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信息 > “十三五”(已归档)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LH331082-004/2016-11265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临政发〔2016〕16号 成文日期: 2016-06-06
发布单位: 临海市人民政府
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日期:2021-11-26 15:52
  • 来源:市发展改革局
  • 浏览次数:

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临海市委关于制定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订,是认真落实市委战略部署,明确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千年古城新崛起的总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稳步推进各项重大任务的实施,奋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1.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5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63.5亿元,年均增长7.4%[1];财政总收入67.8亿元,年均增长1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0亿元,年均增长11.4%;外贸自营出口总额26.5亿美元,年均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亿元,年均增长12.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从2010年的8.7:52.3:39.0调整为2015年的8.8:44.5:46.7,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经济、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工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产业增长的科技含量提升显著,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68%[2],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长42.3%。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9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3个,荣获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市)和果品强县(市)称号。

2.沿海开发取得突破,引领效应初步呈现

头门港顺利开港,建成疏港公路及跨海大桥、首座2万吨级兼靠3万吨级码头和头门岛供水供电等设施。头门港新区产业聚集初具规模,共入驻企业178家,投产126家,其中,上市公司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初步形成医药化工、汽车机械、合成革等3大集群产业。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4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3%,引领作用开始显现。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建设加快,临港产业城基础设施努力推进。临港新城建设框架拉开新格局,新城核心区块全面启动建设。洞港渔业产业示范区和红脚岩一级渔港等海洋渔业平台稳步发展。

3.城乡建设整体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成功创建中国宜居城市,成为首批浙江美丽县城试点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促使中心城市集聚承载、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完善,主城区一城五组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市景观不断美化亮化。城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杜桥小城市培育不断推进,白水洋、东塍、桃渚中心镇加快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新格局。

4.环境建设持续加强,生态临海优势凸显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五水共治等重点工程,加大大气治理工作力度,城乡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大行业专项整治,有序推进眼镜、彩灯、休闲用品、电镀、熔炼、砖瓦窑等行业的污染整治工作,关停水洋化工区。部门与司法联动机制初步建立,违法违规项目得到有效清理,环保历史欠账加快解决;开展环保网格化管理试点,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有序推进,工业废水排放集中整治成效显著,成为全省首批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

5.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认定。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获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县和省体育强市荣誉称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全面改善,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了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各类社会保障待遇逐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整治、信访基层基础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矫正等工作继续加强,连续10年获评省平安县(市、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0%11.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6.重点改革取得成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经济、民主法制、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逐步推开。成为全省资源要素市场化综合配套改革首批扩面地区,两评价七差别九配套体系框架形成。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积极展开,商事登记、联合审批、网上审批、模拟审批等制度改革稳现实效。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出台政府性资金竞争性存放管理等八方面制度。有序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村金融和农村确权赋权改革。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大部分任务完成较好,为十三五时期及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GDP、工业总产值、自营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市场主体总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等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其他先发港区相比,头门港在港口建设与运营、做强临港产业等方面都面临较大挑战;区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城镇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压力仍较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文教卫事业存在短板,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这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单位

十二五预期目标

十二五实际完成

绝对值

年均增速

绝对值

年均增速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50

12

463.5

7.4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45.5

5

40.6

2.5

         第二产业

亿元

344.5

13

206.2

7.0

    其中:工业增加值

亿元

300

13.5

171.7

6.9

       第三产业

亿元

260

13.5

216.6

10.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0000

11

38846

6.0

2

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

1560

12

1079.6

4.1

  农业总产值

亿元

60

6

66.6

7.6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500

13

1015

3.9

    其中2000万元以上企业产值

亿元

1000

15

677.2

7.8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00

16

286.6

15.2

  其中:工业性投资

亿元

185

16

140.7

9.8

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20

15

201.9

12.8

5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29

10

26.5

8.4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70

12

67.8

11.0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9

12

38.0

11.4

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0

46.7

8

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

2

2.68

社会发展

9

城镇化率

%

58

59

10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不考核

11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6

12

每千人医护人员

/千人

4.5

4.5

13

新入学预期受教育年限

13.5

13.8

人民生活

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

39676

10

1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5

20973

11.3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3

17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4

[5.7]

