成套设备、船舶配套设备制造和船舶机械电子等装备,建立临海智能制造和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

杜桥眼镜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档眼镜配件、品牌太阳镜,培育高端眼镜生产企业,打造杜桥眼镜拳头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建设杜桥时尚眼镜小镇。

中部休闲用品产业园。重点发展户外休闲用品、家居休闲用品、工艺品、合成革以及节庆用品几大门类,改变临海时尚休闲用品企业分布过于分散的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临海“时尚休闲用品小镇”。

江南机械汽摩配产业园。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重点提升发展工艺先进、生态环保、低能耗的专业化配套生产企业、整车制造企业,并进一步开展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关,形成临海汽车机械产业集聚。

东塍节日灯产业园。在东塍原有彩灯产业的基础上,提升集聚LED产业,重点发展国内外节日用特色灯饰,聚会庆祝用照明彩灯等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工艺技术含量,降低污染,加快建设临海彩灯集聚区。

沿江机械产业园。重点培育具有台州特色的中小企业园区,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突出吸引产业关联度、技术含量、效益产出等综合水平较高的汽摩配生产企业,同时集聚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污染小的轻工业企业。

沿江塑料模具制品产业园。积极谋划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区,主要发展绿色环保建材、新型工程塑料和高端医用材料,继续承接台州、临海地区涉港工业企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尤其是高端塑料产业。

4. 龙头企业工业园

以上市企业为龙头骨干,统一规划建设工业园,在土地供应和建设用地上予以预留控制和有效配置,积极打造吉利集团汽车产业园、现代医药工业园、新兴产业工业园、华海制剂产业园等10家。

5. 小微企业创业园

以小微企业为基础,建设白水洋小微企业创业园、江南机械模具创业园、大洋科创园、杜桥眼镜小微企业创业园、东塍节日灯小微企业创业园、大田小微企业创业园、沿江小微企业创业园等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园8家,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扶持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

六、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加快区域技术中心建设

深度挖掘和发挥临海市科技资源,梳理并整合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省级企业研究院,为临海市创新驱动提供着力点。在现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行业重点实验室,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对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产业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突破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针对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与引进项目同时建立对应研发中心,从产业建立之初就紧抓创新研发,力争在国内保持先进技术水平。

2. 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打通实验室研究与生产研发环节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步骤,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积极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展开合作,鼓励研究机构和高校通过转让、许可与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相关组织转移科技成果,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对接企业的专项研究和学习项目,组织专家定期参观企业生产车间,举办企业座谈会,使科研项目能够服务于实际生产,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技术中心学习,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工艺,使科技创新有的放矢。

3. 建立健全创新平台

充分依托头门港产业园区和临海经济开发区,探索建立功能完备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及军民科技合作等公共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检测检验平台、孵育孵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集群。争取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等平台提升为国家或省市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伟星拟上市企业集聚区,高标准谋划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升级优化创新创业载体。

4.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结合大企业培育“513”行动计划,针对相关龙头企业,设立技术研发创新目录,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培养引进科研人才、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探索企业后补贴等多样化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创新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5.积极推进小微企业科创园建设

加快建设小微企业科创园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检测、研发等一系列公共创新资源,以及会计、法律、政策、行业信息等全方位咨询服务,搭建中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桥梁,定期举办信息资源交流会以及高端人才推荐会等主题沙龙,为企业成长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6. 加快推进创新型人才引进工作

围绕临海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引才平台,创新引才载体。一是鼓励企业在人才优势区域建立研发机构和分支机构,利用该地区环境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加盟。二是在临海相对优势领域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顶级人才,以企业为主体申请建立博士后、院士工作站。三是通过政府人才工作机构与境外相关机构的联系,建立人才智力投资与服务的合作机制,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四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园区内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文本框: 专栏7:临海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工程 ——区域性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工程。依托现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临海市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紧跟国际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市场动向,基于临海本地医药发展基础,建立专题攻关项目。研发基因工程类药物,诊断类药物,流感、肝炎等疫苗类药物,整合区域内人才资源,进行联合攻关,满足临海市生物医药的长期发展需求。到2020年,在微生物工程、单克隆抗体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初步集聚区域内生物医药企业。 ——众创空间建设工程。围绕临海现有技术研发中心、孵化器,以互联网思维引导其优化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积极组织培训辅导、创业投资、领军企业家与传统创新创业机构合作,共同构建新型的临海众创空间。支持众创空间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对入驻众创空间创业企业的房租、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费用适当进行补贴。推行集中办公区登记制度,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加强对众创空间各企业发展情况的跟踪,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挖掘优秀团队,做好行业发展指导。

