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已归档)
【台州日报】从走出去到就地销售 沿江:竹笋为媒振兴乡村
  • 日期: 2019- 03- 31 16: 48
  • 来源: 市委宣传部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本报记者罗浩榕

“这笋味道鲜美,真是太好吃了。等会我们要多买点带回去和亲戚朋友分享一下。”3月30日,来自椒江的王先生在品尝竹笋炖猪肉后,忍不住称赞道。随后,他和老婆一起买了100多斤的竹笋带回家去。

王先生是从微信上看到竹笋文化节活动的消息,专程赶到沿江购买的。当天,像王先生这样慕名而来的市民不在少数。

沿江镇党委书记金振波介绍,在黄土山村举办竹笋文化节活动,是党委、政府搭建平台,让当地的竹笋更好地销售出去,实现被动走出去到就地销售的转变,以竹笋为媒助推乡村振兴。

活动为期两天,当天活动现场参加人员就达近1万人次。除了品尝竹笋炖肉、挖竹笋、吃竹筒饭、跳竹竿舞等环节,还有竹制品展示、摄影比赛、剥笋比赛等,现场气氛热闹。

据悉,沿江镇种植竹笋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1.1万亩,因地理位置优越,土壤等各方面条件好,产的竹笋“肉白壳薄、口感鲜嫩”,被评为浙江竹笋之乡。其中黄土山村2500亩山地种植的竹笋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该村通过成立临海市黄土山竹笋专业合作社和临海市黄泥山脚竹笋专业合作社,分别注册“黄土山岭”“山黄鱼”这两个品牌,统一收购、统一检测产品质量、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产品不仅销往台州本地,还销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比普通的竹笋价格要高出20%到30%。

今年52岁的王德福是临海市黄泥山脚竹笋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之前是散户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带着手电筒上山挖竹笋,六七点钟再下来,用自行车运到黄岩或者椒江等地的菜市场卖,“路上耗时不说,载的东西最多也就100斤,一天才卖100多元钱,一个月下来才3000多元。需要平时外出打工才能维持日常开销。”

2008年合作社成立后,王德福率先加入了合作社,成为110多个成员之一。至此,他不但不用再外出卖竹笋,年收入还增加了两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村里就地销售的农户占到约90%。

竹笋销量好了,但毛竹的销量却不怎么好。黄土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建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计划引进竹产品加工厂,做精做足竹和笋这两篇“文章”,助推乡村振兴。

打印 关闭