18

人口自然增长率

7.7

6.5

资源环境

19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下降)

%

14

12 

 

20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

未下达指标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

化学需氧量

%

12.2

10

氨氮

%

13.8

9

二氧化硫

%

11

10

氮氧化物

%

5

4

22

耕地保有量

公顷

36707

36840

23

活立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520

94

616

190

24

水功能区断面达标率

%

75

持平

75

持平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分项指标绝对值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因台州电业局从2014年起数据不再统计在我市,统计局对外公布数据:十二五时期,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6.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为2.5%

   2)工农业总产值及分项指标为现价增速。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有调整。

   4R&D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数据到2014年。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内外部宏观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投资贸易规则、产业分工格局、新科技革命、地缘政治环境都会发生较大调整,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发展动力都加快调整和转换,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战略、特色小镇建设、台州市一都三城战略,有利于我市培育发展新优势,打开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力,同时也对我市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从我市看,近年来,三大示范区战略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平台更加广阔,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GDP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金台铁路及头门港支线、沿海高速、台州市域轨道交通建设和头门港建设深入推进,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有利于我市与台州同城发展,与仙居、天台、三门协作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更大平台上实现更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接轨台州一都三城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按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全力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力争经济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民生稳步提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台州副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

——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确保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也翻一番。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港口引领更显著。港口和集疏运网络进一步完善,吞吐量显著增长,台州中心港区地位基本确立。临港型产业加速集聚,新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港产城联动发展展现新面貌。

——城乡区域更协调。全市发展空间格局更加优化,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功能明显增强,美丽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建成美丽县城。

——人民生活更幸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分,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生态环境更优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水环境和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更完善。五年累计投入600亿元,建成台金铁路及头门港支线、沿海高速、杭绍台高速、方溪水库、大田平原排涝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

2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期末值

年均增幅(%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65

7.5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8

预期性

3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34

5.0

预期性

4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8

1.8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38

[3.7

百分点]

约束性

(二)创新驱动

5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9

预期性

6

发明专利授权量

360

11.5

预期性

7

互联网普及率

%

45

[20]

预期性

8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万元/

11.5

9.0

预期性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40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10

居民可支配收入

48000

9.5

预期性

11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0.2]

预期性

1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50000]

预期性

13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万平方米

[12]

约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

80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3.5

预期性

16

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

40

预期性

17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18

约束性

(四)生态文明

18

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19

细颗粒物(PM2.5)浓度

微克/立方米

≤35

 

约束性

20

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

%

≥80

约束性

21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2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3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4

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

平方米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5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

64.2

持平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750

[134]

约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绝对值按2015年价格计算。

   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临海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

(一)重点推进科技创新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达到23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7家。推动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引导企业联合设立研发联盟或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结成创新利益共同体,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9%

搭建创新平台。充分依托头门港新区和临海经济开发区,构建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临海科创中心和东部科技产业园,争取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等平台提升为国家或省市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同时,探索建立功能完备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时尚休闲行业及军民科技合作等公共研发、成果转化、检测检验、孵育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集群。建成龙头企业工业园1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园8家,众创空间3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为创新提供资源和空间。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空间,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打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围绕科技创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立政府、企业、院校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重视商标发展战略,做好商标质押贷款工作。

壮大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新兴产业急需人才、转型升级紧缺人才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争取引进国家、省人才10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高校、科研机构、行政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加强人力资源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团队等的管理服务工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整合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专业领域的职业化能力培训,着重培养适应我市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工业强市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以竞争力提升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阵地,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集群发展为抓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争取突破1500亿元。

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着力推进工业智造,深入实施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工程,大力打造支柱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十三五时期,重点是鼓励现有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要从扩大产业规模和延长产业链两方面入手,着力引进和培育上下游企业,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同时不断提高现有企业的装备水平,着力扶持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重点产业项目,提升产业丰厚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单个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等主导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中坚,要集中扶持,重点培育,实现有中生新、有中生高、有中生优、有中生强。要突出龙头引领,实施强企工程。鼓励骨干企业突出主业,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订,围绕核心技术持续推进研发攻关,打造拥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不断提高核心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价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协同推进相结合,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到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40%