(二)深化两化深度融合

1.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大企业生产线设备升级改造力度,推进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加快建立健全“机器换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特色的智能化现代先进制造业。在制造业领域推广智能化改造,汽车、医药、时尚休闲行业推进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加快智能识别、人机智能化交互、分布式控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普及,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企业,积极推广示范项目成功经验,帮扶更多企业进入浙江省“机器换人”百项示范项目。

2.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中应用

在制造业领域推广信息化改造,在医药、汽车、时尚休闲、高端装备、建材等产业的企业内部管理、安全生产监测等环节应用信息化。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建立以生产控制及供应链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对企业财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反馈。同时加大服务型制造业改造力度,在产品信息服务、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展产品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石,提高互联网建设水平,提升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是快速实现两化融合的保障。加速全光纤网路城市建设,完善通信光缆网络,加强4G网络建设,鼓励研发低成本、高效能的智能终端设备和芯片,研制高端网络服务器,增设网络覆盖基站,建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业互联网试验网,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监管和安全成品研发,营造安全网络环境。

 

专栏8:智能成套装备和数字化车间示范工程

——智能成套装备示范工程。在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高端智能化装备,建立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补偿机制,促进示范应用单位与研制单位技术合作,提升自主创新重大装备的质量可靠性。到2020年,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自主化配置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机械加工数控化。

——数字化车间试点工程。对发展基础较好的企业如伟星建材等,开展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试点。重点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管理、产品后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数字化管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鼓励研发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探索企业间工业互联网试点。到2020年,各重点发展领域龙头企业建成数字化示范车间,逐步开展制造业的全面数字化改造。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1. 加快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三大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医药产业重点研发制剂产品、生物药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药,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向管道化、密闭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医药模式转型;汽车机械产业重点提升企业从零件到部件的生产转型,进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并与新能源汽车相配套;时尚休闲产业主要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临海”品牌,注重降低产品通用化竞争,鼓励企业启用先进新技术、工业及设备,提升产品的时尚性和环保性。

2.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在头门港区引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港口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着眼于医化园区环保改造,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并积极引入新能源企业;基于制造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发展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针对休闲用品、建材、眼镜等产业材料优化提升,发展绿色建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新材料。形成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港口经济发展。

3. 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安全、环保方向转型

针对汽摩配、机械加工、皮革制品、休闲用品等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一方面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向智能化生产方向发展,突出地域特色,与地区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产业链零部件环节向研发设计、创意等上游环节转移。另一方面,针对能源转化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污染及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依据国家安全及环保标准,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对不符合评价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技术整改或关停,对空壳企业应定期排查并妥善处置,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

4. 加强高端制造及服务企业招引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内外重大项目,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园,促进头门港工业园区发展为制造业紧密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培育集聚一批社会化投资、专业化服务的工业设计、“机器换人”、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管理咨询等中介结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制造和服务两个维度同时支撑临海产业结构优化。

 

专栏9:头门港工业集聚建设工程

头门港以港城互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积极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加强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推进。

——头门港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设施,建立园区与椒江区的公共交通,认真落实配套水电气路工程,头门港新区港电一体化科学论证和前期研究;加快头门港新区环境整治,建成头门岛生态提升工程,完成白沙湾标准海塘、白沙湾海岸带整治工程建设;加大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信息数据整合、管理和利用,创建智慧新区。