专栏一:工业主导产业

现代医药产业:聚焦高端智造,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加强产业深度发展。进一步增强高端原料药、制剂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大型医药集团。推广现代制药模式,做优做强制剂产业;加大生物医药开发,打造制药设备行业品牌。

汽车机械产业:聚焦两端智造,全面实现整车产业高端化,零部件全产业链化,建成较有影响力的汽摩及零配件产业集聚中心。鼓励现有企业主动加强技术改造,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研发新型机械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引进机械制造业配套企业,逐步介入成套机电设备和先进装备制造业。

时尚休闲产业:聚焦时尚智造,以时尚休闲产业小镇创建为契机,加强产业跨度建设,强化延伸增值环节,提高工艺品与合成革档次,培育家居休闲用品系列,拓展节庆用品系列,形成量质双高的国内休闲用品生产出口基地,打造休闲用品看临海的区域品牌形象。

提升工业产业发展平台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构建产业空间布局框架,逐步形成定位清晰、导向明确、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临海经济开发区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促进产业提速与增质发展,努力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头门港新区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落户、实现要素的集约与优化配置,成为台州湾临港产业新高地。小微企业集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发展环境,打造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导功能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壮大建筑业坚持质量兴业,鼓励大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力、聚集力和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形成2家以上一级工程总承包企业,晋升特级资质企业1家以上。坚持走出去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到2020年累计完成省外产值1600亿元。推广建筑工业化。

(三)建设服务业强市

整合优化服务业布局,按照主城区优化提升、头门港新区培育发展、各镇街协同推进要求,加快发展区域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区域性专业市场、金融业等行业,提升发展面向居民生活的服务业。着力构建服务业发展新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台州物流中心和台州服务业副中心,争创省服务业强市。

加速发展优势产业强化规划引导,优化发展布局,使关联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相得益彰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加强产业关联,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强的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迅速提高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区域内外分工合作,构建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加快推进新城区城市综合体、物流园区、古城文化旅游区、桃渚景区、牛头山-灵湖度假区、时尚休闲用品博览城、浙江国际眼镜城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

专栏二:服务业重点行业

现代物流业:优化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快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实现主要区块核心业务的错位发展。完善以港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与城乡配送为核心,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打造大物流信息枢纽平台,打造成长三角物流枢纽重要节点,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物流中心。

电子商务业:加快浙江世通商贸物流园、临海科创园、杜桥电子商务园、涌泉鲜果电商园区、东塍电子商务园建设,积极培育淘宝村和淘宝镇。

金融业:以台州获批国家级小微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中心,深入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市、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金融创新城。

休闲旅游业:紧紧围绕“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树立“全境景区、全域旅游”的理念,突出历史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海洋海岛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结合美丽临海建设,打造成“悠闲生活、休闲度假、清闲乡居”的主客共享型的长三角地区最佳悠闲旅居目的地。

现代商贸业:优化城区商贸布局,创新商贸模式,提升商贸业态。完善区域特色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丰富销地型专业市场业态,优化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布局。

文化创意业:以古城文化、山海文化、制造业设计创意为基础,以培育大企业、大项目、大园区为重点,以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主线,以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与建设为抓手,激活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打造成临海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器。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文化创意、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产业的健康发展。优化城区商贸布局,创新商贸模式,提升商贸业态。切实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构建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快平台整合与提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靖江商务区主要打造成功能完善、布局优化、引领商业时尚的城市商业中心。洛河区块要着力培育商贸、金融、休闲等业态,加快总部商务区建设,努力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新核心。整合电子商务资源,积极引进专业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商,成为台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区的重要支撑、甬台温地区电商物流中心,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市。

(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聚合高端要素,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形成一批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积极培育头门港新区现代医药小镇、时尚休闲产业小镇、杜桥时尚眼镜小镇、东塍彩灯小镇、涌泉橘香恬蜜小镇、河头茶韵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争创省级1个,台州市级2个,临海市级3个。

(五)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利用骨干企业的带动力实现产业大发展。加强企业家培养,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增强战略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加快做大做强。实施大企业培育“513”行动计划,到2020年,培育工业销售产值超百亿元以上企业(集团)5家,超50亿元10家,超10亿元30家。

(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招商选资。坚持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强化精准招商、服务招商,着重依托港口、产业、城市开展招商。发挥异地商会优势,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创新回归方式,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加强与央企、国企、军企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大项目。

大力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重点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外贸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和贸易监测机制,增强壁垒应对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实现市场多元化。鼓励境外实业投资和跨国并购,建立生产基地、商品市场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四、坚持港口引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融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全省港口一体化建设,推进港口开发开放,加快港航物流体系建设,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一)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  

积极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积极推进头门港开放口岸申报工作,完善港航服务和大通关体系;以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为依托,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争取在十三五期间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推动头门港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谋划国际大宗商品基地围绕油气、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等品种,打造集战略物资和大宗商品中转储运、贸易加工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成为浙江建设国际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积极参与浙江五港一体化战略,主动对接宁波舟山港的溢出效应,积极融入海上丝路港口联盟,力争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喂给港、产业港、能源港、物流港。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强同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广泛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立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有效共享机制。

(二)着力加快港口建设

加快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起步码头二期等项目建设,建成5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推进专用泊位建设,逐步形成港口规模效应。建成投用起步码头后方堆场围填海、南侧进港航道工程,开工建设头门岛南北侧造陆工程。优化港口服务,启动查验机构建设,大力打造服务优质、机制灵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港口。加强港口建设、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建成金台铁路及头门港支线、沿海高速公路、台金高速东延二期、台金高速公路东延台州市区连接线、83省道杜桥至白沙段工程等项目,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海陆集疏运网络,完善公铁水一体化的对外综合交通。通过东西向运输干线,向西融入义新欧货运大动脉,积极拓展内陆市场。

(三)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集聚发展临港优势产业立足港口和腹地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现有产业同时推进,加快临港工业集聚升级。着力推进机车产业园、轻工产业园、制剂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构建产业大平台。积极推进能源建材物流基地建设,力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落户新区并开工建设。深化循环化改造和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加快培育发展制剂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区域绿色安全制造,着力打造中国绿色药都,不断推动医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围绕吉利豪情汽车项目,引进配套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加快构筑物流发展平台,打造台州大宗物流枢纽,着力构建大宗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体系、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突出海洋风光和海岛风情,加强桃渚、东矶列岛、白沙湾等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滨海休闲、海岛垂钓旅游基地,启动游艇基地建设。依托红脚岩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集渔船靠泊、渔需物资供应补给、水产品交易、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区。大力发展洞港、东矶列岛设施渔业养殖基地。

(四)加快临港新城建设 

港城互动,产城融合,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强化规划引导,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头门港新区环境整治,完成白沙湾标准海塘、白沙湾海岸带整治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独具滨海特色的生态宜居诗意小城,构建---的特色城市空间。加大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信息数据整合、管理和利用,创建智慧新区。

五、坚持城镇统筹,推进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遵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统筹发展,强化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科学优化城镇体系,在台州率先建成美丽县城,打造台州都市区北部融合中心。

(一)突出中心城市建设

优化城市布局。按照一城五组团总体格局,强化规划引领,通过科学规划、精品建设、高效管理,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服务空间。立足临海经济开发区,以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融合互促为主线,提升城市生产空间层次。坚持宜居城市品质化,居住环境景区化城市发展理念,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品牌优势,实施一批重点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历史风貌恢复、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整治工程,适时推进撤镇设街道,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加快森林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围绕地理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总部商务区、电子商务总部聚集区、浙东南旅游集散中心、健康产业中心等,扩大城市服务空间。

提升城市品质。进一步丰富中心城区内涵,实施“816”[3]城市建设计划,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导入城市形象系统设计(CIS)。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城市公共中心体系。加快构建新城组团市级中心,着力推进总部商务区、城市综合体等建设。启动湖东新区建设,实施灵湖东进,打造大灵湖景区。积极探索地下管廊建设,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紧紧围绕台州府城墙申遗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大目标,保护古城传统格局和自然环境。加快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保护修缮,展示古城特色,增强古城活力,不断提升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湿地保护,建设植物园,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路网的一体化建设,启动建设城市环路系统。加快绿道网建设,不断拓展环城山地游步道网络体系。加强城市亮化建设,打造灵江、东湖、灵湖、古城景区、靖江商务区、总部商务区等一江、二湖、三区夜景亮化,提升城市形象。