——传统优势优化工程。聚集临海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安全、环保的经济型汽车制造规模,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在工业区内形成区域配套,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有临海特色的新型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明确医药产业园定位,重点发展原料药、制剂、生物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提升园区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废液废物排放,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招引重点企业落户头门港工业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工装备、环保节能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分布式光伏发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油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凭借港口便利的交通物流优势,在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同时,加强与国外重点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技术交流、外包配套生产等方式,实现本地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

 


(四)加强提质增效建设力度

1. 推进“2513”计划

积极培育“百亿龙头、十亿板块、亿元群体”企业,推动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挂牌上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培育“2513”计划,即到2020年,培育工业销售产值超500亿元企业2家,超百亿元以上企业(集团)5家,超50亿元10家,超10亿元30家。

2. 打造特色小镇

以创建特色小镇为主要目标,推动东塍彩灯小镇、杜桥时尚眼镜小镇建设,以头门港现有产业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对接浙江省“三强一制造”重大举措,申请省级浙江名牌、著名商标、出口名牌等品牌,引导企业申报“浙江制造”培育试点,鼓励企业申请“浙江制造”认证证书。贯彻省“浙江省著名商标”品牌培训工程,以国家级临海休闲用品制造产业基地和医药循环化改造试点为契机,积极申报“浙江制造”培育试点产业,推进时尚休闲产业的电子商务和创建绿色药都,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国际品牌,培育一批省级商标品牌示范县、乡镇和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和品牌效益建立临海区域经济品牌形象。

4. 提高质量标准

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三强一制造”举措,加快从中低端产业结构转变为中高端产业结构,从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为资源要素高效集约利用方式。重点围绕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发应用先进制造工艺,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发布“浙江制造”标准,加强企业与国内外认证机构的合作,提升企业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标准,引导企业树立“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向专注、精制、可持续发展转型,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

5. 促进管理提升

鼓励企业增强管理创新动力,弥补临海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方式、机制落后的短板,增强创新意识,强化服务理念,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推进企业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强管理、练内功、降成本、提效益。

6. 优化资源配置

一方面围绕重点产业区块,积极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系统,从而消耗现有库存,同时支撑产业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企业用地、用能等要素差别化配置,继续淘汰部分落后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产业,重点推进用能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同时培育和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环境的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

 

专栏10: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时尚休闲用品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围绕遮阳伞、户外桌椅等临海传统优势时尚休闲用品,打造产业与文化相互融合的时尚休闲用品特色小镇。加快时尚休闲用品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投资环境,引导本地企业开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生态高效的重点项目;鼓励企业结合当地特色,研制一批具备文化特色的休闲用品,以拳头产品带动文化输出;将产业发展与小镇建设融为一体,开发制造工艺参观、休闲文化展览等为主题的小镇旅游项目,将小镇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平台。

——杜桥时尚眼镜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在杜桥眼镜生产销售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杜桥时尚眼镜特色小镇。引导本地企业将时尚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研发之中,跟踪国际流行趋势,以时尚作为杜桥眼镜基地的新标签。在原有眼镜城等大型销售基地基础上,增加特色眼镜小店,融入当地文化内涵,增强店内的可参观性,适当开展眼镜制造工艺参观、眼镜个性化定制、制作技术演变展览等活动,挖掘眼镜产品的感性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品牌价值。

——头门港新区现代医药小镇建设工程。依托头门港现代医药五大功能区推进现代医药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围绕原料药、制剂、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医药企业。针对现有医药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工艺线智能升级等项目。加快建设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以及医药循环化改造,开展医药小镇循环改造、研发实验室参观项目。

 


(五)加快推进绿色制造

1. 加快工业领域减排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

深入实施“腾笼换鸟”三年行动计划,以能源“双控”为抓手,加快重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整治提升,有步骤的推行相关减排工艺,为企业提供工艺改造相关技术和设备服务支撑,实行自愿清洁生产与强制关停相结合,切实减少工业污染物以及碳排放量。拓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途径,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目录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一批工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2. 启动绿色制造工程