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城镇管理的投入和执法力度,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智能化,促进数字城管建设。打造一批智慧应用示范工程,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应用、产业发展、经济转型等应用领域达到较高程度的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智慧管理的基本框架。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工程、社会管理服务和应急联动中心工程。强化住房保障能力,规范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和运营,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加强社区建设。

(二)加快小城市和建制镇发展

做强做实小城市(中心镇)。杜桥镇以打造中国眼镜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浙江现代医药产业高地、台州湾宜居宜业商贸重镇为目标,推进时尚眼镜特色小镇、沿海大道商务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改造提升眼镜、机械、医药三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特色旅游等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拓展城市开放空间,发挥专业市场优势,不断增强高端要素吸引力、创业创新驱动力、宜居宜业承载力和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力,倾力打造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幸福和谐的现代化小城市。白水洋镇要通过统筹规划,加快小微企业集聚区、小城市综合体、老镇区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拉开小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镇形象,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打造生态秀美、工贸繁荣的现代化山水小城市。东塍镇要坚持工业兴镇的发展思路,以特色工业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加快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做优做强现有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主动承接城市东拓发展,融入中心城区。桃渚镇要加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推进渔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城镇、旅游名镇、农渔强镇。

做特做精其他建制镇依托资源环境特色,着力推进城镇建设,打造各镇品牌。尤溪镇要加快提升城镇功能,坚持旅游立镇,以江南大峡谷沿线旅游开发为重点,突出旅游、休闲特色,打造集餐饮、娱乐、休闲、体验、养生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汛桥镇要注重对城区辐射的承接,主动融入主城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提升项目建设,着力医药、休闲用品和汽摩配产业的转型和企业培育,打造工业升级版。沿江镇要充分利用临海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产业集聚,主动接轨台州市中心城区,依托高铁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金台铁路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实现繁荣宜居的现代工业强镇建设目标。汇溪镇要依托区位优势,坚持特色发展,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底蕴,发展农业观光和休闲旅游,以点带面,打造古韵特色小镇。小芝镇要坚持生态立镇,推进小芝溪绿道、生态休闲观光园等项目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台州绿谷、精致小镇上盘镇要坚持规划引领,加强与头门港新区规划对接,主动融入头门港新区发展。涌泉镇要优化城镇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以灵江沿线景观改造为抓手,丰富柑橘特色小镇内涵,打造城镇新形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好特色精品农业文章。永丰镇要加强城镇建设,主动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大力发展工业、物流,培植新的增长点,打造工业卫星城。括苍镇要围绕锦绣括苍、富丽小镇建设目标,坚持旅游和特色两大主题,加快城镇建设,倾力打造生态休闲宜居名镇,再创美丽乡村示范镇。河头镇要全面推进生态立镇、农业强镇、旅游兴镇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倾力打造人文和谐、生态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清雅养生之地。

(三)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以主城区为核心,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重点构筑“12345”综合交通新格局。实现交通投资大突破、路网格局大改变、安全保障大提升三大目标,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和综合交通一体化,建成市域半小时经济交通圈,把临海建设成为台州海陆交通运输枢纽。

专栏三:12345综合交通格局

1:一个港口,即头门港(一处通用机场);2:二条铁路,即S1S2市域轻轨(二个前期铁路即杭绍台高铁和沿海高铁);3:三条国道,即104228351国道;4:四条高速即甬台温高速、台金高速、沿海高速、杭绍台高速(四条管道即甬台温天然气管道、甬台温成品油管道、椒江天然气管道支线、仙居天然气管道支线);5:五条省道,即规划203204207315323省道。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江河治理,基本形成洪涝兼治、分级设防的网格化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成大田平原排涝一期工程和方溪水库,推进一江两溪治理工程和东部平原排涝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完成病险小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山塘整治。深化灵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庙龙港建闸研究。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拓展管道燃气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海洋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建成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强电力主网架和农村电网建设,完善输配电网体系。建设临海电力调度中心。

建设高速信息网。不断完善全市信息化网络,建成市域一体、城乡覆盖的高性能综合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公共领域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实现城市无线网络开放共享。

六、坚持强农富民,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坚持绿色主导,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村建设转型,发展美丽经济,推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城乡统筹。