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进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后续监管工作。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技术,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开展绿色制造工程试点,积累改造经验并逐步推广至各重点产业。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3. 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深入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依托本地工业实际需求,以废弃资源利用为切入发展综合利用事业,建立企业污水排放集中处理中心,建立有毒有害工艺如电镀、热处理等服务中心,以现代医药产业相关企业为重点鼓励建设一批循环化改造示范项目,加快制定有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工作,以助推本地工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建成临海市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4. 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产品开发

面向市内现代医药、汽车机械、高端装备等行业积极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企业和绿色园区,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和节能材料的应用,组织实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改造专项工程,培育能源管理、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建立节能环保一条龙服务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专栏11:绿色产业生态创建工程

——节能环保系统集成工程。针对临海市在医药化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眼镜、彩灯等产业突出的节能环保问题,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动制造业可再生能源利用,     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例,统一规划废水废物集中处理,在全市建立节能环保设备网络和监控中心。

——绿色工艺改造升级工程。积极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线换代升级,对铸造、电镀、热处理等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工艺,建立区域特种工艺加工服务中心,对工艺线统一配置高端排污处理设备,建立绿色制造发展模式。

——绿色产业生态链接工程。在各重点发展领域推广内部节能环保集成系统与绿色工艺改造,外部链接特种工艺加工服务中心及排污处理中心,建立全市绿色制造网络。形成企业内部自主监控与政府外部管控相结合,集成化、网络化的绿色产业生态。

 


(六)推行服务型制造

1. 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新业态

培育发展商业模式灵活的新业态,支持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线上线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务,探索智能制造在产品销售及服务领域的延伸应用,从更高层次对临海产业进行智能化提升。积极发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推动企业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众包设计、众筹设计等网络制造新模式。

2.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具备条件的制造企业努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加快从单一生产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引导企业加大产品整合力度,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和专业化集成方案。引导企业拓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网上支付结算等新业务及产品后市场服务,不断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体系。

3.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主要依托规划产业区块外存量工业用地,继续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推动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整合区内制造企业服务资源,梳理企业服务需求,形成外部协调服务端口,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网络。

 

专栏12: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时尚休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推动临海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首先在时尚休闲产业试点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头门港设立特色生产性服务区,针对休闲用品国内外市场需求,形成临海时尚休闲用品进出口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服务指导,开拓海外市场销售渠道,搜集市场需求信息,并对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进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建设一批智能化管理调度中心、智能化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物流口岸、智能化监控与感知引导平台等物流载体的智慧物流示范基地。围绕汽车、医药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提供区域和行业全程供应链服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和分析应用中心建设。最终建成集信息、质量、管理、物流、市场开拓的制造业综合服务平台。

 


七、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配套政策

1. 建立完善的创新政策扶持体系

建立完善的创新政策扶持体系,以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引导其用好用足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财税、人才、科技、土地等各项政策。通过对辖区内全部可开发科研资源进行梳理,推动制定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资源;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对于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2. 建立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政策

建立健全招商选资机制,制定完善的工业招商选资政策。针对重点产业,制定定向产业招商政策,加强招商选资信息库建设,构建招商信息共享平台。融合现有资源和相关政策,汇总制定针对重大项目的“一事一议”帮扶政策和工作机制。针对各重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重大事项,开展“一事一议”现场办公,全力协调解决问题。对“一事一议”项目成立专责小组,为项目落地、审批、建设等提供特事特办一条龙服务,打造重大项目专属绿色通道。实施招商选资考核奖励制度。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设定专项奖励资金,落实兑现外来投资优惠政策。

3. 优秀人才引育鼓励激励政策

建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经济型人才等优秀人才的引进意见、激励政策及评选办法,鼓励企业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城市建立研发机构和分支机构,利用当地环境优势吸引高端人才加盟;鼓励企业与重点高校建立人才引进合作计划,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鼓励企业与异地企业建立研发、管理等合作关系,实现高端技术人才远程指导,实现发展共赢;制定优秀人才培养政策。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对存量人才应比照引进人才享受部分政策待遇,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住房、交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4. 加快品牌建设保障政策