(一)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全面完成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依托柑桔、茶叶、杨梅和西兰花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质产品和知名品牌,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并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建设含生产、加工、流通等一体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加速资金、项目、科技、服务等要素资源向农业产业集聚区集聚;积极培育集聚区内若干个上规模、有实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农业的多功能开发为主线,加强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的融合,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和农业、农村、农民统筹发展,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镇。2020年,培育1个农业产业集聚区,2个现代特色农业强镇。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能力,鼓励农村青年、大学生等群体创新创业,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把供销系统改革与涉农服务组织功能整合作主线内容,建立“1+X”框架体系。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继续推进农田质量提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建设,发展微灌工程4万亩。运用互联网+”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稳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加快农业科研攻关和农技推广。

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面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4]

目标。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设施,形成种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物质多极循环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市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完成创建临海市东部2.9万亩省级生态循环农业样板示范区建设,创建临海国家森林公园。

(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渔)业,依托特色农业和比较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桃渚、尤溪、涌泉、河头、括苍、小芝等特色乡镇。鼓励特色镇(街道)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乡村旅游,以古城临海·美丽乡村为主题,围绕生态养生、红色旅游、民宿文化等培育旅游名村,争创省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带动农村青年、大学生等群体创新创业。加大扶贫脱贫攻坚力度,以精准扶贫、下山移民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工程等建设为抓手,促进欠发达村加速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挥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引领作用,推动农村向乐居、乐业、乐游、乐活转变。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新农房建设管理方式,加强农房设计,促进农房建筑形态多样化。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师资队伍。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发挥岭根村、孔坵村、龙泉村、年坑村等村的示范作用,加强农村乡土风情、历史人文保护与开发,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三)完善农村发展机制

加快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在全面确权登记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赋权活权,实现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完善市镇两级联通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公正、公开、规范运行,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和激发农村活力。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参股经营等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七、坚持普惠共享,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公平普惠为立足点,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公平教育、创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一)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惠及全民的教育体系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和等级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民办幼儿园,将村集体幼儿园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布局,深入推进百校达标工程,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力争到十三五末省标准化学校占比达到95%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积极创建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迁建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鼓励多元化办学。迁建市特殊教育中心,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继续支持台州学院在临海办学。广泛开展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和保障,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升行动,积极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做大城镇、做强乡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着力培育名师和高层次人才。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打造智慧校园扩大教育开放,促进交流合作,增强我市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大教育扶贫,进一步健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体系。

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断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鼓励促进社会力量办学,扶持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探索管办评分离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提升校长管理育人水平。

(二)建设文化强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深化临海人文精神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崇文、厚德、务实、创新的临海精神。加大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村镇(社区)和文明单位活动力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博物馆、规划展览馆、文化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新馆,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倡导全民阅读,设立24小时图书馆。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继续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走亲活动。进一步做大崇和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开展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秀文化,农村文化进城展演展示,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的综合文化活动。继续办好古城文化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进台州府城墙入遗,建设城墙遗址公园,研究东城墙恢复。加强遗产学术研究。加强传统村落和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进一步发挥馆藏文物功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强化非遗基层保护,积极培育非遗人才队伍。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馆业等相关产业,加快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打造区域性文化品牌。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创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办好中国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展会,建成户外休闲用品会展中心,建设民间博物馆群。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大力发展广电产业。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档案事业发展水平。

推动文艺繁荣兴旺。组织好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培养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5]和宣传文化名家工程。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做好各类文艺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

    发展体育事业。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市游泳馆,启动市体育场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不断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继续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三)建设健康临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平效率并重,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建省卫生强市。完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改造,改善就医条件。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建一批甲级卫生院和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鼓励支持社会办医,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完成台州医院新院区一期和市一、市二医院扩建工程,迁建临海市中医院,建设东部、中部老年安养医院,新建头门港新区医院。继续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改造提升工程,建成区域诊疗中心。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心理健康服务。构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水平。不断加强市镇村三级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院前急救体系。深化责任医生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健康管理体系。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强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市级卫生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体系建设,建成市妇保院新院和妇女儿童医院,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妇幼保健中的作用。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提升卫生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立足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中医药等领域,围绕重点学科和紧缺专业,实施医卫计划,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途径,努力造就一批卫生领军人才、卫生创新人才和医坛新秀,迁建市卫生进修学校、市护士学校。设立一批名医工作室。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健全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全民创业。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鼓励农村劳动力投资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新业态创业。努力促进群众就业更充分,重视困难群体和失业群体就业。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万人。