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建立特色品牌建设专项补贴,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全国性、区域性自主品牌展览、展示活动,开展自主品牌宣传和推广等项目可申请专项补贴,增强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意愿。加强标准化和检测工作。鼓励企业参与、主持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时尚休闲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强化消费者知识产权意识等手段,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维护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

(二)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落实措施

建立工业重点产业综合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联合的工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重点产业的发展。以技术、质量监督部门为主体,联合经信、科技等相关部门建立标准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参考重点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相关意见,推进相关企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指标的定制进程,促进区域内两化深度融合。

建立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重点产业相关技术,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学术专家,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常态化问诊机制,负责对产业发展方向选择、重大引进建设项目、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建立重点产业服务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学习、交流等各种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并公示企业对政府各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意见反馈,对于职能部门违规操作、处罚失当等行为需通报处理,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

2. 科技创新引导措施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可设立市级产业专项基金,为市内具备行业领先技术优势的企业技术研发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对临海市急需引进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经过企业创新性评定,可以通过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出台各产业科技创新引导目录,对符合目录的创新技术、产品通过基金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各产业创新联盟,对于加入产业创新联盟的企业,可以有条件地使用联盟包括的科研设备、检验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等硬件设施,共享部分科研成果,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在联盟内部形成科技创新与新产品研发的衔接联动,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形成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协调发展。

构建创新载体平台。推进临海创新型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孵化器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产业引领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根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来源、入驻企业的数量、质量和融资情况、产业聚集效果。

3. 园区开发管理措施

完善园区配套设施。针对头门港园区企业员工交通不便的问题,积极推进园区与椒江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加强中心城区的交通辐射作用;认真落实园区配套水电气路工程,为园区工作人员打造良好舒适的办公环境。优化产业区域的整体配套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支撑水平,建设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的产业园区。

统一管理环保设备。针对园区中的重点污染企业和废水废物处理,应进行统一管理;应建立紧急预案措施,快速排查事故原因,恢复企业正常生产;加强园区污水处理厂管理,提高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专门的重金属的排放处理,对废弃固体垃圾进行统一分类处理,保障园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区域内的加工及检测资源,统一建立时尚休闲、汽车机械等专业检测平台和工艺加工平台,严格管理,降低环保风险,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对于需要经过电镀和热处理等工序的产品,同时减少企业到外地加工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

4. 两化融合推进措施

建立两化融合推动机制。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大专项行动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好细化落实和检查督促工作,落实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本级配套措施。各街道、乡镇和园区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根据本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

健全两化融合评估评价机制。参照浙江省两化融合评估评价的有关做法,形成临海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全市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量化评估,对区域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给予科学引导。每年进行两次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的评测,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认定管理、考核评估和跟踪服务。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家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医药化工等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

5. 绿色制造保障措施

大力推进港口循环经济。以头门港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临海分区建设,构建临港产业集聚平台。构建以石化、资源再生、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四大产业为支撑的主导循环产业链,树立“循环经济”招牌。加强医药产业园转型提升,以“绿色药都”为建设目标,严格监督园区现有企业的污染物排放。

严格把控项目环保指标。在招商选资过程中,严格把控环保指标,对于不达标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不予以引进。对于新引进的项目和企业,应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环保考核评价,对于不能达标的企业,要限时进行整改,在临海企业中树立牢固的节能环保意识。

建设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在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率先开展节能环保工程,为企业升级环保设备提供引导帮扶、统一排放标准,对于部分产业影响环境的工艺,进行集中工艺线建设,降低环保风险,将示范项目积累的经验,逐步推广至临海各企业,最终实行节能环保规范化管理。

6. 教育卫生保障措施

积极贯彻教育强市。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结合“百校达标”工程,推进基础教育提升行动。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优势,做强特色,全力支持台州学院在临海发展,抓好浙江台州理工大学新院区前期工作,为临海市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和培育环境。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积极争创省卫生强市,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台州医院新院区、市一医院扩建工程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基层卫生院改造。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落实社会资本办医相关政策。保障临海各高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高级技术人才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

抄送:临海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武部,

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

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15日印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