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健全社保管理体系、职业年金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保障水平。至2020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5%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综合性服务平台。继续巩固和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巩固在98%以上。推动人道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增强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和美誉度,激发慈善参与积极性,大力弘扬慈善文化。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9643”[6]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成老年乐园二期。全面确立以护理型为重点、助养型为辅助、居养型为补充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到2020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各类老年性福利机构总床位数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基本建立以敬老院为依托的农村老年人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工作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扶持政策,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

优化双拥优抚安置服务开展新一轮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优抚保障机制。做好全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深入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安置改革,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增强军供综合保障能力,健全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五)提高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当提高生育水平。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水平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建立高效的流动人口信息和出租房屋管理体制。建立有规模、有效能、有活力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优化自我管理、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多样化的新临海人文化活动,促进新老居民相互融合。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构建多元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向末端延伸,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覆盖城乡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矛盾预防预警、诉求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机制,构建多元共治消费维权体系。

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及妇女组织等群众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行政会分开,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拓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管道,支持和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做强做大中国.临海门户网站,提高网络服务管理水平。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和处置工作。全面构建互联网舆情研判导控服务平台,完善网上舆情导控应急处置和协调工作机制,有效打击和依法打击有害信息传播。进一步加强网络主流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社会诚信规范和约束体系,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公共信用数据库,并依法向社会开放。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统一的公民信用记录平台,加快个人诚信评估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教育,积极构筑社会诚信网,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七)切实增强群众安全

深化平安临海创建工作。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强禁毒基础工作。强化公安机关警务力量与专职巡防队、群防群治队伍的工作联动,健全联防机制。提高防暴防恐应对能力。构建大调解机制,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各种形式消防队伍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深化火灾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理责任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完善民意调查和群众评价机制。做好七五普法工作。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市、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公共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落实部门(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安全监管方式和途径。

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和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高监管水平。加强食品准入和源头管理,建立食品药品风险分析和质量追溯制度。继续完善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建设,推动社会共治。推进农贸市场软硬件提升,创建省级放心市场。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指挥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水文、海洋、地质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等重大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各类人防(民防)工程,形成防空防灾相结合民防体制。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避灾工程和专业救灾队伍建设。

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发挥市场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价格监管体系。加强政府定价的成本调查和审核。加强民生领域价格监管,维护群众合法价格利益。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十三五期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八、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框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的科学水平,推动低碳循环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迈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把临海打造为生态优美的宜居地域品牌,逐步形成生态、经济与人文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一)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

树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的理念,结合环境功能区划、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等,不断优化人口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头门港新区及小城市、中心镇等优化重点开发区域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小城市和中心镇培育,促进人口、经济要素集聚,提高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其他生态经济区域要坚持面上大力度保护与点上高强度开发并举,有序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有序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地等禁止开发区域,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加快推进人口、产业向其他区域有序转移。

(二)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等重点工程,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扩迁建等一批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对城镇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争取到2020年,地表水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类的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重点污染源(省控以上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等关键性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持续实施固废治理工程开展科学预测全市各类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及产生量的研究工作,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管理与处置,建成医化园区危险固废三期、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提高污泥处理能力,基本建成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体系。加大垃圾治理力度,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推进农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开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专项整治。

提升大气质量。加快推广与应用清洁能源,推进高污染燃料设备淘汰与改造工作,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完成主要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污染整治,基本建成VOC监测、监控、预警和应急体系,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强化机动车尾气等移动源污染防治。争取到2020年,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酸雨频率、重点污染源(省控以上企业)废气达标排放率等关键性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和奖惩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以水环境质量为基础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重要水源地的补偿力度。完善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完善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巩固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示范试点成果。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广泛应用绿色制造模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的重要作用。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公交分担率,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开展低碳社区创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引导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

九、坚持改革推动,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坚持改革推动,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为统领,深入推进政府、经济、城乡、生态、社会改革,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深层次的改革红利,增强转型发展功能,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注入发展新活力。

(一)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突出两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强化七大要素差别化配置体系杠杆作用,完善九大配套机制辅助作用,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高效配置,力争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土地、资金、人才、环境、海域、海岛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重大突破。

专栏四:279改革路径

2指的是两大评价体系:工业企业环境资源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服务业企业资源效益综合评价;

7指的是七大差别化要素政策:水、电、用能、城镇土地使用税、用能总量和指标交易、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污水处理复合计价收费;

9指的是九大配套政策:《临海市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关于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若干规定》、《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推进工业企业空间换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意见的通知》、《临海市金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印发临海市创新券推广应用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临海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临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二)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深化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市、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广普惠金融新模式。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做优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启动临海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进程,稳步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

(三)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构建“1+17”改革框架,统领资金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三大领域17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工作,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公共资源配置权力运行。

专栏五:1+17改革框架

1指的是《临海市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若干意见》;

17指的是:《临海市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存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临海市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管理办法》、《临海市国有企业负责人业务支出行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临海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和使用管理办法》、《临海市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临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临海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办法》、《临海市公建项目代建制实施意见》、《临海市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临海市政府性融资管理实施细则》、《临海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管理办法》、《临海市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管理办法》、《临海市国有企业机构编制和员工管理若干意见》、《临海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使用管理若干意见》、《临海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后备人才管理办法》、《临海市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年薪制办法》。

(四)深化行政审批和中介市场化服务改革

建立健全五张清单一张网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简政放权,拓展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落实政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办法,推广互联网+审批模式,推行第三方评估,整合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进程,健全审批中介服务基本目录制,推广和使用审批中介服务网,建立网上项目需求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五)参与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大力推进小微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健全小微企业融资保障机制,加快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覆盖面,引导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建设、管理和资源配置力度。

(六)参与国家民间投资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

    建立民间投资综合服务平台,简化民间投资的前置管理制度。推进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推广非传统信贷融资及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关政策,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

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围绕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重大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跃上新台阶、城乡统筹展现新魅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新形象、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规划建设重大项目437个,计划总投资3418亿元,其中十三五”规划投资1847亿元。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4个,50100亿元项目13个,1050亿元项目68个。

3 临海市十三五重大项目

项目类别

项目数

(个)

总投资

(亿元)

十三五投资(亿元)

一、产业转型领域

134

1178.5

587.8

现代农业

8

18.4

4.7

现代工业

28

345.0

139.1

现代服务业

95

803.6

434.0

创新载体

3

11.5

10

二、基础设施领域

109

1496.2

669.4

交通设施

50

822.0

400.9

能源设施

15

359.2

167.6

水利设施

22

107.9

36.2

信息设施

7

17

14.7

发展平台基础设施

15

190.1

49.9

三、城乡统筹领域

59

372.3

323.5

城市功能提升

25

30.6

29.5

特色小镇

7

261.1

225.1

小城市、中心镇培育

20

73.6

63.3

美丽乡村及新农村建设

7

7

5.6

四、生态环保领域

27

103.7

82.1

生态环境整治

6

12.5

7

环保设施建设

16

75.3

60.8

生态涵养建设

7

16.0

14.4

五、公共服务领域

106

266.9

184.4

社会事业

75

150.4

90.3

保障性住房

20

100.6

82.2

健康养老及社会福利设施

6

8.7

7.7

公共安全设施

5

7.2

4.2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正确履行政府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要加强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把《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以规划带项目的原则,先编规划、后定项目、再安排资金,加快编制专项规划,有序推进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主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和监督检查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十三五规划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规划。全市人民要用好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优势,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而努力奋斗!



[1] 因台州电业局搬迁,2014年起其数据不在我市统计,现统计局对外公布数据年均增长为6.6%

[2] 此为2014数据。

3816”城市建设计划,即突出古城、靖江、江南、伏龙、灵湖、洛河、灵湖东、东城等8大区块建设,实施108个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0亿元。

[4] 一控二减三基本:“一控”即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划定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两减”指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少;“三基本”指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的问题采取有关措施。

 

5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指理论、新闻、出版、文艺4个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

 

[6] “9643”养老服务总体格局指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